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范式变革下的数字资产、稳定币与跨境支付 ——第176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侧记
活动现场
当前,稳定币凭借其锚定效应,加速了资产交易特别是跨境支付领域的变革,不仅提高了支付系统的效率和普惠性,也为全球贸易金融体系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监管合规性、安全性及技术问题也成为现实挑战。8月26日,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联合中欧教育发展基金会、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中欧校友FMBA俱乐部共同主办第176期中欧陆家嘴金融家沙龙闭门研讨会,特邀金融专家、政策研究者及行业领袖,共同探讨新金融范式变革背景下的数字资产、稳定币与跨境支付议题。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秘书长刘功润开场致辞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秘书长刘功润在开场致辞中指出,今年 4 月以来,美国、欧盟及中国香港等主要金融中心密集推进稳定币立法,一系列政策性突破,使得稳定币从边缘金融工具升级为与主流金融体系融通的新金融基础设施节点,从而引发广泛关注。有别于前期的市场狂热和情绪化表达,今天的讨论更倾向于从底层价值逻辑和系统化思维给大家提供一个分析稳定币的框架图景。当前全球稳定币总市值已经突破2500亿美元,年交易额超过了 Visa 和万事达卡总和,这是否意味着跨境支付的某种革命性转折?许多有关未来的答案,期望在各界专家的多元碰撞中得以受教启思。
上海市政府参事、原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张光平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市政府参事、原上海银保监局一级巡视员张光平以“数字货币价值源头和估值“为题,深入解析数字货币的本质与未来走势。他指出,数字货币虽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底层资产,但其真正价值源自区块链、算力、加密算法与半导体等关键技术。他强调:“数字货币的价值,本质上是其所依赖的数字技术价值的总和。”
在谈及监管与发展关系时,他指出,欧盟、中国香港和美国相继出台稳定币政策,实际上是将长期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数字货币纳入合规体系,为法币体系注入“第二条腿”,“传统法币与数字货币的双轨并行,将推动支付体系、金融机构和资产定价模式的深刻变革”。
张光平认为,抓住数字货币的价值源头并进行合理估值,有助于显著降低其价格波动率,从而使数字货币与稳定币进入理性发展的轨道。他预测,随着相关理论与实证的完善,数字货币的健康发展与传统法币的协同,将加快实现“同频奔跑”的格局。
中欧鹏瑞金融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 (PhD),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鹏瑞金融学教席教授、副教务长 (PhD),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围绕“稳定币与全球货币体系重构”发表主旨演讲,系统梳理了稳定币的发展历程、特征机制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深远影响。
芮萌指出,稳定币是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货币,通过锚定法币(如美元)维持价值稳定,本质是“法币的数字映射工具”。从宋代交子到金本位美元,再到当下的USDT和USDC,稳定币的逻辑在历史上早有原型。其核心特征包括支付功能、信用依赖私人机构、足额储备和区块链技术支撑,因此既是货币增量发行的一种形式,也是加密资产交易和跨境支付的基础设施。他认为,加密交易需求爆发、跨境支付成本优势、通胀环境下的避险需求,以及发行机构借贷套利空间是驱动其迅速扩张的重要原因。
在全球货币格局层面,美国财政赤字、制造业“空心化”及债务负担正在削弱美元霸权。虽然美国正通过稳定币立法来强化美元循环,利用稳定币储备资金购买短期美债,但其对长期债务和美元信任危机的缓解作用“杯水车薪”。他认为,稳定币可能无法逆转美元地位的衰落,仅延缓去美元化趋势,并成为重塑全球金融秩序的助推器。
对于未来前景,芮萌指出,稳定币短期内将继续拓展在跨境支付、数字资产交易和价值储藏等场景的应用,但其本身也存在“特里芬难题”、系统性缺陷与违约风险,以及反洗钱监管挑战。他总结道:“稳定币可能改写全球货币次序,但更可能是作为传统主权货币体系的补充,而非替代。”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金融科技专委会主任、原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马弘评论发言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兼金融科技专委会主任、原上海市金融办副主任马弘围绕稳定币、虚拟货币与全球货币格局发表评论。他指出,历史上货币的本质始终在于解决交易便利和信用问题,从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到虚拟游戏代币的流通逻辑,再到今天的稳定币,背后核心都在于促进交易便利并搭建信任机制。他认为,以“去中心化、分布式和信任机制”为核心的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正在为虚拟资产提供新的支撑。
