通威的绿色战略:从“授人以渔”到“渔光一体”
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案例研究员谢淳
所谓“渔光一体”,是近年来中国将水产养殖和太阳能产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即在池塘中开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在水面上架设光伏组件,开发太阳能发电的潜力,从而实现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目标。本篇案例的主角——通威集团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之一,在“为养殖户创造更多价值”的经营理念指引下,公司意外发现了自身发展“渔光一体”的可能性,并借力资本市场付诸实施,在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了从饲料制造商向绿色农业供应商和绿色能源运营商的蜕变。
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出的大量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应对举措,建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持久能源体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中太阳能资源以其分布广泛、就地可取、无需运输、对环境影响小等优势,被国际公认为未来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之一。
对于中国而言,大力发展光伏电站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光伏电站主要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前者是国家利用荒漠集中建设的大型光伏电站,发电直接并入公共电网;后者则主要基于建筑物表面,就近解决用户的用电问题。在土地资源稀缺的中国东部地区,发展分布式光伏产业已是必然之选。
自2012年起,中国国家能源局等有关部门开始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并陆续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政府政策也吸引了通威集团主席刘汉元及其团队的注意。通威集团旗下的通威股份是一家上市公司,以饲料工业为主,同时涉足水产研究、水产养殖、肉制品加工、动物保健以及新能源等相关领域,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和主要的畜禽饲料生产企业之一。
一家饲料生产企业是如何与光伏发电产业相遇并产生协同优势的呢?在最初的思索过程中,刘汉元注意到了两项国家政策:一是国家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因地制宜利用废弃土地、荒山荒坡、鱼塘、湖泊等建设就地消纳的分布式光伏电站;二是国家要利用六年时间开展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就通威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已与全国超过30万户养殖户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据估算养殖户的池塘总面积约1000万亩,如果这些面积可以用于光伏发电的话,则发展前景可观。
“为养殖户创造更多价值”
早在2003年通威股份上市之前,刘汉元就强调,他经营企业的指导思想是,“农民会做的事,让农民去做;农民不会做的事情,我们来做。”并常以此告诫员工。通威上市之初,正值水产饲料行业的第一个快速增长阶段(2000-2008年),通威通过推广工业饲料的应用,极大提升了养殖效率。2008年之后,通威开始投入多元化经营,水产饲料业务有所下滑。2013年之后,水产饲料行业逐渐迈入第二个快速增长阶段,由于养殖成本迅速上升,导致养殖户必须通过提高亩产水平来确保盈利,因此对饲料质量要求更高,对养殖服务的需求也更为急迫,整个行业面临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局面。
“为养殖户创造更多价值”,历来是刘汉元经营公司的理念,他坚信只有让养殖户获得更多收益,公司才能持久地推动产品销量增长。在过去几年里,通威以扎实的研发体系为基础,引领了“产品+服务”的水产行业1.0变革,通过优秀的产品能力和全面的服务能力,帮助养殖户科学养鱼、提升效率。
自2008年以来,通威构筑了完备的研发体系,还特别聘请了国内外80多位知名专家来充实队伍。通威的产品范围并不局限于饲料,还开发了动物疫苗、调水制剂等新产品,为养殖户提供一揽子产品方案。同时,通威的营销体系也尤其关注细分及下沉渠道,通过营销人员走访,以及组织各类针对经销商、养殖户的技术论坛等形式,积极服务于终端养殖户。
自2013年起,通威推广了一种全新的养殖模式,努力实现与养殖户的共赢。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养殖户与公司必须形成紧密而良性的互动——公司要保证产品的质量、投料的科学合理性等,而养殖户要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并给予反馈,如此就会产生“1+1>2”的效果。
在推广新的养殖方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鱼塘的养殖效益,有一次,通威的研究小组在江苏南京的通威水产科技园做模拟实验,拿了一些板材来遮挡阳光,再在水下进行养殖,最后的实验结果令人惊讶——遮光以后鱼的生长状况更好了!专家经过数次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依然是:遮光养殖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和方向。
