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鹏飞,F人称“唐僧哥”
性格真善美,实力高精尖。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高材生,
中欧FMBA著名学霸。
根植资产管理、公募基金领域多年;
拥有数学家般的思维方式,哲学家般的有趣灵魂。
自学Python270天,
锲而不舍之毅力,知行合一之能力,
收获迷妹众多。
阅书无数,文理兼通的FMBA“Python一哥”是如何炼成的?
让我们来听听他的讲述——

1
读书,是打开“世界之门”的神奇钥匙

在我的有限经历中,读书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在农村长大的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方圆一公里,就是我的小世界,也是我最初十几年人生的全部。

随着不断读书升学、外出求学,我的活动半径越来越大,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也越来越多。每一次探索结束,每一个问题被解答,另一个问题便会马上浮现出来,认知边界就这样不断扩大。

在我看来,读多少书,能够看到的世界就有多大。这个世界,是物质世界,也是精神世界。到中欧读书也是如此,它为我打开了认知“商业世界”之门。

以往的学习和工作中,对于商业世界和金融各领域的认知,是碎片化的,有的来源于非系统化的理论,有的来源于日常工作经验的积累。而中欧两年,通过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在教授的带领下,在与同学们的沟通交流中,我仿佛才真正打开通往商业世界的大门。


FMBA课堂上的专注

大学毕业以后,我时常懊悔在读书期间“迫于生计”花了大量时间做小生意赚钱,以至于没有学到过硬的知识和本领,因此工作稳定后就一直谋划着再读个书。
 
由于我太太是中欧MBA校友,所以我毋庸置疑选择了中欧,因为要兼顾工作和家庭,在职金融MBA是我当时最合适的选择。当然也要感谢我家人的支持,否则工作、读书、家庭,其实是很难平衡的。
 
我们夫妻俩都是热爱学习之人,本来“三观”就很一致,再加上拥有中欧共同的教育背景、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会发现两个人的沟通成本越来越低,既能讨论工作和业务上的事,还能参加对方的校友聚会,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中欧之家

后来在我上课的时候,爱人也会带着孩子常回学校看看。虽然孩子还小,但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相信八个字: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比如我们家是没有电视的,在家的时间,除了工作上的事,我们很少看手机。我在读书学习,爱人也在读书学习,孩子就会安静地在她自己的小世界里看书或是画画。很多人问我如何保证大量的时间用于学习,我想家庭氛围、家庭的行为习惯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孩子的小世界

 

2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2016年,我开始了私募基金FOF创业,也经历了此次创业的失败。在收尾过程中,我遭遇了非常大的职业和心理危机,产生了对于自我能力,对于价值观,对于人性的深深怀疑。
 
恰逢此时,我有幸上了学校关于《道德经》、《大学》、《孙子兵法》等经典的导读课程。这些书以前也读过,但只有经历过踌躇满志、跌落谷底、平平淡淡等各种人生状态之后,再来读这些书,才会有另一番感受。
 
精读古典哲学书籍,对照《资治通鉴》,对照教授的案例解读,对照当下的困境;不断阅读、不断思考的过程,让我逐渐走出了心理危机,重新找回了心底最坚硬的那部分。


重新出发

多方权衡之后,我回归了大公司的工作。与创业时期的风风雨雨相比,大公司的工作波澜不惊,我拥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异常珍惜这些与心灵独处、查漏补缺、深入思考的时间。那个时候,我徜徉在四书五经、《庄子》、《孙子兵法》等经典书籍中。
 
也许有人会问,你看这些书,有什么用呢?在这个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环境下,是否“有用”往往成为我们判断一件事物的标准,甚至某些情况下,“有用”还会被直接等同于“升职加薪”、“赚钱”。
 
我想,庄子在数千年前,就曾不止一次地针对“有用”和“无用”这对哲学概念做过深刻反思。或许,古典哲学所思考的无用与有用、无为与有为、出世与入世,也需要站在辩证的角度来看。无用方堪大用,无为才能有为,出世才能更好地入世。
 
伴随着这些思考,我床头的书籍从“臣光曰”的《资治通鉴》和“天行健、地势坤”的《易经》换成了Python和数据科学系列书籍。

那么Python又有何用?对于我来讲,答案是:短期内,无用。由于我现在公司的框架,学编程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公司并不推崇量化投资,所以没有储备量化投资人才,似乎也不需要有人懂。
 
但是,真的无用吗?
 
