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老父亲们父爱陪伴的N种打开方式 (上篇)
《奇葩说》中曾有过的一个热议辩题:一周没陪够孩子12 个小时,就取消爸爸称号,你支持吗?
经过了一番唇枪舌战之后,77%的现场观众投票选择支持取消。
节目最后采访了那些真正生活在“父伴缺失”家庭里的孩子,问他们“如果爸爸一周陪你少于12小时,你就不能叫爸爸了,你愿意吗?”
几个孩子的答案都达到了高度一致:不愿意。
小孩子给出的理由是——
“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呀!”
“那样的话我就没有爸爸了!”
……
纯真的回答令许多老父亲当场落泪,中国家庭“缺失的父亲”的这个问题再度引发公众关注。
其实,12个小时不是真谛,付出心力才是真谛。
现场嘉宾,经济学者薛兆丰在点评环节提出了“有效陪伴”的观点,他认为父亲对孩子的陪伴不能仅仅从时间的长短衡量,比“时间上的缺席”更可怕的,是“心的缺席”。
然而,对于出差加班是家常便饭的金融行业老父亲们而言,时间的确捉襟见肘,他们是怎么陪伴孩子的?小编邀请了几位FMBA老父亲们,请他们来讲述关于父爱陪伴的思与行。
01 讲述者:Lucas
FMBA2012级,交通银行总行投行部高级项目经理
Lucas,人称卢卡斯先生。一位在商业银行投行领域耕耘了近十多年的“年轻人”,近几年又升级成为两位建设银行的父亲,大宝5岁,小宝1岁。
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深化,近年来卢卡斯先生工作时间内比较紧张,出差比较多,但每周出差尽量不超过两天,首选当天往返。工作日尽可能杜绝毫无意义的应酬,下班回家陪孩子玩耍,周末基本上可以全程陪孩子。
在卢卡斯先生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一位颇有诗人气质的半自学成才的流体力学工程师,告诉他读诗就像是炎热的夏天吃冰激凌。年幼的卢卡斯记住并且信以为真,现在发现的确如此。在老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长大后的卢卡斯先生自然成了一名重度阅读症患者。如今,他正在传承这份潜移默化的陪伴哲学......
很多年以后,如果当我仍然禁不住回忆起往事,我一定会倍感欣慰和无比珍惜那一段送儿子去幼儿园后陪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阅读那些故事的美好时光。
我一直坚持认为,阅读应该无所不在,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轮渡上,在候机大厅,在旅行途中,在无趣的会议中,在云端,在海底,在你回忆过去和畅想未来时,在每一个能抽出哪怕五分钟的空闲里,都应该去翻开一本书。
由于时间关系,每天我会提前半小时陪儿子到达幼儿园,作为最早到达学校的一批,为了避免在老师正式晨检前儿子被动地陷入百无聊赖的虚空中,我每天会随身携带一本童书陪他读过这漫长而转瞬即逝的等待时光。
起初,我只对他一个人讲,他安安静静地听。同样早到的Emery同学在她妈妈走后,趴在教室门口望不到边的换鞋长沙发上,思考人生和调整情绪;Nicole则在妈妈和姥姥的陪伴下用膳;过大概十分钟,Luca的妈妈会送他进来,然后Luca会去找他最喜欢的泡泡气球。然后是,Osaka,琦琦,Infinity等。
从书包里取出一本书就像摊开一张璀璨的寻宝图,最初只有我和儿子沉浸在阅读的故事中,为了让故事更具有吸引力,我用江湖骗子惯常的悬念感,特意在节奏和叙事语气上做了一些戏剧化的处理,这显然有助于我看上去像一个略通魔法的家伙。
慢慢的,当我和儿子走进教室后,早到的小伙伴们都开始活跃起来了,他们知道有一个会讲故事的蜀黍来了,他们或伸伸胳膊活动一下身体,或赶紧把还有小半个的包子草率塞进嘴里,或急忙在我给儿子讲故事的沙发上抢先占据一个有利位置。
一个人的舞曲成了一群人的早餐,孩童们专注的眼神是对我最棒的奖赏。儿子特别得意,因为当他们的同学认真听故事的时候,他几乎不由分说般地在我阅读的时候做了我半个助教。
——Hey,Luca,你挡住Emery了!
