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朴素的快乐工作法则

“员工访谈”是由中欧院长办公室和市场部《TheLINK》杂志合作推出的新栏目,旨在通过采访为学院服务多年、做出突出贡献的资深员工并撰写人物报道,弘扬爱岗敬业的精神,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与大家共同探索中欧精神的丰富内涵。
文/雷娜
在中欧上海校园中待久了,你可能会捕捉到这样一种节奏:走廊上的海报永远在悄然更替,像不断变幻的音符,临近周末时,论坛横幅像有序的琴键一样悬起,校园里渐渐变得熙熙攘攘,而当人们坐进教室或会场时,又会被一种不易察觉的宁静与舒适包围。无论周末如何喧嚣,在下一个周一清晨来临之前,一切都会恢复整洁,犹如被施了魔法一样。
洞悉魔法背后奥秘的,就是中欧后勤部。带着好奇,我走进后勤部,与高级经理程逢湘进行了一次访谈。程逢湘自从加入中欧之后,就被大家称为“小程”,近20年过去了,他从普通员工成长为教学支持和工程部两个团队的管理者,但大家依然亲切地叫他“小程”——如果你在中欧准备课程或活动,这是一个听到会觉得放心的名字。
在访谈中,小程屡次提到学习和思考的价值。“能学到更多东西”,是他觉得工作带来的重要收获之一。“有一次,学院进行一个电教改造项目,我心里一直在琢磨,最后半夜两点起来,写了四张A4纸,把所有节点都梳理了一遍。”他提起这种经历,与其说是表达工作的辛苦,不如说是重温了一遍专注于创造时所留下的快乐记忆。
人可以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磨练直觉、累积经验,变得越来越强大和自信,这可能是最朴素的快乐工作法则之一。这种经历,让工作不只意味着“消耗”,同时也是一种物质之外的“补给”。而拥有良好机制的平台,能够甄别出员工心里发生的珍贵念头并化为行动,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荣。对小程来说,中欧后勤部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他同时提到“敬畏之心”,这也是我在采访一些“特别靠谱”的中欧员工时,大家不约而同会提的一个词语。一个人在与海量事务相互磨砺了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当然会从容裕如,但在这份自信的背后,可能是比刚刚接手工作时更为郑重的敬畏之心——他们将敬畏化为了一种职业道德,也从中收获了恒久的自我提升之道。
以下是访谈的部分实录:
最初加入中欧时,你从事的是哪方面工作?
我是2000年6月正式加入中欧的,最初就做后勤工作,从电教设备开始支持学院的课程运营。我记得,当时课程教学主要集中在教一,电教设备还很基础,一间教室就一个投影仪、一个功放和两个话筒,经常出状况,处理问题是我们的日常事务;加之人员也少,平时布置教室、会场的工作都是我们亲力亲为。
现在中欧的电教设备和当年相比有哪些不同,你认为现在是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吗?
中欧的电教设备是通过十年摸索逐渐形成的,与当年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一间教室里,人们所能想到的设备——空调、窗帘、照明和音视频的控制都可以集成在一个手机或iPad上。中欧的电教设备在国内肯定是一流的,也一直是别的商学院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但设备只是硬件,我们现在想更好地融合管理——高端、昂贵的设备很容易被复制,难以学到的是背后的管理流程、逻辑和文化。这些无形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
现在,我们考虑更多的是教学设备的稳定性。我们利用了很好的运营软件,让电教设备的运行变得可视化,例如,当笔记本到投影机的链路不通时,在手机上查看后台线路图,就能很快知道故障在哪里;当设备损耗率达到90%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发邮件给我们,提醒做好备货的准备。化被动维护为主动,让教学一切如常,是我们未来一直想走的方向。
你觉得理想的教学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
我觉得电教设备的安排还是需要和现场相结合,空间感和舒适感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学员们在几天的学习中,可能不会看到后台设备有多强大,而是感受到教室的舒适度,以及与环境的匹配度。我理解的舒适,就是学员们坐在这样的教室空间里,可以自在而忘我地学习。
上礼拜,一家办公家具厂商的亚太区总监找到中欧后勤部,问为什么当初会选择他们的座椅。我告诉他,我们是通过对七八十把椅子进行对比和分析,最后做出的选择。中欧的教室空间比较紧凑,而且是柚木饰面,如果选择硬座背椅,可能会划伤家具,选择软座背椅,功能性没问题,对环境也是种保护。他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其实,很多这样的想法就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关键是怎么把它们用好,让教授和学生在教室里能更加舒适。
工作中有没有什么特别有成就感的时刻?
很多啊,比如中欧eLab(创业实验室)的空间,在五号楼一楼。最初,那个地方是留给后勤办公的,当时我们还没有搬。后来eLab在找地方,我和领导建议,将那块地方留给他们。因为中欧校园的建筑相对简洁,和我理解的风格时尚、色彩鲜明的共创空间有差距,只有那个地点比较合适。当时的设计师也是我通过班主任的关系找到的。牧桓设计事务所是中欧校友企业,我和eLab负责人张文清去拜访,校友很豪爽,当即表示捐赠设计。
与中欧同行近20年,你觉得自己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在服务中欧的过程中,中欧也培养了我,我个人的发展和中欧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领导和同事的信任,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平台,让我可以尽情发挥。我经常会参加一些行业沙龙,和同行交流时,我发现在大学里做一些改造工作并不容易。但中欧很特殊,我们有良好的运营机制、充足的资金和顺畅的沟通,让最初的设想能够圆满落地实现。
如何来平衡工作和生活?
我是个爱好广泛的人,除了摄影之外,我还喜欢旅行,近几年我又成为了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这项运动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启发了我对于工作的思考——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平衡工作与生活对我来说并不困难,我太太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女性,能把家里的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的,让我有精力把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也有时间和空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期待?
当然是期待中欧发展得更加美好,也能成就我个人的发展,我带领的团队能更好地为学院服务。我个人其实很喜欢挑战,应对挑战的过程也是自我反思、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后勤服务的关键是高度的责任心和勇于反思的进取心,“认真、创新、追求卓越”是中欧的校训,也是我们后勤团队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