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期

文/迈克尔·希德

中欧2017级GEMBA学生斯特凡·格莱姆(Stefan Greim)来自德国,他的家乡地处德国、法国和瑞士交界地区,这让他深切体会到多元化带来的益处,并认识到地理位置上的亲近能够带来很多宝贵的文化交流机会。和该地区大多数边境居民一样,他在一座小镇上度过了青春岁月,之后进入超高净值个人银行服务业,又来到中欧,这是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

“我年少时有点叛逆,因此经历充满曲折。”他说,“我总是想要反叛主流,喜欢做与别人意愿相反的事情。”

特行独立的冲动加上对体力工作的喜爱,使得格莱姆年少辍学,成为一名电子技工。短短几年内,他从学徒升任主管,但由于这份工作枯燥乏味,他决定另谋他途,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我看到有关亚洲的文章,觉得那个地区非常令人神往。”他说,“因此,我来到地方商会,开始积极从事友谊协会的工作,内容基本上都与中国和瑞士有关,后者是我们的邻国。”

逆流而行

在友谊协会的工作交流中,他萌生了来中国的念头,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1991年他第一次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期待完成一次个人实地考察。在当时来说,他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决定多少有些不寻常,因为当时大多数外商都把日本市场作为亚洲战略的重点。

“第一次来到北京时,我不会说汉语,勉强才找到要住的宾馆。我刚到北京,就来了一场沙尘暴,所有东西都被蒙上了一层灰尘。”他回忆,“我听不懂别人说什么,别人也听不懂我说什么。我扪心自问,我到底来这里干嘛?我当时想,在这里我什么也干不成。”

然而接下来几年里,格莱姆继续往返于欧洲和中国之间,并出资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交换学习,还成为了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CCPIT)的第一名西方实习生。这段经历让他对中西方组织机构之间的工作流程差异有了深刻了解,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2001年,获得应用经济和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之后,格莱姆成为一名银行从业者(这连他自己都感到意外),他加入瑞士信贷集团,负责为在瑞士的亚洲VIP客户提供服务。两年后,在香港短暂停留后,他被派往北京,成为该公司驻京私人银行部门的第一位代表,开启了他的“个人秀”生涯,这意味着他不仅要具备开拓精神,还要积极主动地扩大业务,并做出一些重要的文化调整。

“对我个人来说,一个主要挑战是: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界限如何划分。在欧洲,两者通常互不相干,尤其是在德国。”他说,“这里完全相反,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没有界限,别人可以随时给你打电话,根本没有周末。”

在北京工作近十年后,格莱姆被调回香港,瑞士信贷委托他招聘、培训和管理一个负责中国业务的全新团队。这又是从头开始,在他的带领下,这个团队大获成功,2013-2018年间每年都超额完成任务。

“除了两个省份以外,通过工作我已经走遍了中国各个省份。我看到很多财富,但也看到很多贫困。”他说,“这让我意识到,我们都肩负着责任,都应该帮助他人,如果有能力,就要尽可能帮助他人,特别是弱势群体。”

未雨绸缪

在某种程度上,想要帮助他人的愿望让格莱姆的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让他暂停了职业生涯的进取之路。格莱姆想要扩大视野,他知道需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迎接未来的挑战,于是他决定申请中欧Global EMBA课程。

“中欧的优点是多元化,这也是我选择中欧的原因之一。”他说,“举例来说,如果我去香港,大多数同学都会来自银行业或保险业。但在这里,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你可以向他们学习,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不同的最佳方案,你能从中学习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

格莱姆说,自从来到中欧之后,他发现学生和校友之间有着深厚的友谊。他感叹中欧的经历让他眼界开阔,并对自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对我来说,一个最大的挑战肯定是时间。如果你想要认真学习,并且学有所成,你就必须投入进去。”他说,“我愿意投入时间,做到最好。我来自银行业,所以我会说这是一项‘高收益投资’。”

回家的感觉

从格莱姆第一次来北京到现在,已经过去了近28年,他说回到中国让他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双语标识、井然有序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现代化的便利服务,都证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

“我想我已经变得很像中国人。我的意思是,中国改变了我,我的工作也改变了我。”他说,“至少过去15年来,我有幸与中国最成功和富有的人共事。我的经历告诉我,要非常耐心和宽容,并且能够适应不同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

展望未来,格莱姆已经准备开启新的征程。他说,他决定促进中外交流,并尝试建立纽带,让其他人分享自己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

“回首往事,如果说我曾预见到过去20年中国取得的惊人成绩,那可能不完全对。”他说,“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从未后悔过当初来到中国,从未后悔认识了不起的中国人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关于外国人在中国的建议

在中国经商和生活的每个方面,人们几乎都会谈到关系的重要性。你认为在这里建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在我的工作中,关系是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在银行业和个人生活中建立关系的原则就是诚实守信、目光长远。如果你接触某个人,想的只有他(她)能给你带来哪些业务或短期利益,你注定会失败。如果我接触某个人,我考虑的总是“首先我能给他(她)带来什么?我能为和他(她)建立关系做些什么?”如果能做成生意,当然是好事;如果能成为朋友,那就更好了;如果成为朋友并一起做生意,那就再好不过了。另外,不能忘记的是,再成功的关系也需要精心维护,特别是在不常见面的情况下。

对于在中国和外籍人士共事的中国人,你有哪些建议?

我认识的外国人通常都是被公司委派到中国的,对他们来说,尤其是一开始,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一方面,他们必须投身到不熟悉的事务中,完全走出舒适区。另一方面,他们肩负着总公司制定的宏大目标,承受着很大压力。因此,我的建议是,避免工作流程和安排经常或突然发生变化,如果必须做出此类改变,就要说明原因,列举出明显的优势。稳定性将有助于他们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另外,在个人层面上与他们积极交流也有帮助。你们可以共同参加活动,谈论一些话题,拉拉家常,甚至一起喝杯啤酒。你会惊喜地发现,共同点比不同点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