惠及多方的“渔光一体”战略
2012年,我国第一个“渔光一体”项目在江苏省建湖县实现并网发电。此后,东部地区相继建设并网了多个“渔光一体”电站,成为东部地区建设光伏电站的重要选择。然而,通过对中国多地开展的“渔光一体”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刘汉元及其团队发现,目前“渔光一体”项目的另一主体——渔业养殖——还未得到足够重视。原因在于,池塘安装用于固定光伏板的水泥桩会对捕鱼造成一定影响;其次,目前从事“渔光一体”的企业多为新能源企业,缺乏水产养殖方面的专业团队和实践经验;最后,“渔光一体”条件下会对养殖水体的水生水化条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选择适宜的放养模式对于“渔光一体”项目中渔业养殖的成功十分关键。
2014年4-11月,由通威股份设施渔业工程研究所牵头开展的“渔光一体”养殖黄颡鱼模拟试验在南京通威水产科技园展开,试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模拟光伏电站安装面积为0%、25%、50%、75%和100%。项目测定了池塘安装不同面积光伏电站对光照强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水化等指标的影响。根据模拟实验项目反馈的相关数据,光伏电站面积占鱼塘总面积的75%时,综合数据相对最佳。通威为此准备了项目可行性报告,决定在南京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100万元建设1兆瓦(1MWp)“渔光一体”项目。
根据南京市浦口区的光照条件,如果按照最佳倾角测算,20年年均发电量约为950度/千瓦(950kwh/kw),那么系统每年可发电95万度(950000kwh);按照现有国家和江苏当地光伏补贴政策,以上网电价1.15元/度计算,每年发电收益为109.25万元,20年净现金流量为1235万元(扣除成本),每年净利润61.75万元,亩利润1.32万元。
通威的优势在于,他们有着多年的水产养殖和饲料生产经验,与农户形成了广泛良好的合作基础;因此,其所创新的“渔光一体”生产模式——“水上产出清洁能源、水下生产安全通威鱼”——达到了光伏发电与渔业养殖的一体化有机结合,有着实现渔电双丰收的各方面基础。
成立新能源公司,借力资本市场
2014年12月31日,通威新能源成立,这是通威集团旗下专注于“渔光一体”“农光互补”“农户屋顶电站”等光伏发电项目的新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于2015年3月全部到位。
2015年5月10日晚,通威股份(600438)发布公告,公司拟向通威集团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通威新能源100%股权。通威计划在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同时,拟向不超过10名符合条件的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20亿元,募集资金额不超过本次拟购买资产交易价格的100%,计划用于标的资产——通威新能源所属的各类光伏发电项目,补充公司流动资金以及支付本次交易的中介机构费用等。
根据5月10日发布的《通威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预案》,本次交易完成前,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为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20年的发展,通威股份已成长为集养殖技术研发、饲料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养殖综合服务供应商。
此次交易完成后,通威股份的农业和光伏板块将形成协同增效。原先以水产饲料、畜禽饲料等为主要业务的通威股份,经过20年在农业领域强劲的业务拓展和运营,积累了可观的水面资源、土地资源和农户资源等,尤其是其子公司在渔业养殖方面累积了丰富经验,确立了行业优势地位。而这一切在通威的新战略——农业与光伏的结合,开创新的惠及多方的盈利模式——实施过程中,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横向产业协同优势,“渔光一体”双丰收
通威股份自成立以来所累积的水面资源、土地资源、农户资源等在发展“渔光一体”“农光互补”“农户屋顶电站”等光伏电站业务时,可以形成良好的横向产业协同优势,具有保护生态、节能、性价比高等优点,同时“承担社会责任,获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具体而言,“渔光一体”的市场空间非常大:由于通威的饲料业务覆盖面较广,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良好合作关系的养殖户超过30万户,估算养殖户池塘面积1000万亩,未来市场空间巨大。与此同时,对于养殖户而言,传统池塘养殖利润在2000-5000元/亩,实施“渔光一体”后,额外可增加3-4万元/亩的产值。
这次资本市场交易完成后,通威由原来单一的饲料制造商成长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绿色农业供应商和绿色能源运营商,而其所创造的农业与光伏共生长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提升通威的持续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根据中欧案例《通威股份的农业光伏和渔光一体战略》改编,案例编号CI-71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