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邀请了“老中青”三代学长,攒了这篇中欧FMBA就读感悟 | F档案
当今世界,一切都在快速变化,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在全球动荡,新冠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的危机之下,我们的焦虑与迷茫更胜从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芮萌曾说:“大家为什么来到中欧?你回去问问自己,其实或多或少是为了治病。什么病?焦虑。我们今天活在一个焦虑的年代,我们怕自己被时代淘汰,被落下了,所以来到中欧。”
那么,就读中欧之后,同学们被“治愈”了吗?中欧FMBA特邀2012级-2021级的6位学长,他们中有2012级“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有2018级刚毕业的中坚力量,也有去年入学的2021级小萌新,共同分享他们在中欧FMBA的学习体验。6位学长分别来自互联网、股权投资、银行、金融投资、证券、移动支付等不同领域,有已经毕业近10年的“大”前辈,也有依然在读、即将毕业的“小”学长,所处时期不同,他们的就读感受也不尽相同。

中欧FMBA:一个改变的新起点
1、自我的充实和拓宽
陈舒雯首先提出,在中欧FMBA学习的两年中,对她影响最大的就是在自我边界上的拓宽,这样的拓宽不仅在于知识层面的不断积累,也有人际交往上的扩展。驰骋职场多年,结交的朋友或同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商业或利益关系,而在中欧FMBA的课堂里,所有同学都褪去在职场的光环,在没有任何利益关系的前提下,共同努力去达成一个目标,在陈舒雯看来是非常难得的体验。
杨晶婧也有相同的的感受,她认为在中欧FMBA的这一年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沉淀,以及同学之间互相形成正面影响的能量场里,让她能够在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中找到不断前进的方向,在如今整体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能够以更平稳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和工作。
而毕业刚满一年的金雪军同样认为,在中欧FMBA的学习经历让他变得更加踏实。出身于应用化学的他,一路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地坐到行长的位置,金融方面知识储备的不足还是让他觉得有些“虚”,而通过在中欧FMBA两年的学习,他的工作能力和职务更加匹配,也有了更大的底气和信心。

2、从“利己”走向“利他”
学长彭真认为,在中欧FMBA的学习里,他最大的改变就在于从原来的“利己”走向了“利他”。曾经的彭真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争取更多利益,也或多或少将这样的工作习惯带到了生活中;而当他在中欧FMBA上了戈壁领导力的课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真正经历过戈壁挑战赛的洗礼后,彭真开始明白:“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短跑,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现,给予比接受更能带来快乐。”
毕业近十年的陆吉则用“尊重世界的多元化”表达了自己在中欧FMBA学习的感悟。十年前,陆吉在开始中欧FMBA的学习前,还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定是对的,很少会认为别人的方案会对他产生任何影响。但在中欧FMBA的学习中,他逐渐开始明白,对与错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概念,也许自己是对的,但同时,别人也是对的,因此,陆吉开始试图去理解对方的解决方案,试图去探寻对方“对”的理由,通过这样的不断反思和理解,使自己获得持续成长。陆吉认为,这是他在中欧收获的、影响深远的一段感悟。作为学长,陆吉也以这段话鼓励学弟学妹们,在中欧FMBA学习时,把自己的心态放空,摒弃过往的成见和偏见,好好地思考和学习。
3、突破自我的勇气
陈登访则认为,中欧两年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让他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给了他突破自我的勇气。陈登访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平安集团工作,工作经历平稳又顺畅,报考中欧FMBA的目的仅仅在于再给自己一个提升的空间,甚至完全没有任何想要创业的想法。
陈登访入学时是2012年,当时创业的小火苗开始燃烧,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陈登访在中欧遇到了价值观相同的伙伴,彼此间的信任感拉满,让他觉得,或许也可以改变一下原本稳定的生活,和这群伙伴一起去闯一闯。
2013年,陈登访和同学合作,共同创立了收钱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收钱吧目前已然成为国内移动支付线上市场的龙头老大。如果没有在中欧FMBA读书的经历,或许陈登访并不会走上创业的道路,生活轨迹也不会因此发生改变,这是中欧赋予他的勇气,也是中欧同学们给他的底气。

