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供给侧改革,构建就医诊疗新格局——2022年第1期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成功举办
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推进,从宏观层面体系的资源配置到微观层面的机构管理运行,效率持续提升,优质医疗资源不断扩容,同时布局更加均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就医和诊疗新格局,是实现健康中国目标的重要基础支撑,成为近期医改重点内容之一。
9月24日,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了2022年第1期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探讨“医疗供给侧改革,构建就医诊疗新格局”这一话题。

会议现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副总裁袁俊杰(GEMBA 2018)分别致欢迎辞。市场营销学教授、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主持了本次会议。
在致辞中,汪泓教授指出,作为全球一流的商学院,中欧一直积极践行社会责任,而推进健康中国、智慧医疗、公共卫生政策就是其中的重要体现,中欧有许多教授都非常关注这一领域,包括原上海市人大副主任朱晓明、周东生教授等,汪泓院长本人也对养老问题、社会保障、养老金融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

在上午的主题演讲环节,汪泓教授发表了主题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的演讲,她指出公立医院需要从高增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运行模式的转变以及资源配置的转变,提高效率、提高质量以及提高待遇。对于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智慧医疗是载体,医学技术是内核,医疗服务体系变化是保障,新医改是发展方向;需要关注补偿机制深化改革,薪酬改革和职业管理者制度,医院内部绩效和薪酬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集中采购和专业化管理等几个重点;需面向新需求、面向新技术、面向新趋势,更要面向未来,走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
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宗久教授在线上发表了“以患者为中心,加强门急诊管理”的主题演讲,他指出门急诊服务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最应该做好的一项工作,各个国家在近四十年的时间进行了大量改革工作,体现在门急诊服务要有全流程、全链条的管理,并和社区网格工作衔接起来,从而减轻患者的就医压力和负担,最大程度地满足急诊服务以及长期照护的服务延伸工作,是上下连通、上下联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关键点。
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服务管理司原司长、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顾问熊先军校友,对“医疗保障制度对医疗格局的促进作用”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医保和医疗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人民健康,但医疗服务提供者作为卖方、患者和医保作为买方和支付方,买卖双方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医保作为支付方可以引导医疗体系的改革,但改革的动力更多源于其本身,如果医疗体制自身不改,外界的作用就不能完全发挥出来。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院士分享了“未来智慧医院建设赋能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瑞金经验。他指出,未来医院的建设需要围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加速建立可实践可推广的未来医院服务体系和管理体系,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更具有长远意义。瑞金对“未来医院”的诠释包括:一体(打造基于新基建的特大型智慧医疗综合体)、四翼(全球医疗新技术缔造者及策源地、中国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示范地、上海灾害及公共卫生应急救援地、社会亟需医卫从业者培训地四大社会责任)和七大体系(患者、医疗、管理、安全、救援、教学、技术),未来要实现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和无边界的服务衍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分享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山探索与实践”,中山医院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为目标,基于人才、教研等优质基础,实施了包括党建引领把住公益性方向、创建国家医学中心、构建一院多区新格局、打造学科高峰、科研持续创新与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未来医院、开展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等一系列高质量发展措施。

上午主题演讲环节
随后,在上午的闭门圆桌讨论环节,除主题演讲嘉宾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冯占春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于成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质量管理部主任赵采莲,共同就“就医诊疗新格局的政策方向、发展挑战和模式探索”分享了观点和洞察,探讨了包括二级医院该如何发展,政府在医院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研究型医院如何与企业合作创新,集采对医院的影响,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发合作共赢等问题。

上午圆桌讨论环节
下午的主题演讲中,冯占春教授进行了题为“支付方式改革及医院精细化管理”的分享。2022年开始了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DIP、DRG等新的支付方式会在医疗质量、医疗效率、医疗产能上对医院产生影响,助推医院精细化管理。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未构建起系统化的院内医保精细化管理模式,存在缺乏精细化管理理念、缺乏精细化系统管理模式以及支持精细化管理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要运用精细化管理工具,基于激励相容原理完善精细化运行机制,以及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德勤管理咨询公司医疗和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肖琨以“未来医院趋势研究及转型方法”为主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科技将成为医疗服务方式变革的关键驱动,带来空间、数据和技术三个层面的转变,未来医院的显著特征应包括以人为本、生态协同、万物互联、数据驱动。
于成功院长分享了“鼓楼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鼓楼医院以建设国际有影响力、国内顶尖的创新型现代化人文医院为目标,打造优秀医学院的诞生地,医疗新技术策源地、一流医疗服务示范地、医院管理创新引领地,聚焦党建引领示范、学科建设标杆、科技创新发展、一流人才聚集、科学管理支撑、服务品牌领跑六项重点任务,探索高质量发展。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院长王杰宁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与发展”为主题,分享了该医院从二甲医院转型发展为三甲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经验。他通过三个小故事分享了三个经验,一是要抓住机遇、快速转型;二是要打破围墙,错位竞争,结合中西医医院的特点,向前发展大健康,向后发展大康复;第三,要用高铁模式引领医院发展,通过投入重点学科,发展中西医结合特色六部五中心,提升医疗质量,进而提高医院收入。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孙东海发表了题为“同心踔厉医共体建设,打造县域整合型健康服务新格局”的演讲,介绍了濉溪县医共体的管理机制,经费包干、工作推进、考核评价等运行机制,分级诊疗和医防融合的服务模式,信息化、政策和投入保障,以及门诊慢病按人头总额付费等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午主题演讲环节
最后,嘉宾们就“就医诊疗新格局的实践经验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圆桌讨论,就公立医院快速发展中的挑战和实践经验,国内医院如何与国际合作,如何利用数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医院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县域医共体实施和推广条件等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观点。

下午圆桌讨论环节
本次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采取现场研讨与线上直播相结合的形式,嘉宾们均对会议的内容和筹办表示高度认可。今年,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还将举办两场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分别以“基层医疗”和“科技创新”为主题,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