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硅谷看世界,寻找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编辑 | Hansel
全球化的加速让世界变得更扁平。就像是升级版的"大航海时代",每一个公司好比公海上航行的船只,船员来自五湖四海,同时也和五湖四海的人做生意。这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适从?
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作者)认为,未来的时代属于终身学习者和跨界高手,属于那些能够整合全球团队,打通科技与人文,有远见,有洞察力和感召力的"新人类"。
加速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快的自学能力,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着力点达到平衡;而在和周遭环境磨合的问题上,我们可以放缓脚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更有效地参与周围的世界。2018年11月12日-16日(五天),中欧创业营三访硅谷,与硅谷科技大佬,投资大咖、知名学者多维度思维碰撞。
以下是本次硅谷模块精彩内容分享
01/世界是平的?
@龚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管理实践教授,中欧创业营/创投营课程主任
"技术、资本能跨越国界,但各国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不同国家的文化、管理、地理和经济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对于跨国企业制定全球战略至关重要。CAGE框架(Culture,Administrative, Geographic,Economic)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思考地理位置以及全球范围套利的机会与风险。
我们发现,距离越远,无联系的市场之间价值差异越大,套利的潜在利润就越高。然而,更远的距离也意味着更高的进入成本和更大的风险。在各国存在明显差异的条件下,企业创造价值的战略,即"3A战略":适应(adaptation)战略、集群(aggregation)战略、套利(arbitrage)战略。
而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产业链的分布不均。我提炼了"三个5%":第一个5%是品牌和OEM。OEM的价值是品牌价值的5%;第二个5%是创新者和模仿者。创新者是有很大的议价能力,而模仿者的议价能力只是创新者的5%;第三个5%是核心供应链对边缘供应链。边缘供应链是核心供应链的5%。
02/公钥密码体制是突破还是激进?
@Martin Hellman,斯坦福大学电气工程系教授,2015年图灵奖获得者
"我认为两者皆是。军事中用密码是非常重要,信息很重要但是用的是公共系统,所以保护好信息就变得非常重要。交出私钥就可以打败对方的系统。公钥密码体制比限门密码体制更先进。
公钥是可以在网络上传输的,也就是说接收发送双方都可以知道彼此的公钥,当然,如果你用网络嗅探等技术,也可以在网络上嗅探的公钥的内容,但你仅有公钥是无法解密文件的。
而私钥是用户各自私有的,不会在网络中传输(即不需要接收发送双方彼此交换此密钥),这就保证了此密码的安全性,黑客无法在网络中嗅探到该密钥,而是被严格的储存在用户自己的主机中。
公钥加密的数据只有私钥可以解锁,私钥加密的数据只有公钥能解锁,而两者都无法自己解锁自己,这一点是保证数据无法被窃取的关键。两者唯一区别是公钥会互相交换在网络上传输,而私钥自己保留不在网络上传输。
03/什么造就了硅谷的成功?
@吴军博士,Google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
什么造就硅谷的成功?第一是对叛逆的宽容。很多硅谷公司都是在不断"叛变"中成长。而且加州的法律是鼓励公司之间互相"挖墙脚"。
第二是多元文化。一个能够卖到全世界的产品一定是多元文化的产物。比如苹果手机能在全球卖得好,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乔布斯身上的多元文化气质。他曾在印度住过,到访过日本多次,所以在苹果的设计中其实融入了很多东方文化的形态。
第三是拒绝平庸。在硅谷创业,模仿是可耻的。如果你做的是别人已经做的,那肯定没人投你。其次,赢家通吃的市场,如果你做得很平庸,是很难有出路。
中国成功的企业和硅谷的公司不一样,所以模仿硅谷的必要性不大,况且像叛逆、多元化这种特征我们也很难模仿。但是有些东西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对现代工业企业制度的重新认识,更好地定义人和企业的关系。另外就是我们要有世界情怀,这样才能走向国际化。
04/中国企业出海是必然趋势
@童士豪,GGV管理合伙人
"从长远来看,中国企业出海是必然趋势。所以,GGV也在做全球布局,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往外走。
我认为,To C的项目出海会容易些。"中国模式"在to C方面经历了四到五代的竞争,从第一代的门户,第二代的WAP(无线应用协议),第三代的游戏,第四代的电商和搜索,到第五代的移动服务,每一代的竞争速度是非常快的。同时,像程维、王兴、张一鸣这样的年轻,有经验,敢往外走的创业者越来越多。
经济要成长,总要有效率的公司在前面带头,政府要推"一带一路",也一定要优秀的企业能出海。并不是所有公司都适合往外走,但互联网公司往外走未来发展的空间是巨大的,因为这些公司只有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才能脱颖而出。"
05/如果摩尔定律达到物理极限
未来电子工业路在何方?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化工系教授
"其实,除了越来越小之外,电子工业还有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即把电子产品做得更多样化、多形化。比如说,它不一定要很硬,也可以很柔软。
但要做成这样的电子产品,首先需要一种新的材料。"柔性皮肤"的想法启发于我在斯坦福大学看到的一个机器人实验。我们发现机器人缺少一种能让它有感觉的柔软且很薄的"皮肤"。这种"皮肤"具备人类皮肤的特性:有柔性、可伸缩、可生物降解性和自愈性。它会出现在人们的皮肤表面,甚至可能植入身体内。
皮肤传感器/显示器会是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在人的体内可能有一些传感器(人工皮肤的电子器件),人体相当于一个网络中心,与周围的人和事连接起来。"
06/机器人如何深度学习?