——爸爸,你刚才说什么意思啊,我们没听懂。
——这一页特别漂亮,你再讲一遍吧。
今天一本《让路给小鸭子》,明天一本《高空走索人》,后天一本《水寂无声》,我们注定了独行,但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仍一起徜徉在叙事的纬度。
讲故事的日子过得特别快,孩子们的理解力随着个子的增长让我感到温暖和兴奋。一点也不夸张,这场景会让人联想起木心先生笔下纽约的那个能够承载文学回忆录的咖啡馆,也许更像五百年前的罗马城和佛罗伦萨,在西斯廷大教堂里在努力工作和试图通过画画实现雅典学派之复兴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等闪耀的天才。
福泽谕吉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从未改变,希望当这票小孩长大之时,他们每个人都能像那个踩着七彩云霞的齐天大圣一样,神通广大地给自己装备了“阅读”这个能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此时此刻,能有幸成为如晨曦第一滴露珠第一声鸟鸣第一缕灿烂阳光般年轻的他们的阅读者,让我倍感荣幸。
对话卢卡斯
Q:在儿子成长过程中,你想给到他最大的馈赠是什么?
Lucas:同理心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
Q:你希望和你的儿子建立何种亲子关系模式?
Lucas: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一个Team。
Q:最喜欢的陪伴方式是什么?
Lucas: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也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旅行,还有人说最好的教育是研读经典。因此,我最爱的陪伴方式是:父母陪伴着在旅行途中一起研读经典。
Q:人们说,不要在孩子重要的场合缺席,你如何诠释这句话?
Lucas:陪他全程参加了他的每一次橄榄球教学课,陪他认识了每一次钢琴课上新的音符和节奏,他喜欢的每一本读物我很清楚在书柜的那个角落,而我也能第一时间找到书中他最爱的部分。
是他第一次完成了双手弹奏欢乐颂的练习课程?还是教练看他头脑清醒速度快尝试让他打四分卫的时刻?是他不知道被动语态下动词的变体?还是想吃个味全果汁时身上没带钱?没必要纠结重要和不重要,挤出一切时间去陪伴就是了。
Q:推荐一些最近在读的儿童读物吧!
Lucas:如果学龄前孩童,推荐阅读奥尔斯伯格的全部绘本,还有聂鲁达,科塔萨尔和萨拉马戈那个文豪系列绘本《给一颗星的颂歌》、《熊的话》和《水寂无声》等。
02 王恩旭
FMBA2015级,蚂蚁金服人工智能部总监
前某知名国际咨询公司高级经理;2015年他加入蚂蚁金服,开启双城生活。育有两女,老大3岁,老二刚出生。
目前每周有两到三天在杭州,其他时间在上海,一般当天往返,在杭过夜争取不超过两晚。创业公司白天忙成狗,每天尽量能在孩子睡觉之前从杭州赶回上海陪孩子玩一会儿,工作日平均能给到孩子约七八小时的质量陪伴,周末基本上能做到在家陪伴家人。
习惯把日常思考的问题和想法记录下来,慢慢的也积累了一些。大女儿一岁的时候,为她写了一封《家书》,顺手发了一个朋友圈。之后,他以“安爸”之名,将后续几封家书陆续发在夫人的公众号上。
在做父亲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自己略显迟钝。这三年摸着石头过河,走了一些弯路,有一些不知道算不算成熟的心得。
随着孩子们越长越大,身边的老父亲、老母亲们也逐步开始划分成“散养派”和“鸡血派”,网上的信息和朋友的建议很多,但也不都适合我,我便开始认真的思考一些核心的问题:“我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孩子最需要我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陪伴?”