不同的专业背景,如何上好中欧FMBA的课?
中欧FMBA虽然是金融MBA,学生的构成却并不单一,参与分享的六位学长中,有理工、有金融、有法律、有管理、有数学,中欧FMBA的课程于他们而言,或许是全新的未知领域,或许是已经有过一定接触的课程,每个人的专业背景不同,对待课程的方式自然不尽相同。
1、顺着教授的思路去“开枝散叶”
杨晶婧的本科是数学系,对于金融类的课程并没有那么熟悉,好在中欧的课程概念广,即使是非金融专业的学生,也不会觉得像是一道跨不去的槛。杨晶婧强调,中欧的教授想传授的并非只有理论知识,而是一个理念和一套知识框架,像是绘制出大树上的脉络,再以自己的专业见解和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指引。因此,杨晶婧认为,预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教材有大概的认知,在上课思考时的反应速度和感知都会有飞跃式的提升。
陈登访也同样认为,虽然他本身没有金融学习的背景,但中欧FMBA课程中金融类的部分并没有让他觉得云里雾里,中欧的教授大部分都有着非常强的实战经验,在课堂上更是会将财务知识跟鲜活的案例融合起来。他在上课时,就连最复杂的期权定价,都听得津津有味。
而对于管理类的课程,陈登访则认为,最核心的部分是代入自己的经验,在上课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同学相互碰撞,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2、抱紧小组里的“大腿”们
对于本科从未接触过高数的纯文科生陈舒雯而言,类似财务、统计、经济学等“数学课”确实会比较痛苦,但学校在课堂分组时兼顾了学生的背景,能够让同学之间更好地互相学习,有更完善的视角去完成小组作业,并且分组时常会打乱重组,有更多不同的碰撞机会。每次的分组都经过教务组的精心设计,确保每一组都能拥有一个“大腿”。
虽然多数课程的小组都会经常轮换,但中欧的金融管理实践项目历时一年多,组员一起合作的时间也比较久,彼此之间的磨合更久,收获的自然更多。彭真所在的小组一共5个人,一开始他也秉持着“抱大腿”的想法,但当他发现组员们都很厉害时,也不甘于混在最后,总想着要把自己的GPA再提高一点。彭真和他的组员们希望在毕业时可以组团拿到学业优胜奖,而目前,小组成员最高的GPA已经达到了3.7,正朝着他们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着。
陈登访更是通过在金融课题报告中成功的“抱大腿”,将金融课题报告的研究项目变成实操,并且成功落地,成为他在中欧FMBA最大的收获。2012年时,智能pos机还没问世,小组里的“大腿”灏哥在做的第三方支付推出“平板+刷卡机”的新产品,整个小组也围绕着这一产品,基于实际场景做了定价和市场探讨。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陈登访和搭档们越发感受到项目的可行性,于是齐心协力,将这个项目真正落了地。

