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法兰:中、法、美三国领导力之异同

7月6-10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夏尔·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教授、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来到中欧上海校区,开展了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在“智荟中欧2018大师课堂”发表演讲时,拉法兰从政治家和学者的角度出发,对中、法、美三国领导力进行了分析和对比。以下是其演讲选编。
关于领导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当时在美索不达米亚,也就是现在的伊拉克,设立了《汉谟拉比法典》,这是一部严肃的基础法典,规定权力必须遵从法律,领导也必须受到尊敬。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领导力的思考。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国家治理的伟大思想;在古希腊,西塞罗等哲人也孜孜不倦地研究领导力和对人的管理。
在现代社会,领导力不仅涉及政治,也是一个商业管理问题。
在商业的逻辑中,企业领导人需要激发团队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有成长和行动的意愿。所以领导力是企业管理的主题之一,也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职责核心。中欧有很多杰出的教授,他们正对领导力进行深入研究。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与中欧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来共同思考关于领导力的问题。
在比较各国领导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不同的模式,但这里不是探讨孰优孰劣,而是看到彼此的区别,并思考给自己带来的启发,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
就像《小王子》的作者、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所说的,“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而是共同瞭望远方,相伴前行。”对比不同文化的目的不是趋同,而是分享彼此对于未来的观点。在中欧,我们可以结合中国和欧洲的文化一起定义领导力。
五类领导力
总体上来说,有五类领导力,或者说是领导者运用权力的五种方式。
第一种是专制型。我是你们的领导,所以我说什么你们就要做什么。军队就是这种模式,让命令可以得到贯彻,下属能够按照上级旨意行事。
第二种是父亲型。如果你愿意跟我干活,我会像父亲一样照顾你,给你关爱和帮助;反过来讲,作为领导,我把爱给予你,尊重你,但作为回报你必须干活。
第三种是民主型。我们一起工作,大家都是平等的,以民主方式在一起工作,用一种集体的逻辑共同组织工作,但领导只有一个。
第四种是集体领导。在一个团体里面,只有个体,没有领导,团体由一个小组进行领导,没有一个人站在前面或躲在后面。
第五种是放任自流。没有领导,团队成员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每个人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美国:领导力是胜者逻辑,重视技术和规则
美国大学里有很多讨论领导力的著作和文献。比方说如何做公开演讲,观众席噪杂的时候如何吸引大家的注意力,使会场重新安静下来;又比如,当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走上演讲台和观众问好时,他不是说“大家好”,而是说“你好”,直接和台下的个体交流。
对美国人而言,领导力是从学习开始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很好的领导者。只要学会工作、讲话、写作和组织会议,学会决策、管理和控制,那么一切都可以进行组织,这是美国的逻辑。
美国的领导力实际上是赢家的逻辑。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围绕着奥巴马所进行的研究。奥巴马是第一个担任美国总统的黑人,这属于胜者的、先锋的领导力。
奥巴马的领导力原则包含以下几条:
一、相信自己的与众不同。特点并不是一个障碍,而是一种优势,比如,奥巴马就把自己的黑人背景作为一张王牌,赢得了总统大选。
二、可信度。表明自己有领导这个国家的能力,让选民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三、考虑到美国年轻人比较喜欢憧憬未来,所以必须不断表达出对未来的憧憬。
在美国,领导力关乎创造和改革,这曾经是一个竞选的口号,但美国的领袖往往是一个愿意承诺改变的人。他们希望自我成长,不断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也希望使所有人共同成长。
另一种关于美国领导力的解读,可以从《权力的48条法则》一书中窥得。这是一本美国出版的全球畅销书,其中提到如下原则:永远不要比你的上司更耀眼;掩盖你的真实想法;说得更少一点;要关注你的对手;使你变得不可或缺;要控制好你的时间;成为一个不可预测的人;等等。
所以说,美国人有一套关于领导力的观点、规则和操作方法。
法国:领导力是英雄主义
在法国历史上,曾经有很多领导者用自己的个人魅力对领导力下了定义。戴高乐将军就以自己的经历书写了法式的领导力。
戴高乐认为领导力很重要,如果没有伟大人物的话,就无法成就伟大事业。领导者既拥有上天赐予的天赋,也具备通过经验和职业学到的技巧。
要成为一名领导者,戴高乐认为需要具备几种特性:
首先,领导人应该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崇拜行动,对行动和愿望有狂热,不愿做袖手旁观的人;其次,还要对决策权非常在意,也就是说,一旦做了领导人,就不会让其他人做决定;领导人是喜欢挑战的人,因为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彰显自己。领导人会为失败负责任,不会把责任推诿给别人或下属。
第二,领导力需要遵循现实环境。环境对于领导力的执行至关重要。法国是一个意识形态非常突出的国家,喜欢思考,因此诞生了各种思潮,但是领导人不能被局限在某一种想法里,他需要观察现实环境,根据环境确定决策的方向。
第三,领导人要对自己的命运有所感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不是一个领袖。一个好的领袖是一个有创业精神、敢想敢做,并且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此外,戴高乐还非常注重威严。他认为,领导者的威严和声誉就在于沉默,和他人沟通时要言简意赅,不能与每个人都保持亲密,一定的距离感有助于提升威望。他还认为道德的力量也非常重要,可以使地位和声誉免于受到质疑。
他认为,对法国人来说,被领导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吃饭睡觉一样。一个人之所以成为领导者,并不是因为他把领导力强加给别人,而是因为其他人需要被领导。这种情况下的领导力,必须是优秀的领导力。
中国:领导力是审时度势的智慧
公元前五世纪,是孔子生活的时代,也是欧洲的希腊时代,在同样一个时代,东方人和西方人都对政治和权力的组织、分配感兴趣。
孔子的主要工作是给君王当顾问,因此建立了一套关于权力的思想,这套思想至今还在给全世界的领导人带来启发。比如,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不正直,就无法成为一个领导者。
孔子倡导“礼”,这跟戴高乐的看法有相似之处。领导人讲求礼仪的话,老百姓就容易被领导。比如阅兵式,这反映了治理国家的一种文化;在法国我们也会向一些做出贡献的人颁发勋章,这样的礼仪很重要。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中的这句话就是在说权力,充满了智慧。
中国的思想中有一种对智慧的追求。老子的思想中也有很多关于领导力的说法,他说“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保持中立。韩非子说“君无见其所欲”,是说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他还主张君主真正的权力不允许被分享。
在接待许多国家的代表团的时候,我发现最重要的那个人总是走在最前面的,而接待中国代表团时,我不知道最重要的人是谁,因为他不一定走在最前面。
在法国,领导者总是那个冲在前面高举大旗的人。而在中国,领导者并非不做事情,也并非没有战略,他负责协调每个人的工作,让机器运转起来。
至于如何行使权力,韩非子认为一切必须按照法律行事,这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法律不一样,而是一种依据集体来引导我们行动的规则。领导人是一个执行项目的人,而项目本身是一个集合所有人想法的沟通和行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领袖只不过是规则的化身。
领导力的12个关键词
最后,我想说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不论是家庭、企业,还是球队的领导。
关于领导力,我有12个关键词跟大家分享。
首先是勇气、创造力、信任和情感,这是领导力的四个主要特征;其次是战略、影响力、关系和执行力,这是利用领导力的四个领域;最后是尊重、相信、平稳和希望,这是下属或团队对领导者的四个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