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金融行业光鲜亮丽下的“高压内卷”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本月初上海暂停景观照明后,陆家嘴金融城写字楼办公室内透出的一缕缕灯光,不仅呈现了上海夜色的美好,也在诉说着金融人体面工作下的忙碌和不安。

“”

中欧FMBA课程部在2022年7月、8月两个月内,集中采访了14位FMBA毕业校友和在读学生,他们分别来自银行、保险、券商、基金、互联网金融、外资投行、PE/VC、资管和公司财务,透过中欧FMBA同学的视角来仔细扒一扒,中欧金融人眼中的“内卷”。

一、何为内卷

1、内卷最初来源于农业

内卷一词来源于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格尔茨(Clifford James Geertz,1926-2006)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Agricultral Involution),描述印尼农业的内卷化;20世纪80年代,历史学家黄宗智先生首次将内卷这个词汇引入国内,用于分析中国小农经济,他将内卷化这一概念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研究,发现虽然总产量增长了,但人均产量却减少了,即没有发展的增长称为内卷,是边际效益递减的一种方式,以至于形成了一个顽固难变的封闭体系。

2、国内对内卷的延申定义

2020年内卷一词在国内热度升高,入选《咬文嚼字》杂志社2020年十大流行语之一,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

当年10月,华为内部论坛中《什么叫内卷》的一篇文章火爆全网,这篇文章将内卷(involution)直接与演化(evolution)相对应,指出内卷就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并总结为以下7点:

  • 无意义的精益求精;
  • 简单问题复杂化;
  • 为了免责被动增加工作;
  • 创造大量偏离实际业务的工作;
  • 低水平的模仿和复制;
  • 限制创造能力的内部竞争;
  • 在同一个问题上无休止的挖掘。

那么,说回到金融行业,金融人眼中的内卷又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对14位FMBA校友、同学的叙事进行归纳和分类,汇总了他们对于内卷的观点:他们如何定义内卷?为什么会卷?如何避免陷入内卷?

“”

二、不能创造价值的付出才是内卷

1、累≠卷,哪怕夜夜通宵,有价值就不是卷

对于内卷,其实一直没有官方意义上的定义,有位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同学引用中欧教授在经济学课程中教的内容对内卷进行解释:“Total Investment提高了,但Total Utility不变。也就是说,内卷的定义是大家变得更努力,但是没有得到更多。

对于能够创造价值的事情,金融人们都不觉得那叫卷。一位来自本土券商的同学分享到自己曾经为了赶项目,一周通宵了4天,连续40几个小时不睡觉,通常是眯一会儿就继续爬起来工作,“但我并不觉得自己卷,甚至有点乐在其中,因为一段时间的辛苦能够换来相应的价值创造,我觉得是值得的。

在互联网巨头企业做明星业务的一位同学也提到,大厂约定俗成的工作底线是“随时能找到你,即使你没有来,也要随时找到你。虽然上班时间相对自由,但工作时间比较长,白天有很多内部沟通、汇报、对外交流,会议室都要提前一两周预约,晚上也通常会加班到8、9点,看上去很辛苦,很卷,但身在其中的员工们已经习以为常,并且是自愿留下来加班,因为大家追求的都是有效的产出,所以我们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称之为卷。

“”

2、没有产出的内耗才是卷

既然累≠卷,那么什么才是金融人眼中的卷呢?一位来自外资投行的同学道出了判断内卷的本质:”有没有意义、能不能带来价值“。例如明明已经干完了自己该干的活,但是因为领导还没走,同事都没走,我就一定不能走,哪怕坐在那边装样子、摆烂摸鱼,也要每天熬到9点半,这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内卷,多数接受采访的金融人们都无法接受。

此外,目前担任某上市公司董秘的校友看来,拖目标后腿的工作是内卷,他认为:“从宏观上来讲,做一件事的目的是把这件事干成,所以只有所有力往一个方向使,才能大概率把事干成。但如果使的力不在此方向,甚至是反方向的,就会影响到结果。比如有的领导对于细节的把控过于纠结,审批流程过于复杂,就会影响到项目的推进。这些不必要的流程就形成了内卷,这样的内卷就产生了反方向的力。” 

“”

3、斗争的正面是竞争,斗争的反面是卷

还有同学在采访中表示,“斗争的正面是竞争,斗争的反面是卷,而所谓的临界点就在于这件事情的终极意义。”如果某件事的终极意义只是为了满足管理层的想法而做的内线回报,那适可而止就好,没必要做到超出预期;反之,如果整件事对公司乃至社会都是有意义的,那就要全力以赴,争取做到110%。