他强调,去中心化与主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当前稳定币和虚拟货币的发行与储备基本掌握在私人机构手中,而传统货币发行则由央行主导,这背后正是技术与主权的博弈。
未来,货币体系的竞争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国家的经济与科技实力。他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是中国的实力。如果能在资产数字化和代币化环节占据主动,就不会错失全球货币重构中的机遇。”
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特邀专家施琍娅评论发言
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特邀专家施琍娅评论分享关于稳定币发展的观察,提出“热讨论中的冷思考”。她指出,稳定币作为技术创新值得关注,但其潜在金融稳定问题不容忽视,应以更审慎、理性的态度推动相关研究与制度安排。在她看来,与比特币等内生于区块链的加密资产不同,稳定币是“从外部引入区块链体系”,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跨境支付和结算中的便利性,尤其能够覆盖传统银行结算体系未能触及的区域。
在监管层面,她认为所谓“无监管”与“匿名性”并不存在。无论是美国还是香港,相关立法已明确稳定币发行与使用必须遵循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制裁合规等要求。她特别提醒稳定币可能引发两大隐患:一是当不同发行者的稳定币价格出现差异时,可能诱发挤兑并带来金融稳定风险;二是稳定币发展可能导致金融脱媒,改变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并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区块链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小峰主旨发言
上海区块链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区块链专家委员会委员马小峰在主旨发言中指出,稳定币的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跨境支付场景,其应用有望大幅提升资金流动效率,降低企业在海外经营中的支付摩擦与交易成本。与此同时,除了稳定币,RWA(真实世界资产代币化)正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另一重点方向。不过,在发展路径上,境外市场更强调金融资产代币化,而国内实践则更注重实体经济资产的锚定与映射,二者在逻辑框架和应用实践上存在一定差异。他认为,合规性是行业发展的前提,涉及链的选择、数据跨境以及监管协调等关键问题仍待解决。
大成金融行委会Web3研究中心主任、香港RWA研究院法律合规院院长王善良主旨发言
在大成金融行委会Web3研究中心主任、香港RWA研究院法律合规院院长王善良看来,尽管Web3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资产代币化和稳定币所推动的金融新范式已经到来。从股权到实物资产,未来均有望在链上实现确权、流通与交易,推动金融体系走向更加去中心化、透明与开放。对于香港等地的稳定币监管,他提醒,应在风险防控与创新发展之间取得动态平衡,否则可能削弱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先发优势与市场活力。
Straits Digital Ventures合伙人朱让荣主旨发言
Straits Digital Ventures合伙人朱让荣分享了多起RWA实践案例,并深入剖析了其中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尽管挑战重重,但RWA所引领的资产代币化趋势已不可逆转。未来,随着合规框架的完善和技术成本的下降,平台型整合、绿色能源、不良资产、医疗新药等领域预计将成为RWA的重要应用场景。
歌斐资产产品总监周权主旨发言
歌斐资产产品总监周权分享了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投资逻辑及应用趋势。他指出,稳定币本身并无投资价值,但其在支付结算和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Web3.0时代的到来,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将为资产配置和金融创新提供全新机遇。投资者可关注这一新兴领域的长期潜力,并在资产配置中予以合理考虑。
左起:金广仲、范玲
本次活动同时由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中欧校友会上海陆家嘴黄浦分会、中欧校友FOP俱乐部、中欧金融科技班协办支持。亚洲金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副秘书长金广仲担任主旨发言主持人,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范玲代表协会进行了活动推介。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