@Pieter Abbeel,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
"机器人需要深度学习。首先,要让AI有目标。假设机器人在家做家务,他需要先有目标,训练它的思考能力,根据它看到的东西再决策行动,根据每一轮决策达到最后目标。
其次,让AI从像素值变成重复行为。比如下围棋,AI可以不断和自己下棋,通过反复模拟,让自己越下越好。这种强化学习编码可以应用于不同机器人,在不停迭代后机器人的行为会达到最好的效果。
现在计算能力是基于CPU(中央处理器)和GPU(图形处理器),并不是为神经网络设计的,因此深度学习会有障碍。地平线、谷歌、Facebook都在为神经网络量身定做芯片。他们设计的芯片,改变晶体管应用效率,会比现在高1000倍。
神经网络芯片、晶体管的改造是一个趋势。自然界有很多神经网络,跟AlexNet比较,人类有1000亿神经元,通过不同触觉,神经触连接,需要很强大的计算能力。人类大脑计算能力是10的15次方。10个GPU可以达到人脑计算能力。所以,未来10年甚至不到10年,会超越人类大脑。"
07/移动出行的未来
@Stephen Zoepf,斯坦福CARS主任
"当未来出行以共享或者租赁为主要方式,车辆品牌就不再重要。人们会根据场景选择租赁所需的车辆来代步出行。并且车辆的需求也因成本问题而将进一步转移,原来汽油车会转化为电动车,甚至无人车。"
08/人工智能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
可能并不遥远
@徐伟,地平线通用AI首席科学家
"通用人工智能(AI),最核心的是学习能力。预计到2050年,通用智能达到人类智能水平的可能性比我得老年痴呆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目前,地平线硅谷通用AI实验室正在专注底层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我们的目标是做出具有人类这样的学习能力的机器。
在AI的基础研发领域,我觉得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才和态度。首先,在人才方面,和美国公司相比,中国公司在吸引顶尖的AI人才方面整体还是欠缺的。美国加州有着科技领域全球顶尖的高校,也有愿意为技术探索进行各种支持的企业,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当然,这两年国内的整体氛围有所好转,很多中国的AI人才纷纷回国助力。
其次在态度方面,美国公司,尤其是在硅谷的公司,在基础科学研发方面非常重视。这些公司培养了一大批顶尖AI人才来做人工智能基础科学的研发和探索,有的是自己建实验室,有的是和顶尖院校合作做底层技术探索研发。而中国公司在这方面整体还没有那么重视。不过,近几年中国公司已经开始重视起来,但从重视、投入到看到成绩,从根本上缩短差距,还需要一些时间。"
09/区块链+生物科技
@Tom Ding,Dfinity创始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史上最年轻的MBA学员)
"Dfinity作为去中心化的世界计算云,采用阈值中继技术实现区块的快速产出,通过阈值签名在P2P的分布式网络中快速达成验证者之间的共识。Dfinity在不断探索扩容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目前以太坊处理速度的50倍。
在进一步的商业和落地应用中重点考虑到了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区块链结合的痛点。在庞大的基因库、临床数据中传统数据库难以满足存储和不可篡改的需求,而区块链可以通过其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作为基因测序研究的有力支持工具。在生物科技领域,由于研究周期较长,创新型企业在起步阶段融资十分困难,如果使用加密货币作为另一种渠道进行项目的融资有助于整体行业的发展。"
10/大数据在广告营销方向的应用
@王俊,Twitter数据科学总监
"我是2005年加入汇丰银行北美从事风险管理,2007年进入Google总部带领分析师团队参与了谷歌支付(Google Checkout,现谷歌钱包)的发布与推广。五年内领导数十人团队管理了Google Checkout支付产品、Adwords广告营销、Maps地理运营部的数据分析与支持的工作。
