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二期(合刊)

文/侯俊红

 

自古以来,大凉山就是通往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通道,那里有西昌古城、泸沽湖、螺髻山等名胜美景。可是一直以来,大凉山也是落后的代名词,意味着贫穷的生活和失学的儿童。很少有人会发现那里的美——蔚蓝的纯净的天空,就像流传在大凉山的彝族民歌一般动人。2015年10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李建平(EMBA 1995)参加了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杉树公益音乐晚会,听到了大凉山俄里坪乡中心小学演唱了一曲彝族民歌《古嫫阿芝》。“几乎是天籁之音。”他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内心最初的感动。

希翼之光

原本就喜欢拍摄视频的李建平当时想,可否把大凉山作为题材,以美妙的彝族音乐和孩子们的歌声为线索,拍摄一部音乐微电影。

他在2016年初开始了微电影项目的策划。经过三四个月的精心筹备,他和中欧校友摄影协会另三位校友分工合作:陆晓宏(AMP 19)出演主角韩老师,汪峰(EMBA 1998)负责制片及拍摄花絮,黄苏东(EMBA 2003)负责监制;李建平自己担任导演、编剧和后期剪辑。

同年7月,他们第一次进入凉山,到达西昌市。按原计划,他们希望拍摄到彝族居住区原汁原味的火把节场景。当他们到达那里时,彝族年已经过了,在那个时段要找地方拍火把节,几乎不可能。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通过杉树公益基金会的一位中欧校友找到彝族向导阿基,在阿基的热心帮助下,他们去了一个比较古老的村落。李建平一行和当地村民积极沟通,动员大伙穿起民族服装,重新表演火把节,最终如愿以偿。这次拍摄后来浓缩为微电影里一段火把节的场景,给影片增添了彝族风情。

二进凉山

两个月后,摄制团队二进凉山,目的地是布拖县俄里坪乡中心小学。布拖是凉山彝族自治州最穷的一个县,中欧校友创立的杉树公益基金会在那里从事公益多年。他们从上海乘机到成都,转机抵达西昌市;从西昌市到布拖县,再到俄里坪乡,又是200公里山路和35公里弹坑路,10个多小时的车程。

刚下过雨的山路容易塌方,前面有东倒西歪的电线杆,大型卡车又把路压得坑坑洼洼。摄制团队翻山越岭,有时不得不从车上下来推车,经过一路颠簸,终于安全到达俄里坪乡中心小学,大家都很高兴,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李建平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别人逼的,受苦了,也是我们自找的。”

这虽然不是豪言壮语,却折射出了中欧人执着的精神。事实上,交通不便是大凉山贫穷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山里,村里的孩子每天上学都要走两三个小时,翻几座山。贫穷的景象让李建平坚定了通过微电影传播正能量的决心。他说:“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帮助方式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但我们是通过微电影,把大凉山的美好和音乐带出来,让看过的人了解、支持大凉山,给孩子们一个走出大山的机会。”

李建平和中欧校友、几位彝族同胞,总共七八个人组成一个摄制组,拍摄的过程相当艰苦,每天往返于布拖县城与俄里坪乡之间,来回四五个小时车程。他们从合唱团里最终选定了几位小演员出演,颇有灵气的小女孩吉尔出演小主角。让没有经验的孩子背台词,是有难度的。李建平对此却信心十足,“那些孩子在镜头前面一点也不怯。”他让他们本色出演,小演员马上就进入了角色,从影片放映的效果看,也比较逼真。

身为导演的李建平,利用在三维动画方面的制作经验,亲自设计,制作了让人动容的特效镜头:一行大雁飞,然后有一只大雁落单了。这个传说与电影情节互为关照,有一种厚重的动人心扉的力量。整部微电影采用平视视角,呈现的是一种善的传达。对于公益颇有感触的李建平说:“帮助弱者,施舍别人,会有点俯视的感觉,而我们做的是‘平视公益’,我们去寻找大凉山美好的东西,寻找彝族传统音乐里的那些悠扬的旋律。”

为了制作好这部影片,李建平跟自己较起了劲,2016年的大半年时间都投入其中。后期剪辑改了20多遍,他听取了很多专业人士和朋友的建议,影片从30分钟浓缩到18分钟。为了更好地用音乐体现爱的主题,他自己作词,请来西昌音乐学院的彝族老师萨玛教授作曲,创作片尾曲《山那边的阿妈》,与主题曲《古嫫阿芝》首尾呼应。中欧校友合唱团将《山那边的阿妈》改编成合唱曲,在第二届“合之声”国际商学院合唱邀请赛中获得了冠军。2017年1月5日,《古嫫阿芝》还荣获了上海公益微电影节三等奖。当天,微电影在杉树嘉年华“大凉山的天使”公益晚会上首映,很多观众潸然泪下;推广到网络上后,也得到广大网友好评。

追梦前行

一年后,李建平收到在大凉山从事公益事业的惠老师的信息,合唱团里的小女孩黑哈木拉作,唱歌特别好听,已经被四川江油市的一个初中录取了,这也意味着她被纳入了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就学计划。

李建平回想起拍摄时的情景,在和黑哈木拉作的交流中,他得知她的爸爸去世了,妈妈生病,她跟奶奶一起生活,上完五年级后,她不能再上学了,会回到大山深处,回归原来的生活......孩子的辛酸背景,触动了李建平,他写了一条微信记录下来。现在这个小女孩的事情落实了,他心头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

在微电影《古嫫阿芝》的拍摄中,很多中欧校友都是自掏腰包、参与公益。黄苏东和李建平承担了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的成本。在与杉树公益基金会合作筹备“大凉山的天使”公益晚会的过程中,项目得到了中欧校友剧社、合唱团及众多校友的积极配合,中欧校友高尔夫俱乐部、陈咏校友资助了晚会经费。10多个校友组织参与公益晚会捐款,杉树公益基金会共募善款70多万元。正如李建平所说的,“中欧在管理学教育方面是亚洲第一,我们在社会责任方面也要成为楷模。”

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也有不少感人的花絮。当时正逢中秋佳节,摄制组听说许多孩子从未尝过月饼,就在汪峰的带领下,凑钱买了1300多个月饼,分给学校的每个师生;临别时,两个小男孩怯怯地送给陆晓宏两支笔表达感恩;回到上海后,大家又陆续收到孩子们寄来的信,一份真挚的情谊依然在传递。“我认为,公益是一种善的行为,也是一种心灵感受,在你付出的同时,你其实已经获得。”在完成拍摄离开大凉山的山路上,李建平这样写下了此行的感受,“越野车在山路上颠簸行走,车身后面卷起漫天黄尘,坐在车里沉默着,内心久久未能平静。努力着想拍一些东西去触动别人,不想被真实的生活所深深打动。装了满满衣物和食品的箱子,回来时空空如也,可是忽然发觉,心里面早已装满了纯净的爱和感动......”

 

观看《古嫫阿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