摘录几个最近的思考:
1/ 工作与生活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很多人觉得,你要选择事业吧,就必须牺牲家庭。创业公司也确实还是挺忙的。
我和夫人还是希望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能够一起找到一个我们和孩子三方之间的“动态平衡”,那就是——不管是我、夫人还是孩子都要“学会舍得”。
首先我是不太赞成夫妻某一方为了孩子放弃事业的,因为父母对工作的态度是一种奋斗的实证,这种实证不仅仅是为了财务的保障,也是为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所以做好表率吧!我的母亲非常好学,四十多岁时在家里面贴满了五十音图自学日语,五十多岁还跟老师学古筝和在家自学钢琴,古筝现在弹到了家庭聚会可以小秀一把的水平,蛮好听的。这个表率告诉我什么事情想学就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苦口婆心的跟孩子讲一百遍 “你要努力啊!“,都可能比不上给孩子做一个表率。
我家老二出生之后,虽然我在原来的部门做了很久了,各方关系都还比较熟悉,也有不小的发展空间和短期收益。但考虑到两个宝宝,希望我能为夫人分担照顾孩子的压力,也为藤校毕业的她在职业上保留进步的空间,我就想办法转到了一个在上海的部门,重新开始我在阿里职业道路。
2/ 输掉了底线,还谈什么起跑线
去阿里之前,我在一家成熟的外资公司工作。在那里,大家都喜欢讲规划,也就是好的学校、好的公司、好的部门,然后“熬”到退休拿一大笔退休金的基本思路。以后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复制这个路线走。
后来有两段经历让我意识到,成功应该是一种非常多元化的事情。
首先是读了中欧FMBA。中欧校友中的牛人众多,成功的路径千姿百态。
另外就是加入了阿里巴巴这样一家创业公司。你可能昨天才和一个高中学历的MIT TR35(“全球 35 位 35 岁以下科技创新青年”)开完会,今天就能碰到一个量子计算的顶级天才,一不小心回头还会和一位骑着电瓶车赶来开会的上亿身价老阿里讨论项目的进展。世俗的定义里,他们都是成功的,但是却来自于非常不同的成长路径。
我一度试图从对这些身边成功的个体中总结出一些成功的思路,却发现除了“坚持不懈”和“运气不错”这两个要素以外,并没能找到一条绝对的路线。反倒是看起来那些没那么成功的个体存在着明显的共性。
这个时候我觉得可能要换一个思路去想我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与其想“我和孩子之间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孩子最需要我提供的是一种什么样的陪伴?”,不如改为先解决——
我不希望和孩子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孩子最不需要我提供的什么样的陪伴?
一个“开放问题集”就变成了一个“闭合问题集”。我把它称为“父爱底线”。经过了不长时间的思考我便得出了几个还算满意的结论:
第一、不要让鸡血摧毁了孩子的好奇心。道路千百条,条条是长跑,一开始跑得太快很容易跑不到终点。身边很多普通院校的兄弟因为坚持不懈取得了当前令人羡慕的成就,而名校毕业的人在工作上举步不前的确也不少。孩子的能量和好奇心不要被老父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执念榨干。
第二、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底线。孩子被父母拔苗助长后“功成名就”,然后不认父母的例子还真不少,辛勤二十几年一夜归零的投资确实不划算。小提琴家陈美和虎妈的决裂,还有最近那个“我俩儿子上清华和人大,可我还是进了养老院”的帖子读起来还是心酸的。
第三、孩子的幸福最重要。舒心的工作、和睦的伴侣、健康的父母是我们幸福的基石。但我们总对学习和工作有太多的忧虑,而对家庭的和睦和父母的健康关注不足。
我们这一代,很多家长在孩子读大学前防火防盗防早恋,然后从大四起就开始穷追不舍地逼着孩子赶紧结婚、立刻生娃。要避免对幸福的教育的缺失,对幸福的追求不耐烦的。
3/ 你不能让海浪停止,但可以学习冲浪
前段时间大女儿不肯睡觉,夜夜斗智斗勇到很晚,几次三番跟她讲道理却没有用。
最近中欧FMBA校友组织了一个“正面管教”的亲子讲座,老师的很多观点对我都挺有帮助的,我自己理解其底层逻辑就是:不要想当然地对孩子颐指气使,要向对待朋友一样的方式处理和孩子的关系。
身为父母,我们总是难以避免的对孩子发号施令,即便知道不对,但还是会忍不住用命令式的语言和孩子沟通:“赶紧吃饭”、“快叫阿姨好”、“不许打小朋友”等。孩子一旦没有遵循我们的命令,我们就会不自主地落到另一个误区里面去:我们不是在坚持孩子去做什么,而是让孩子服从我们的命令。
我就明白了,和孩子相处先要平等地和她们开展对话。女儿不睡觉主要还是不瞌睡呗。与其跟她磨嘴皮子招她烦,不如陪她玩,耗尽她的电量。同时这还是一个有效的高质量的陪伴,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
人生还长,平安喜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