2012年,我辞职离开Google之后加入硅谷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Freemonee(风投注资5千万美元)任产品和分析总监,主持开发了一套利用信用卡消费数据进行用户消费行为预测的大数据模型,同时支持开发了针对美国500强企业消费者的精准营销产品。目前在硅谷担任社交网络行业的数据科学家,主要探索大数据在广告营销方向上的应用。"
11/区块链+保险行业
@Baron Gong,Origo Network创始人
"金融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区块链技术与业务相结合,其中发展最快的莫过于大型金融机构和保险企业。在保险行业区块链的创新主要在降低投保方和承保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数字身份认证,避免身份造假和内部员工私售保险从而减少保险行业的损失。"
12/Celer Network
@刘俊达博士,Celer Network首席技术官
"Celer Network 是做链下拓展的,有点像闪电网络和雷电网络。不同的地方在于,Celer Network不局限于支付,应用范围更广。Celer Network与大部分用状态通道和侧链技术进行扩容的项目不同之处在于其创新的通道路由算法cRoute,侧类算法目前处理速度已经达到了闪电网络的15倍之多,并且结合DAG的拓扑结构使得节点越多性能越强。在面向开发者的框架设计上Celer Network提供cOS接口方便技术人员基于底层的核心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另外,Celer Network 还提倡一个有原则性的链下加密经济设计,以此来平衡其扩展性。"
圆桌讨论
@ OnePiece
@龚焱教授、Ram Parameswaran(Altimeter Capital合伙人)和郭威(UpHonest Capital创始人)现场连线YC合伙人Anu Hariharan,围绕硅谷创新创业生态展开了深度的探讨。
@郭威,UpHonest Capital创始人
"我认为,一个好的投资人应该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敢于离开自己的舒适区,获取新知,这样才能不断获取新的信息,找到新的投资机会。其次,因为这个世界是变化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从细微之处寻找趋势,并在认定的趋势中押注合适的创始人与团队。
在投资方面,我不会用完美的标准去衡量创业公司,例如优秀的团队配置、完整的商业计划和产品规划。而是更看重这家公司可预见的增长空间。
UpHonest关注中国与美国两地的市场,中美两边有200多家机构与我们合作。我们多元化的视角让这些机构可以看到中国模式的发展,也能看到美国市场的特色,并找到两者结合的可能。在我看来,现在在美国做投资,不再需要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中国人也可以投得好,没有比他们差,甚至会更好"。
早期的中美投资是将美国的技术在中国实现本地化,而现在,中国的模式正在越来越多地复制到美国。2017年,我创办了自己的孵化器OnePiece Work,作为新兴跨境孵化器为跨境创新公司及人才提供办公和对接等专业服务。现在该孵化器入驻了北美7个城市,有300多家来自全球的企业入驻,是华人创办的最大的孵化器。到目前为止,孵化器已经接待了数万人次的海内外领军企业的合作考察。我希望自己所做的事能成为中美投资之间的一座桥梁。"
更多精彩花絮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也很开心!
@学习委员夏文齐同学在大巴上带领大家分享课后心得!
# Armory #
@Daniel R. Odio( CEO of Armory)。Daniel是硅谷资深的连续创业者,先后创办5家初创公司。Armory帮助互联网软件公司提升软件开发效率。
@蓝板上的数字:距离钱要花完还剩下的天数
@一幅AI作的画在佳士得卖了432,500美元!
@Plus AI合影
@Facebook 合影
@Tesla 合影
@Google 合影
@OnePiece 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