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三期

文/阎彦

“Study hard;Make Friends;Keep your eyes open while keeping your minds focused.(努力学习;交结朋友;视野开阔而思想专注。)中欧会改变你们,正如她改变了我的人生。”

2017年8月8日,在中欧2019届MBA开学典礼上,作为2018届学生代表,我用三条建议表达了对未来之星们的欢迎与期许。历经18个月的精彩时光,我最终完成了从财经记者到腾讯一员的转型。回头想来,这三句“箴言”既是建议,也恰恰反映了我在中欧MBA脱胎换骨的三种转变。

我的出现注解了中欧MBA生源的“多元化”。“作为一个财经记者,你为什么来读MBA?”在入学模块的领导力之旅中,来自德国的管理学教授就曾好奇地问我。“因为我采访过世界上的一些商业领袖,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这番豪言壮语实则半开玩笑,但作为记者,行走江湖、遍访名宿的确曾是我的日常。只是,在新经济汹涌澎湃的时代,骨子里的不安分让我无法满足于一个观察者的立场。就读MBA,自然是获得系统商业教育、实现职业转型的理想路径。

学业与认知

面对人生最后一张宁静的书桌,“Study hard”无疑是中肯的建议。在这一点上,中欧没有让我失望。毫不夸张地说,MBA的管理学理论和商业案例以极高的边际效用升级了我的认知。

管理学理论首先构建了我对商业的系统理解。中欧MBA的必修体系覆盖了《微观/宏观经济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金融》《运营管理》等经典课程……而在“专注商业基础科学”的选课策略下,我也扎扎实实地选修了《财务报表分析》《高级公司金融与估值》《投资学》《兼并收购》《固定收益证券》等金融学“硬课”。实战经验丰富的教授们以深入浅出的解读,打造了一副巨大而完整的知识拼图,让我在面对任何实际问题时,都可以从所学中找到万变不离其宗的底层逻辑。

案例教学于我,则生动解释了“读史明智”的哲学。二战后东、西德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奈飞公司(Netflix)的战略发展历程,飒拉(ZARA)的供应链管理,美团与点评的竞合之道,阿里巴巴与脸书(Facebook)的IPO……这些经典商业案例以详实的细节和数据提供了一种“上帝视角”,清晰展现了企业在时代、行业和竞争中的每一步战略抉择。

经验与理论最终催生了思维方式的蝶变。中欧MBA对我影响至深的管理学思维是“对他人需求、动力与约束的洞察”“小步快跑、快速迭代”“基于系统拆解和分层基础上的排序、组合、匹配和归因”“以终为始的流程管理与效率优化”“投入产出的计算”“周期与趋势的判断”“激励与制度的设计”……知行合一,正是这种认知升级,深刻影响了我在MBA旅程中的抉择与行动。

参与与友情

在强调“Participation(参与)”的MBA教育中,主动走出“舒适区”是自我迭代的必由路径。

在18个月的时光里,180多位同学被不断打散,根据学期、课程重组为一个个相聚短暂又压力繁重的小组。合作者或许有着投行、咨询、四大、快消等主流商业背景,或许是身处商战一线的二代企业家或创业者,又或许曾是一位律师、医生、记者、军人或公务员……在风格迥异的合作过程中,每个人的态度与能力都会被打磨。而这种同甘共苦的经历,也留下了最真挚的校园情谊。

“Make friends.”在一起走过的岁月里,我们曾共担课业的压力,应对求职的艰难,在戈壁与赛场中相互扶持,在图书馆和自习室熬夜奋战;我们曾在大大小小的成功后把盏言欢,也共同分享彼此的每一份遗憾。短短18个月,我们在人生的岔路口相遇,又在短暂欢聚后各赴前程,共同的“敌人”唯有时光有限。

视野与专注

诚然,MBA生涯的最大约束正是时间本身。因此,“Keep your eyes open while keeping your minds focused”是一个颇具MBA特色的建议。毕竟,对于接近而立之年的我们,MBA绝不仅仅是一个升职加薪的跳板,更是通往人生长跑赛道的一张门票。