这位来自保险行业的同学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以上这点。在突如其来的疫情期间,有很多与父母分开居住的子女无法照料年迈的父母,因此,他们团队发起了一个帮助中年子女分担照顾父母压力的项目。当团队成员看到这项目真的可以解决社会上存在的实际问题时,他们会更有动力,还会主动汇报自己的进度,利用自己身边的资源把这件事做到更好。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都有加班工作,但他们齐心协力创造了有利于社会的价值。这位保险行业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卷是有意义的。

三、金融人们都在卷什么

1、卷细枝末节

曾在银行工作的一位同学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金融行业卷的是对产品或者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当放在客户面前的产品基本雷同时,客户对于产品的评价,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内卷的成分:“大家都要给方案,产品同质化,大家提的方案大同小异,那就开始看谁PPT做得好;PPT也差不多之后,就看PPT是不是打印装订得好、大家在现场是不是清一色穿着制服,都穿着统一制服了,那就要看做路演的哥们儿普通话够不够标准?声音够不够磁性?颜值够不够高?

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竞争到最后要用装订成册的十几页精美PPT,带上整个整齐划一的制服团队,来上一场堪比普通话比赛的路演——明明能靠能力解决的事,最后居然拼起了颜值,怎能不让人呜呼哀哉!

“”

2、卷机会脑力体力资源

一位从银行转私募投资的同学说,金融行业也存在所谓的“鄙视链”,她从银行转投资,实际上是自下而上,机会很少,好在她在银行的主要工作是资管,在岗位上培养出来的核心能力还能够匹配私募投资的岗位要求,才让她相对容易地在更卷的私募投资站稳脚跟。

这位同学也表示,即便是同样在金融行业里,每个行业卷的程度和方式也都是不同的。比如银行业,它的产品线长,盘子大,考核的指标甚至会细化到APP的安装率,更多卷的是工作时长和体力;而投资领域卷的是资源,更多依靠制造机会、需要情商、需要主动建立人脉等软技能的需求。

四、为什么金融行业会卷到飞起?

1、“卷”是中国人的特质

有位同学在采访中提到:“卷是中国人的特质。中国是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大家看到了希望,才有力争上游的动力。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增长活力,大家没有想象力,没有变化空间的时候,也就没有卷的必要了。

同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之所以卷,也是因为各行各业的筛选机制,会把特别卷的一群人筛选到需要卷的行业里,因为这些行业在普遍认知里,都会对个人能力、社会认知以及收入水平有所提升,“有机会”,才会卷。

“”

2、金融业蛋糕不够分,要拼产品背后的服务

简单来说,正和博弈意味着这个行业的蛋糕还足够分,就像互联网行业,仍然有许多等待开发的蓝海,而金融行业近年逐渐进入存量发展、零和博弈的阶段。金融行业首要卷的是资源,当产品变得同质化时,后面要拼的就是产品背后服务的精细化程度。

很多人认为互联网是中国最卷的行业。奇特的是,来自996发源地——互联网大厂的中欧FMBA同学们,并不觉得自己卷。他们认为:“这就是一种正常的竞争,一种对工作的正常投入。因为在所有人都变得更努力了之后,公司业务能发展的更好,最终所有人都得到更多,并没有因为某个人的努力让其他人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努力不是因为我身边的人更努力,是出于‘我’想收获更多,而且大家一起努力,所有人都得到更多,这是一个正和博弈,在这种情况下,996也好,007也罢,是累,不是卷。

3、金融行业容错率低,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

另一位做资产管理的同学则一针见血地提出:“金融行业之所以会卷,是因为产品的可复制性程度高,当越来越多的人都进入这个赛道时,就会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状态。“同质化竞争失衡到一定程度后达到一个新平衡点,突破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金融市场每个细分领域都有机会突破现有局面的重要切入点。然而目前金融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在于,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在金融行业快速复制快速迭代的过程中,创新的容错率较低,弹指间就错过了1个亿,这也导致大部分人不敢轻易迈出创新这一步。

“”

也许在未来人口红利慢慢退却的时候,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但在当下,劳动力密集的情况下几乎不可能,能做的只有快、狠、准地先抢占市场,比如元气森林最先提出三个零(0卡、0脂、0糖)的概念,受到市场追捧,但这些特点很容易被复制,现在满大街都是,好在元气森林最先占领了这个市场,才能拿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然而,笔者又不禁想起另一个死循环——当现在的学生被迫“内卷”,他们的生活里只剩下无穷无尽的试卷和分数,没有足够的课外探索实践的机会,他们又怎能培养出自己的创新能力?

