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二期

文/ 夏敏

4月,玛氏公司内部智库宣布选择中欧成为其商业模式创新项目“互惠经济学(EoM)”的亚洲合作伙伴。玛氏公司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如M&M’s、德芙巧克力、士力架、皇家、箭牌等。这是玛氏智库首次与亚洲的学术机构合作,此前,它与牛津大学历时5年的合作刚刚圆满结束。根据协议,中欧将对互惠经济学在中国商业环境中的实际应用展开学术研究,推动相关的案例学习,举办课堂讲座,并组织一场年度论坛。

中欧副院长兼教务长丁远博士在该消息公布时表示:“中欧致力于培养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他们不只着眼于取得财务上的成功,更有志于为世界做出贡献。玛氏智库的互惠经济学项目与中欧的这一办学目标不谋而合。”

玛氏智库始创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一直与全球学者和学术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玛氏首席经济师及玛氏智库常务董事布鲁诺·罗奇(Bruno Roche)表示,他们觉得现在是时候有针对性地“东移”,通过与一家中国学术机构开展合作,将互惠经济学的理念传播到中国乃至整个亚洲。他说:“我们之所以选择中欧,是因为这个学术机构和我们有共同的目标——让商业行为更加符合公共利益。”

但到底什么是互惠经济学?为什么这项合作对中欧和玛氏智库都很重要?请继续阅读罗奇和领衔该项目的中欧副教务长、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斌博士的采访节选。

布鲁诺·罗奇:互惠经济学释义及为何选择中欧

什么是互惠经济学?

互惠经济学是一种变革性的管理创新,让企业能够在所有层面更加有效地运营,但与此同时,以一种可营利且成规模的方式,对他们所影响的个人、社会和环境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步是确保公司除了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以外,做出更高的战略决策,把目标置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心,而不是把股东利润最大化置于中心,把目标置于外围。这意味着,必须找到股东的“痛点”(需求),并利用商业生态系统解决这些痛点。第二步,企业要做出战略决策,确保他们调动、管理、创造和/或利用的资源不仅是金融或资本资源,还有人力和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本资源。所有这些资源都有价值,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度量,这些资源就白白被浪费了。这是应用互惠经济学的两个前提条件。所以说,企业开始落实互惠经济学后,不仅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方面承担更多责任,还会在财务方面比那些只关注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表现更优异,在收入和利润、长期和短期方面均是如此。第三个因素是,互惠经济学要求公司在行为上和公司文化上都进行革新,公司借此做出战略决策,把所有资源凝聚到一个有共同利益的新型商业模式中。只有这样,才能说公司是在按照互惠经济学原则运营。

为何与中欧合作?

自互惠经济学项目创立以来,玛氏智库在学术界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我们曾携手哈佛商学院、巴黎经济学院和巴黎大学,并在过去5年与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开展了紧密合作。互惠经济学还被开发成课程,以将这种新理念灌输到下一代商业领导人的头脑中,因为学习往往比“舍弃所学”要容易的多。而且,可以这么说,这种应用于学术和实际商业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是互惠经济学项目中固有的一部分。

我们决定东移并把寻找经济机遇的视野扩大到中国时,当然希望与中国的学术机构取得联系并进行合作。我们曾考虑过清华和北大,但中欧各方面的条件深深吸引了我们。在初次接触中,我们的团队就与白诗莉(Lydia Price)博士、莫伦(Peter Moran)博士和许斌博士组成的中欧团队产生了强烈共鸣。我们在中欧发表关于互惠经济学的演讲后,感受到教职工和学生的普遍认同和热烈回应。这种共鸣是我们玛氏智库团队与中欧团队之间的人文联结。

但中欧的组织架构也是关键因素。作为中国政府与欧盟的合作项目,中欧的办学故事非常独特。玛氏智库的许多成员来自西方,而中欧扎根中国。相信此次合作有助于我们在中西方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第三个因素是,作为一所商学院,中欧非常注重实际应用。和教授们交谈时,你会发现他们对理论背后的商业应用非常感兴趣,这很重要。在玛氏智库,我们对实际应用也充满热情。我们的员工大多拥有博士学位,他们通常与学术合作伙伴联合撰写学术文章,但商业需求也深深根植在他们的脑海里。对我们来说,如果一个想法无法落实,价值就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一直都想要确保想法与实践、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能够对话,毕竟实际应用才是我们的目标所在。

最后,中欧有一个强大的校友网络,这一点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的愿望是把互惠经济学推广到玛氏和牛津以外的更大范围。当然,我们需要确保我们是在和合适的学术机构合作,而且这个机构拥有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和雄厚的教育实力。但通过与中欧合作,我们也希望把互惠经济学推广到人才济济的校友网络,加快这一项目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商界——的传播。

我理解这项合作有三个组成部分:学术研究、基础学术教育和接入校友网络。您能更详细地讲解一下如何实施吗?

在研究方面,我们会发表文章、出版书籍,并进行案例研究。在教学方面,我们期待互惠经济学的原则和模式会以MBA选修课的方式逐步在学员中传播。我们还计划组织每年一次的中国论坛。

通过主导相关议题并推广这种21世纪的新增长模式,中欧将获益匪浅。反过来,中欧也会继续滋养、充实和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和管理创新。这就是我们期待与中欧共同铸就的前景。

我们的愿景是在各大洲建立桥头堡,组成一个世界商学院联盟。我们希望中欧成为这样的桥头堡,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商学院领头人。多年来,我们曾与中国多所大学的学者合作,但这是我们第一次在机构层面上与中国学者合作。

许斌教授:中欧如何看待这项合作

中欧为何接受玛氏智库邀请参加互惠经济学合作项目?

大概两年前,中欧正在思索如何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提升到战略高度,因此当罗奇和他的团队来访时,时机可谓恰到好处。正如我们的使命所述,中欧旨在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未来商

业领袖。因此我们的使命有三大支柱:中国深度、全球广度(学院的定位)和社会责任。当时中欧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想要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节点。有趣的是,当时中欧校友会刚刚推选田明为新任会长,他是南京房地产公司朗诗集团的CEO。校友会的领导团队达成共识,将会把企业社会责任当成中欧校友活动的核心,并将每年年会的主题定为企业社会责任。

我也曾参与校友会领导层的讨论。所以我立刻就想到,与玛氏的合作可以成为学院更大战略的一部分。我想,如果没有这种战略重要性,我们就不会奋力争取与玛氏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每年的论坛外,这项合作还有很强的学术元素。您能分享一些详细内容吗?

目前我们已经商定由三名教授开展研究项目:市场营销学教授白诗莉(Lydia Price)、战略学副教授莫伦(Peter Moran)和管理学助理教授李尔成(Byron Lee)。白诗莉将研究经济互惠概念在中国的发展。莫伦和李尔成讲授MBA商业伦理课程,所以他们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互惠经济学概念。这些只是一些初步的合作计划。但是,我想对玛氏智库来说最有价值的方面是与我们的商界高管校友的合作。玛氏智库原本可以选择非洲。但如果能够在一两家中国公司成功实施,将会给他们的方案增加很多信誉。

如需了解关于互惠经济学的更多信息,请访问https://economicsofmutual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