以美国股票市场为例,截至2019年12月,通过量化方式进行交易的AUM资产管理规模占比超过50%,通过量化方式进行交易的交易量占比超过70%。假如,未来中国股票市场也发展成美国的样子,量化投资真的无用吗?既懂金融又懂编程,真的无用吗?
 
这种假如,就是未来十年的趋势。通过这些思考,我愉快地徜徉在下班之后自学Python的海洋中。

 

3
我与Python——“中年人”最后的执着

从今年3月底到4月初,我在FMBA校友中给大家分享Python学习的系列讲座,这也是我自学270天之后的一次重要尝试——通过讲座与建群分享自学经验和知识要点,传达一个“自学一定能学成”的理念。我希望营造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希望更多同学加入到自学行列,提升能力,提升大家在量化投资界的影响力。
 

在做讲座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调侃:别逼中年人,逼急了,什么都能学会。
 
我所理解的中年人,属于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人;可能会有阶段性的焦虑、迷茫,甚至痛苦,但只要不断探索,终究会找到答案。


我生命中的阳光

在我看来,中年人是一群学习能力超强的人,可能有三个原因:
 
第一,有强大的精神世界和知识底蕴作为支撑,性格、心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能够支撑我们持续学习。
 
第二,压力和希望并存。我们大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爱人。为了让生活更有滋味,我们要合理分配时间,还要规划未来。这种压力和希望,能激发出中年人超强的学习能力。中年人的每一秒钟,都价值千金。
 
第三,中年人的学习可能是对个人“兴趣爱好”的最后执着。我们学习一种技能或知识,多数情况下是基于一定程度的兴趣使然。以我为例,35岁开始自学Python编程,如果不在这个年龄零基础自学,那么40岁以后,大概率不会追求这个“兴趣爱好”。基于对“爱好”的最后执着,让我下决心自学。


自学Python原创公众号

很多同学问我如何做到日复一日,坚持了两百多天?是不是有什么方法论?
 
这也是我很推荐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经典的原因,它不是具体的成功学或时间管理的工具书,而是通过读这些看似“无用”之书,改变你的底层认知,进而养成你的行为习惯。我相信,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不断积累会让你学得更好,学得更快。
 
中年人更懂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和我们在商学院学习是一样的,相信我们每一位FMBA同学都能体会到。
 
时间管理和个人习惯方面,有几点供大家参考:

1.尽量用大块的时间来做一件事,中间减少被打断的情况,提升效率、提升专注度,我们现在太容易被手机等各种信息打断了。
 
2.可以找一些适合自己的辅助工具,比方说Python也可以作为一个工具,通过写一些小程序来帮助自己简化工作流程。
 
3.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记录做过的事情,可以看到每天的时间消耗。如果看到有些事情耗费了时间,要么压缩或剔除,要么改进方法。
 
4.做任何事,先做到,再优化。我们不太可能一开始就做到百分百,这和写程序很像,要通过写代码,先把程序跑通了,而后再一步步优化。如果一开始就定一个很高的目标,甚至要做到完美,我们就很难开始,也很难坚持。
 
如果大家对Python编程感兴趣,那就让我们从自学Python开始吧!

 

附:“Python一哥”最推荐的四个不同阶段的自学书单:

入门级教材:《Python编程快速上手》


数据科学中级教材:《Python数据科学手册》


深度学习:《深度学习入门:基于Python的理论与实现》


投资与实战:《Python与量化投资:从基础到实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