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二期(合刊)

文/余希远

 

芮博澜(Bala Ramasamy)教授是个很严厉的人,不过也有慈祥和蔼的一面。”聊起这位“明星教授”给她留下的印象,中欧国际工商学院2019届MBA学生吴安琪故意卖了一个关子,“你可以加入我们,为他领导的小火苗添把火。”

“小火苗”是FLAME的中文名,由中欧经济学教授芮博澜于2008年在家乡马来西亚创立。他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培养社会贫困群体中的年轻一代基于道德感和社会服务意识的领导力。小火苗采用免费训练营的形式,迄今已开办了60多期,和10多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有超过3000人次参加。

小火苗给安琪的第一印象是“专业”——无论经验如何,志愿者在开营前都会接受教授的严格培训。芮博澜教授来自于一个重视子女教育的大家庭,他本人对于青少年的思维模式也很有研究。“从沟通技巧到具体讲授环节,在开营前,教授总会用几天时间不厌其烦地培训我们——在帮助别人进行道德建设之前,他也会对我们这些成年人志愿者进行一番‘成长教育’。”

张缨(GEMBA 2013)是另一位深度参与小火苗项目的中欧校友,对她来说,印象最深的是教授在开营前给志愿者们立下的四条“规矩”。“Please be happy, please don’t be unhappy(要快乐,不要悲伤)。这是前两条。”张缨在电话里用英语复述道,“please think about the others, and please don’t think only about yourself(要为他人着想,不要只想着自己)。”最具感染力的还是教授反复强调的“快乐”,“对于衣食无忧的人们来讲,保持快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别提小火苗所关怀的那些孩子们了,他们可能从出生起就鲜有欢乐时光。”与在经济学课堂上的威严形象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芮博澜教授私底下其实是一个专家级别的“奥利奥”爱好者——张缨向我透露,教授经常会购入那种味道甜腻的巧克力饼干,送给他疼爱的孩子们。“我,就是要宠坏这些小家伙们!”张缨模仿起深受爱戴的“巴拉叔叔”(芮博澜教授在小火苗营的昵称),笑着说道,“这样的快乐气氛每次都能把我们的营地变成世界上最快乐的角落。”

在加入小火苗之前,张缨已经有丰富的公益经历,不过用她自己的话说,仅限于“经济援助”。如何亲力亲为地为孩子们带去更多非物质层面的支持,尤其是如何弥补那些原生家庭不完整的孩子们在情感、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给他们正确的引导,并让这种影响力持续下去,是她目前最关注的议题。

“之前我有援助过一些贵州的小朋友,他们给我写信,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复才妥当。”张缨坦诚地说,“虽然都是针对贫困青少年的公益活动,但如果没有和受助者进行直接交流,就根本不了解他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挫折,以及到底需要什么——是物质的帮助,还是精神的启发?”

张缨也对小火苗的模式赞赏有加,“‘巴拉叔叔’虽然是个经济学教授,但其实他对教育心理学也很有研究。”教授亲力亲为针对8-12岁青少年设计的课程,总能够在趣味性、知识性和注意力管控等方面取得比较好的平衡。

张缨认为,小火苗的另一个动人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传承”。这一公益项目完全属于非营利性质,也谢绝政府、企业的资金援助,主要依靠芮博澜教授本人的工资维持。项目最早的参与者也大都是教授在马来西亚的亲友。据张缨介绍,教授的父亲是位教师,很早就去世了,他本人还有九个兄弟姐妹。清贫的大家庭却出了十个大学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对孩子们的教育,这让他们在恶劣的物质条件下,也能保持乐观向上。办一个教育项目去启发和当年的自己处境类似的青少年,在道德层面给予他们能量和启迪,成了“巴拉叔叔”点燃这朵小火苗的主要动机。在他加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之后,这朵小火苗也渐渐在中欧大家庭里越烧越旺,拥有了一群爱的传播者。

四川东方水利装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CEO陈启春(EMBA 2016)就是其中一员。如果说小火苗具象化了芮博澜教授多年来对社会底层青少年教育问题的观察和思考——那对于陈启春来说,这朵火苗就承载了他回馈家乡的拳拳之心,也成了他践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抓手。

“我来自四川省自贡市下辖的富顺县,非常偏远。”操着朴实的西南口音,电话里的陈启春内敛而低调——四川是中国的劳务输出大省,很多学龄儿童的父母都常年在外打工,孩子们不得不留守当地——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父母缺席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EMBA班会,陈启春从班主任那里得知了芮博澜教授的小火苗项目,于是立刻联系了自己在家乡学校任职的三弟。

2017年6月,刚过完儿童节,“巴拉叔叔”、陈启春、一些中欧校友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们一起来到了富顺县福善镇九年制学校,陪伴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周末。“孩子们一开始大多有些羞涩,但最后不得不告别的时候,他们都恋恋不舍。”陈启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声音里带着笑意。他说,他看见了一群和当年的自己相似的逐梦少年,眼里闪烁着被希望点燃的光亮。

陈启春出身于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虽然已经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多年,但他一直难忘家乡的父母师长、亲戚朋友给予他的教诲。“我从小就被要求做一个善良、懂事的人,将来要懂得感恩和回馈。”我注意到了他的微信签名——“可以平平淡淡,但绝不平平庸庸”——正如他对待社会责任的态度。“谈到‘回馈’,并不是说刻意想要做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现在我有了一点能力,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要承担责任、反哺家乡、回馈社会;而芮博澜教授的小火苗给了我这个机会。”

陈启春还提到,能把这朵小火苗在孩子心中点燃,使得缺乏关爱的他们在人生相对早期的阶段得以领悟真谛,是他觉得最有价值的事情——这一点,也是安琪和张缨一直提到的小火苗的最终目标——告诉那些长期被忽略的孩子们:你很重要。

“小火苗项目的灵魂是志愿者。”芮博澜教授说,“看到中欧的学生、校友和员工花费时间和金钱为小火苗营的孩子们带来欢笑,真的让人谦卑服膺。在星期五他们是CEO或高级经理,到了星期六,他们来到营地,穿上小火苗的T恤,成为了那些孩子们的哥哥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