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境教学法:中欧卓越交换项目

文/卢卡斯·托内托
中欧卓越交换课程(Excellence Exchange Programme,简称EEP)并不是普通的商学院游学项目。该课程专为中国管理者而设计,通过教学、研究和商业实践,搭建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桥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通过EEP建立学院与欧洲企业之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为各行各业提供独到见解,促成中国和欧洲高管之间建设性、开放性的对话。
EEP是中欧EMBA课程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秉承追求卓越的原则,中欧苏黎世校区提供瑞士、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游学课程。“我们为中国管理者提供高端游学课程,主题包括智能制造、卓越服务、创新以及家族企业等。”苏黎世校区CEO菲利普·博克斯伯格(Philipp Boksberger)说道。
EEP包括一系列教授课程、行业专家研讨、创新企业参访以及案例研究。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中欧的实境教学法。
位于瑞士施维茨州(Schwyz)宜溪镇(Ibach)的维氏(Victorinox)是中欧学员最近参访的一家公司。在那里,学员们见到了这家世界闻名的瑞士军刀制造商的总裁兼CEO卡尔·埃尔森纳(Carl Elsener Jr,也被称为埃尔森纳四世),并与他探讨了公司相关风险和机遇。
维氏是基业长青的家族企业的典型代表。早在1884年,公司创始人卡尔·埃尔森纳(Karl Elsener)就开办了刀具工场作坊。2005年,维氏收购其最大竞争对手,成为瑞士军刀的唯一供应商,名副其实地成为了瑞士的象征符号。公司商标上有红底白字的瑞士“十字盾”。甚至美国总统也曾在维氏军刀上压印上自己的签名,作为纪念品发放。
在最近一次参访中,埃尔森纳四世亲自接待了中欧学员团体。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教授宣布课程开启,EEP学员在研读维氏案例后,便踏上了工厂参观之旅。
实境教学法的一个核心要素是案例探讨。学员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谁和什么对维氏的成功至关重要?”维氏已经演化为一家完全由基金会控制的家族企业,不再符合上市要求。维氏基金会规定90%的年度利润作为留存利润,剩余10%则用于瑞士的慈善、环保及教育事业。
埃尔森纳四世表示,一旦家族成员将企业转交给接班人,对公司事务的兴致减少,通常就会索要大量分红。但他警示,“这会让公司财务受损,影响公司长期发展”。
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在过去100多年里,维氏从来没有申请过银行贷款,其所有投资都来自利润盈余。此外,公司也从来不曾裁员——即使在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2005年收购竞争对手之后。
这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埃尔森纳家族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谦逊。维氏CEO埃尔森纳四世说:“谦逊,意味着家族成员应该脚踏实地,明白公司的成功不只归功于关键岗位上的雇员,还有整个团队。”
过去三年,中欧苏黎世校区已经开展了20多次EEP课程,并会在此基础上保持增长。目前,欧洲游学课程供不应求,旺盛的需求有望保持下去,因为这些课程对于中欧AMP及其他课程校友也具有吸引力。
在高端游学课程中,学员的参与形式在实验、评估和反馈中交替进行,颇具弹性。他们有机会通过中欧实境教学法一探无与伦比的品牌推广渠道,也有机会深入了解欧洲创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