4、创新需要一定的组织冗余

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同学观察到,如果是一家初创企业,基本上是老板中央集权决策的方式,这样做既省钱,效率又高,摩擦也低。但当一家企业发展到它的业务已经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搞明白所有项目该怎么做,或者还需要做什么事情时,就需要自下而上创新。而自下而上创新是允许一定程度冗余的,因为创新往往来自没有活干,没有活干才有时间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才有可能产生一批新的想法。

组织冗余是当一个创新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尝试的东西,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在吃饱饭以后做的,因为有钱烧的情况下,就会人才超配,通过内部竞争鼓励创新存在,这个过程中就有所谓竞争,养两个团队赛马,而这个竞争有的时候被大家理解为卷,但其实这不叫卷,因为竞争本身,对于整个社会也好,公司也好,产生了新的价值。

简而言之,人才超配的意思就是,用多出来的人才,去开拓新的战场。

“”

五、内卷的职场我们如何自处

1、如果红海血淋淋,就去开辟蓝海吧!差异化和专业性是抵抗内卷的最好方式

如果内卷是因为业务个体到了红海,并且业务之间博弈反复,刺刀见红,那何不去寻觅新的蓝海,走出自己的路来?

来自外资行的同学提到:“选择差异化+专业性的另类职场路径,比挤破头卷可能会长久。”这位同学所在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个另类,他们的性质接近VC,只做高景气度行业,但提供的是债券融资;此外,他们有特殊的获客渠道,与很多优秀的PEVC建立并保持了长期紧密且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风投机构在投资了高科技领域创新企业的时候会向他们推荐这些企业。另外他们的员工非常专业,这种专业性体现在那么多年跟投资人讲一样的话,客户会把他们当成VC,但他们比VC便宜,他们不要被投公司那么多股权,创始人就会感兴趣。因此,他们的营销手段与中资行不一样,服务针对创业者痛点,所以成功率就会高。

“”

2、调整自身,适应内卷

笔者在采访中曾设定一个问题:金融人有没有可能联手对抗内卷?对此,基金行业的同学斩钉截铁地回答了四个字:“没有可能”。她认为,目前所在的公司并不内卷,但无可避免的是行业竞争,也就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卷。对此,她认为这是基金行业无可避免的竞争,接受得十分坦然,并依靠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来应对这样的卷。 

另一位同学也表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别人的卷影响,但是不会被裹胁,最多是被激励到。她觉得这样也不错,“把别人的卷当成风向标或者榜样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最重要的。

“做不到行业老大怎么办?做不了老大就当老二!”有一位同学分享道。如果外部环境很卷,偶尔需要“适度躺平”一下,让团队获取复原力。找到一种与竞争自洽的方式:既不痴迷于竞争,也无惧竞争。

“”

3、无力改变大环境,先努力让小团队不卷

来自保险的同学提出:“如果想突破内卷,就成为制定规则的那个人,用一套新的方法改变环境,不要让员工做无意义的消耗。如果现在还没有成为规则制定者,那就从自己的小团队做起,树立一种正向竞争的文化。上班的时候把工作高效做完就好了,除非是管理层觉得工作量不够,可能一个人要安排150%的工作,那个时候再进一步调整。

六、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14位中欧FMBA学生的采访,我们看到,他们在为社会和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享受并执着于如今忙碌而颇有收获的工作和生活。他们致力于把“卷”向外延展,用更开放的心态看待内卷,他们的视角也带给我们一些启发与思考:

1、金融行业原本就是高度内卷化之地,既然选择了金融行业,就要做好充分的心里准备。用查理·芒格的话来说:“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大环境已经如此,既然选择了进场,首先要坦然面对。

2、两年来内卷一词热度不减,万物皆可卷,万事皆为卷,内卷一词似乎被用烂了,我们应该摒弃网络舆论的干扰,理性思考自己面对的情况是内卷还是竞争。从对中欧FMBA学生的采访中发现,他们普遍认为适当的竞争和超时、超强度工作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并不认为这些表象就是卷。

3、抵御内卷,企业要勇于创新,持续迭代进化,奋力走出同质化的泥沼。同质化发展到最后不仅压缩利润,更容易产生内卷,为了让企业和行业良性发展,仅靠个别员工的努力,无法扭转企业的航向。只有公司重视创新,为创新买单,才是让员工摆脱内卷的终极路径。

4、而个人层面,拒绝内卷,从建立个人差异化开始。面对内卷,金融职场人也应该找到自身的差异化与专业性。在行动中提升思维层次,找到自身发展的第二曲线,让自己在多元的成长中构建自身的护城河,来打破内卷、超越内卷。内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身陷其中而不自知,锁死在低效的自我重复中虚度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