幸运的是,中欧MBA并没有局限我们的职业视野。相较于海外商学院多少会强调投行、咨询的职业路径,深植于“中国深度”的中欧背后,恰恰是本土新经济的蓬勃机会。得益于中欧MBA职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仅就2018届的同窗而言,我们的实习或工作就覆盖了私募/风投、电子商务、医疗健康、云计算、新物流、共享出行、O2O、新零售、游戏产业、知识付费、网络视频、体育产业和在线教育等领域。

但在无限可能面前,我们也必须找到专注的赛道。作为一个曾经的媒体人,我在入学之际就将自己的未来定位在“大文娱行业(Media & Entertainment Industry)”。18个月里,正是基于此目标的尝试、反思与迭代,打造了属于我的独特精彩:

首创中欧MBA大文娱俱乐部(Media & Entertainment Club),9个月内组织22次活动,成为本届票数第一的最佳专业社团;

接手《China Business 101》短视频节目第二季,作为制片人为《中欧创业者》制作了9集短视频;

作为前中欧战略学副教授、现菜鸟网络首席战略官陈威如的研究助理,独立撰写MBA案例《平台战略与互联网直播之战》;

在中欧MBA的综合战略咨询项目(ICSP)中为百威英博集团(AB InBev)定制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体育营销方案;

自制“传媒娱乐业管理培训生项目”,在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蜻蜓FM、阿迪达斯、小米、爱奇艺、腾讯游戏,历经六份不同职能的全职/兼职实习……

作为一个非传统商业背景的MBA学生,这些努力背后的转型压力无须讳言。但我深知,比求职的速度更重要的,是专注目标的定力与耐心。事实上,在完成一连串“不可能的任务”的背后,是我对管理学知识的实践,以及清晰的战略与坚定的执行:

例如,MBA大文娱俱乐部基于“高频率组织小规模活动”的战略,成功地让22次社团活动覆盖了电影、视频、动漫、游戏、体育等泛娱乐全行业版图;

再如,九集《中欧创业者》短视频节目的背后,是我对“一条视频”模式的借鉴。通过确立“定位中欧创业校友”“采访模式”“流程化剪辑”三大原则,我借助校友网络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内容素材,最终使低成本、高效率的视频产出成为可能。

而六份实习的的背后,是我向着职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前进的链式反应:

具体而言,《平台战略与互联网直播之战》的案例写作构建了我对一个TMT细分领域的理解,才得以在并无投资经验的背景下赢得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实习机会;该平台让我结识其投后企业蜻蜓FM,实现互联网实习的首次试水;为百威英博定制2018年世界杯体育营销方案,让并无营销经验的我叩开了阿迪达斯(adidas)的大门;对阿迪达斯探锐(adidas TERREX)年度最大营销战役的全程参与,让我有底气尝试爱奇艺的互联网营销;而在蜻蜓FM、小米、爱奇艺的互联网积淀,让我得以进入腾讯游戏,完成了学习实践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当然,这六份实习的背后,是数倍于该数字的申请和拒绝;实习本身也并非一帆风顺,个中波折冷暖自知、难以尽述。但对每份实习的深度参与,最终在战略、投资、营销、品牌等不同职能上破冰了我的实践和认知,诸多MBA所学也在这些经历中得以验证和体悟。

在实习和求职的道路上,我也必须感谢中欧校友网络给予我的巨大帮助——这六份实习,或直接领导,或推荐人,都是中欧MBA校友,他们的引荐让我有了争取机会的可能。也正是通过众多校友和EMBA导师、MBA职业咨询师的反馈,在无数课程、社团活动、企业宣讲、实习、求职的选择和试错中,我逐步理解了自己的长板和短板,在小步快跑中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和迭代,最终加入腾讯,得偿所愿。

“从博雅塔到中欧金字塔,为人生的无限可能,为企业家精神的召唤。”回看自己在2016年8月8日中欧MBA开学日发布的朋友圈,不禁感怀最初的梦想,也终于为曾经的誓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命运千回百转,终不负初心。中欧MBA如同一张开赴梦想的船票,我感恩过去,能与中欧人相遇相知;更庆幸未来,仍有同窗校友相互扶持。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能与中欧同舟共济,是我的幸运与荣耀。

 

 

阎彦

中欧MBA2018届校友

中欧MBA奖学金获得者

中欧MBA2018届学生领袖奖得主

中欧MBA优秀毕业生

中欧MBA最佳专业社团奖得主

Poets & Quants 2018年全球最佳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