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顺利举行
12月3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与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合作,以“科技创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举办了新一期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Jumo Partners公司创始合伙人布安瑞(Eric Bouteiller)主持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布安瑞(Eric Bouteiller)教授
首先,中欧市场营销学教授、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做开场致辞。他提到,在一百多年前,美国纽约的一位医生曾说过一句话:“医生能做的是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那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有限,医疗技术有限,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有了大量的创新药、医疗设备和医生专家,我们对疾病的治愈能力已大大提升,甚至可以预防疾病,过去的一百年人类见证了科技是如何推动健康产业发展的。因此,“科技创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议题非常有意义。

周东生教授
海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海南省医改办副主任,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毓辉介绍了“海南数字疗法及医疗产业创新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他指出,数字疗法是卫生健康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点,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各个环节,数字疗法都有不同的使命和价值,海南发展数字疗法具有重大意义。在发展数字疗法的过程中,海南围绕产业发展痛点研究和制定政策,并在建设临床科研示范基地、数字疗法产品注册审批和应用支付、加强数字疗法宣传和产业集群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北京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慧介绍了“北京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成果转化措施”,包括北京医院健康产业基本情况和《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计划》按照主动布局、统筹推动、突出可落实性、加强国际化的思路编制,重点任务在于发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临床资源创新溢出、推动产业国际化高质量发展、优化完善产业发展生态空间、加强重点区域功能布局等,并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机制。
上午线上演讲嘉宾
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会长陈博文发表了主题为“需求导向的科技创新助力社区卫生发展”的演讲。他指出,社区卫生工作重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社区卫生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能够在社区资源合理配置和社区卫生人员能力可及性上,助力解决社区卫生实际问题。社区卫生的科学研究及其科技成果多属于社会公益类科技成果,故其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不易从市场上得到相应回报,如何吸引支持更多科研人员从事该领域的研究,如何促进公益类科技成果的转发,用科技力量支撑社区卫生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RDPAC)科学与药政事务副总裁王芸发表了主题为“提升临床试验效率支持中国参与全球同步研发”的演讲。她分析了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发展,指出与成熟市场相比,创新药在我国的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生态体系的差异是导致差距的重要原因,中国医药市场以仿制药和过期专利药为主,同质化竞争仍是国内初创企业面临的严重挑战。中国在参与全球研发方面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围绕关键要素持续提升,通过各环节的提升和联动,推进新药上市,提升患者获益和创新回报。
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总裁办执行总监俞忆巍进行了题为“外资药企在乎依赖领域的创新实践 拜耳细胞与基因疗法发展介绍”的分享。他指出,在医药的发展历程中,细胞与基因疗法是朝着逆转严重疾病的目标迈出的下一步,颠覆了传统医疗手段的对症状治疗,转为对因治疗。全球和中国细胞和基因治疗市场蓬勃发展,创新产品研发层出不穷。拜耳致力于建立细胞基因治疗技术平台,正在建立可持续的药物研发管线,希望与各界合作将新一代突破性技术的细胞基因治疗引入中国,造福中国患者。

俞忆巍总监
在下午的主题分享环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发表了主题为“党建引领公立医院人才培训与发展”的演讲。在人才工作的具体举措上,仁济医院坚持党管人才,强化思想引领;对标国际水平,引育各类人才;夯实学科基础,提升科创能力,使得科研产出在国内外保持领先。未来,国家、城市发展战略带来新挑战,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传统管理体系与实际需求存在新矛盾,仁济医院会高质量实施人才强院战略,提升党管人才工作水平,提更加开放的视野引才、聚才、育才和用才,更好地为卫生事业发展聚集人才,实现医院在新常态下高质量发展。

郑军华书记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李海燕分享主题为“新药临床试验平台助力研究型医院转型”。她指出,国内创新产品要“走出去”,惠及全球患者,需要提升中国医药创新体系能力。北医三院通过成立医学创新研究院、搭建跨学科技术合作平台、多学科特色院企联合研发平台等,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转化成果,助力医院持续发展。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医院坚持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技术和商业化运营,需求导向、定位清晰和顶层设计,从平台支持、绩效考核、研究型病房建设、国际合作、人才培养等方面赋能临床研究。
下午线上演讲嘉宾
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发表了主题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促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演讲。推进医学技术创新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趋势,对此,积水潭医院通过建设转化平台、体制机制、转化程序、激励机制、政策引导等,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医院专利申请和获批数量逐年提升,促进了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他以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为例,阐述了积水潭医院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理念,医生主导、医-产-学-研协同的创新模式、规范化技术培训和推广体系、医工企联合转化的“三元素-三循环”创新机制等。
高博医疗集团副总裁冯晨介绍了“高博医疗集团的研究型医院实践经验”。他指出,中国创新药临床试验数量快速增长,临床试验中心数量虽有所增长,但有效供给不足。借鉴国外如马萨诸塞州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梅奥诊所等成功经验,高博研究型医院确立了发展模式,定位为临床驱动型创新医疗科技平台,建立了疑难重症诊疗中心、临床研究中心、科技转化中心和国际医疗中心,其ARO(有专业临床研究和试验职能的临床中心)模式打造了从临床发现到临床应用的闭环体系,全面加速临床研究转化。

冯晨副总裁
上海市南翔医院(瑞金医院分院)院长、国际联合肿瘤和衰老实验室主任陆一鸣发表了主题为“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转化——以急救和老年病学为例”的演讲。他通过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研究和转化医学中心的构架、功能和现状,就中法生命科学领域的合作研究,肿瘤和衰老研究,老年医学和急诊医学领域临床专家和医疗器械公司合作开发挽救生命的智慧医疗器械等案例,讲解和阐述如何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转化,临床医生与医疗产业进行合作、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从而造福于广大病患并促进临床医学和医疗技术的高质量发展。

陆一鸣院长
在圆桌讨论环节,王芸、俞忆巍、李海燕、冯晨、陆一鸣参加了讨论,就细胞基因治疗的发展、医院和医生的科研创新动力、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协同、中国和全球临床研究同步等问题展开讨论。
最后,周东生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受疫情影响,许多演讲嘉宾和参会嘉宾无法亲临现场,本次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但嘉宾们均对会议的丰富内容和筹办表示高度认可,并期待下一场中欧卫生政策圆桌会议的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