3、“无用之学”未必无用
彭真认为,对于学过金融,或是在工作中一直跟金融打交道的同学来说,虽然在中欧FMBA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工作中或多或少都会接触到,但真正返回校园,听教授们从底层逻辑出发的理论分析,或是高屋建瓴的宏观梳理,都能够更好地帮助自己对之前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中的区别有更深入的理解。
彭真也同时提到教授曾在课堂上说过的一句话:“不要光学一些有用的东西,也要去看一些无用之学。”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每一分钟都在发生不同的创新,而创新又分为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渐进式创新可以根据平时所学一步步循序渐进,但颠覆式创新其实是对世界多样性的接受,只有在接受这个世界是逻辑和随机并存的前提下,才能拥抱未来更多的可能性,为自己打开更多的路。
金雪军同样秉持这一观点。在选择选修课时,不同于其他人想要补齐短板的想法,金雪军会选择一部分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课程,也会同时选择一些与自己工作毫无关联的课程。金雪军认为,中欧FMBA给了他一个系统性学习的机会,也增加了他看世界的窗口。也许正是这些看似与自己工作毫无瓜葛的课程,反而能给他带来从未有过的灵感和思考的角度,会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受。
当上课遇上疫情,如何调整心态?
1、做一个时间管理大师
与上海本地生不同的是,陈舒雯平时的工作在厦门,比起其他同学,陈舒雯每次上课时都要多花几个小时从厦门飞到上海,上完课再飞回厦门,循环往复整整两年。她也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同样来自异地的同学们,在飞机上的这一个多小时碎片化的时间,其实可以做很多事,趁着这段难得能摆脱手机的时间,温习刚学到的知识,或是看看教授推荐的书目,效率甚至比正经坐在书桌前更高。
陈登访也回忆道,12级的同学中也有三位异地生,一位来自东京,一位来自台北,一位来自成都,每次上课都需要几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还有同学在校期间成为二胎妈妈,也同样顺利完成了学业,因此陈登访认为,“时间不够”并不是不能完成学习的理由,挤一挤,时间总是有的。
许多同学习惯在deadline之前体验一把“生死时速”,交上去的那一刻如释重负,回想之前又觉得,其实分明可以更早一点,更稳一点。彭真提到,一位组员因为平时工作繁忙,通常习惯早做准备,在第二天甚至下课当天就能提交作业,当其他人还在痛苦地赶进度时,这位同学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彭真也因此感叹,时间管理真的很重要。

2、超预期的线上课程
受疫情的影响,2019级的彭真、2020级的陈舒雯以及2021级的杨晶婧都一定程度地接受了线上的课程。对于线上课程,杨晶婧认为,通过一两次的实践,基本可以明确自己能够接受的线上课程,比如讲座类或是硬知识类的课程,如果实在觉得自己无法在线上课程中集中精神,也可以选择延期,直到开放线下课程。当然,如果想要在两年内按时完成FMBA的课程,部分课程在线完成也是无可避免的。
陈舒雯坦言,一开始她对线上课程抱有一定的排斥心态,还是希望能坐在教室里,跟同学面对面地上课,只是受到疫情的影响,线下课程迟迟无法如期举行,只能选择在线继续完成自己的课程。
中欧FMBA优质的技术系统给了陈舒雯超出预期的体验,原本线下的课程转移到线上进行,教授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保证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打折扣。对于平时比较“内向”的同学来说,在大教室可能不太好意思开口,有时手摸到话筒按钮又缩了回去,线上课隔着屏幕也许更放松,发言也比线下课堂更积极踊跃。
而历时三年,既有线下上课经历,又有线上上课体验的彭真则认为,如果是自身特别喜欢的课,就不用在意上课的形式,中欧FMBA的教师团队有着足够的能力,使得上课时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穿过物理屏幕的阻碍,直击心灵。

学长们还想对大家说什么?
陆吉:“不要简单把中欧当成一个工具箱,中欧的学习更是一段心灵的感悟,你的人生这辈子会走到什么样的高度,是由你的内心决定的。中欧是帮助和完善,不是工具箱。”
陈登访:“希望各位全力投入未来这两年的同窗时光,也希望大家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金雪军:“送大家六个字:高山、大海、平原。在中欧的学习你将可以感受到教授们的高山仰止,也会体会到你身边的同学像大海一样深邃、丰富和多彩,平原是随着你的学习和你的接触面越来越广,以及你从校友中会感受到校友资源像广袤的平原一样,大家可以尽情享受。”
彭真:“希望大家以后都光而不耀,一骑绝尘。”
陈舒雯:“祝大家这两年能过得开心,要珍惜好每一个当下。”
杨晶婧:“不卷不躺,无界无畏,少年心态,砥砺前行。这也是我们班的班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