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莹:我喜欢与上课有关的那些事

文/雷娜
冬日里一个温暖的下午,我来到位于中欧上海校区第四教学中心的高层经理培训部(EE),与高级课程经理张剑莹进行了一席对话。这里阳光充沛、设施先进,陈列架上摆放着各类课程的宣传册,大多以学员上课的场景为封面,一楼的现代化教室正在进行一场小型论坛,演讲者是业界大咖,学员们走出教室,就可以步入开阔幽雅的茶歇区,自在地交流和探讨。
整栋建筑流动着积极进取的气息,与张剑莹的个人气质非常契合。虽然加入中欧已有16年,可是当她说起“真的很喜欢这份工作”时,我依然能看到她眼中的闪光。她告诉我,她喜欢与上课相关的那些事,“工作内容是重复的,但是从教授的讲授中,在与学员的互动中,可以收获很多能量。十多年来,我一直可以学到新东西。”也许,这就是在中欧工作的特别之处,人会在潜移默化中成长,在陪伴他人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新知,成为更好的自己。
张剑莹有一个刚柔并济的名字,这也与她的工作风格相似。在采访中,她特意提到了“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她解释说,课程部门经常会给其他部门提意见,但不是出于私心,而是为了中欧的品牌和美誉度。“我觉得,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员工,其实对组织发展是不利的。和谐当然是很好的文化,但是提意见和要求改进,也是一种有大局观的做法,是真正的合作。”
我将与她的对话归纳在以下八个关键词之下,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这位资深员工的工作世界。
“带课”
“我们班主任最常说的一个词是‘带课’。所谓‘带课’,就是指课程运营。一门课程完成招生之后,我们会把工作接过来,与学员联系,要告诉他们课程设置、食宿安排,发放阅读材料并规划日程。开课之后,我们要确保每一天的课程节奏、组织后勤都得到有力保障并顺利进行。课程结束后,我们要做一些报告和评估,与学员后续沟通。如果你在学校里看到一门课程正在进行,那么它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会由班主任落地实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带课’。”
学员
“我来中欧工作16年了,在这些年里,我觉得学员的变化非常大。从学员群体的变化,我也能感觉到在不同的阶段,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什么。
刚进中欧是在2003年,当时外企学员比较多,管理培训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学习方式,还不太为国企所接受。到了2008、2009年,来自民企的学员增多了。现在,学员的构成更加多元化,各行各业都有,你能感受到民企的力量在不断壮大,很多国企也将管理培训作为他们的常规项目。
学员的知识结构更丰富了,其中不少人有海外学习背景。学员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管理知识,知识丰富、观点独到,对学习的要求也很高。以前学员觉得教授讲的都是对的,现在他们会挑战,会提出自己的观点。作为员工,我们也要回应学员的问题和需求,这份工作也越来越有挑战。”
沟通
“EE的课程分为两种:公司特设课程(CSP)和公开课程(OEP)。
公司特设课程是在前期做沟通,课程设计团队会在公司做大量调研,去根据他们的需求设计课程,并得到对方认可,上课的过程就是实现学员要求的过程。
公开课程不是一对一地了解学员需求再设计课程,而是拿出设计好的课程供他们挑选。上课的时候,他们对课程的反馈、实际工作情况和需求,我们都会收集起来。上完课以后,我们也会请学员将对课程的建议写在课评里。”
双面
“EE班主任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身兼两职——既是班主任,又是助教,角色处于转化之中。所以在招聘的时候,我们两方面都要考虑,我们既注重他的项目管理能力、做事效率、逻辑思维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也希望他具备一些软技能,比如有耐心、会沟通、有激情,等等。
两种性格可能有点矛盾。一个自我管理非常严格的人,可能比较内向,但我们也希望他能站在台前,跟很多人打交道。我们不可能找到两方面都很完美的人,但需要能够平衡,有潜力在两方面都得到发展。”
努力
“我会对新来的班主任说,你要喜欢这份工作,才会花心思;你要真正怀着为学员带来价值的信念,才会把工作中的每个细节做好。班主任的工作是花时间、花精力的,不可能轻松完成。我们会加班,周末会上课,课程期间作息不规律,但我也会跟新员工说,你的努力会得到回报,你会越来越得心应手,越来越能够承担复杂的工作。”
主人翁精神
“如果要简单描述EE的工作氛围的话,我觉得是紧张高效、团队合作。我们每个人就像一个小小的创业者,对待自己的项目非常认真,有一种主人翁精神。不仅是班主任团队,其实销售团队和市场团队也是这样。一个学员来报名了,我怎样去满足他的学习需求,怎样达成合作,这对我的职位和薪资影响不大,但关乎个人、部门乃至学院的荣誉,我是非常在乎的。在办公室里,大家都被这个气氛推动着,没有人会懈怠。”
成就感和荣耀感
“工作会给你带来成就感和荣耀感。当你听到学员说中欧提供的课程的确和其他地方不一样,说中欧的课程管理做得很好,说中欧的学习给了他们很大帮助时,你就会油然升起这种感觉。我们团队中大多数人都跟我想法一致,工作动力就是觉得自己是一个贡献者。大家不一定经常在学校里听到他们的名字,但教授也好,学员也好,都曾经在私底下和我们表达过感谢之情。这份成就感和荣耀感让我们对工作充满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