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三年被疫情覆盖,FMBA2017级校友如何在职场突围?这份报告给你答案
今年是中欧FMBA2017级毕业三周年,
疫情伴随了他们毕业后的三年,
也影响着他们的职业发展。
2017级校友毕业三年职业发展报告出炉之际,
小F老师采访了来自
生物医药、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的
五位中欧FMBA2017级校友,
通过不同行业的视角,
观察疫情给金融人们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陈乐奇,中欧FMBA2017级
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财务负责人
从四大到企业财务管理,
深耕生物医药行业十余年,
毕业后,由外企至民企,感受别样文化。

孔维懿,中欧FMBA2017级
北京银行 浦东支行行长助理
毕业后从北京银行上海分行至浦东支行,
业务由中台转向前台。

束宇,中欧FMBA2017级
上海信托 部门总经理
10年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的历练,
逐步全面负责部门经营管理及
创新业务研究实践工作。

谢珺,中欧FMBA2017级
中信证券上海分公司 业务中心副总经理
根植中信证券,毕业后职务提升,
管理团队人数翻三倍。

祖大任,中欧FMBA2017级
正瀛资产 CTO
毕业一年多后结束创业,
去往香港一家券商担任CTO,
今年重回量化私募基金行业。
一、毕业三年撞上三年疫情,他们的行业发生哪些变化?
1、券商危中有机,海外业务蒸蒸日上
近几年券商处于转型阶段,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不大,景气度比较高,但是今年状况急转直下,谢珺提到今年是自她2005年进入职场以来最难的一年,以前年景差是受经济泡沫破裂影响,而今年则是明显的信心不足。今年她们服务的高净值客户产业受到了很大的打击,没有收入,还有一些客户把资金都转到国外去了。
当然,危中有机,今年中信证券境外业务表现非常优异,疫情对跨境业务是个很好的机遇。中信证券在新加坡创建了团队,外界环境不好的情况下,集团也进行了内部业务联动。本土也会有一些机会,目前资本市场脱虚向实,在前端的客户开发上,她们也拓展了一些优质的客户和渠道。
对于高净值用户来说,疫情对他们的投资偏好也带来了影响,资管新规后,所有理财都要净值化,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需要退出市场,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状况不好,资本市场亏损也比较严重,客户慢慢在接受资产配置的理念。他们也意识到没有单一的资产可以创造稳定长期的收益,未来资产配置方面可能是最大的趋势。
家族信托市场份额也逐步增大,家族信托除了能够合理避税,也能够通过资产的转移,由银行提供一些杠杆资金。目前高净值用户的资产调配思维越来越成熟,很多愿意通过家族信托这样的工具来做财富的传承。
2、信托由重规模转向重质量
疫情也给信托行业带来了较大变化,束宇提到自资管新规颁布以来,监管趋严,以降杠杆、去通道和降规模为主基调,信托基于原来对于地产、平台的融资业务逐步萎缩,信托业务创新转型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随着行业管理规模的下降,表明行业正从注重规模转向注重发展质量。
另外,监管部门对信托业务新三分类也有了明确指导意见,未来对信托回归本源,发挥信托制度优势,这将与其他资管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带来良性发展局面。
3、银行逐步回归本源
在孔维懿看来银行比较幸运的一点为银行是处于疫情传导链末端的行业,相对比较能抗疫情周期,但是房地产业务、花呗借呗业务影响依然很大。花呗借呗业务支付宝只提供数据,资金全由银行提供,前几年带来极大的利润,但今年坏账率不断提高。
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近几年银行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紧,国家还是希望银行能够回归本源,服务实体。
4、实业供应链风险加大
2020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袭来,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白蛋白和静丙为代表的治疗性血液制品成为重要战略储备药物,需求量短期大幅上升。但疫情防控亦对血浆采集,病毒检测,生产运营及批签发周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于血制品企业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韧性及BCP(Business Continuity Plan)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寒冬来袭,金融人当下如何面对职场寒意?
1、时刻准备迎接挑战
在祖大任看来,整体大环境对IT从业者并不友好,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金融IT都面临很大挑战。2020年在香港的券商时,由于业务需求他亲手把IT团队从40人扩大到80人,随着国家对资本外出的限制力度加大,公司又逐步将团队缩减至40人,很多技术能力很强的人也在一段时间内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除了政策牵制,IT技术革新速度很快,也不断有新鲜的血液涌入,危机感无处不在。
当然在金融行业做IT也有附加值,IT与一线交易非常近,能够观察完整的业务流程,这为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多机会,也更便于独立完成一些技术与业务的结合,从IT端自行创造价值。
祖大任非常愿意拥抱变化,他时刻准备着迎接未知的挑战。
2、不问收获,先埋种子
谢珺在2018年也经历过一次证券熊市,但当时不像现在各种不安,对生活的影响那么大。事实上2018年也是没有什么事干的,但她们仍旧做好本职工作,等到牛市来的时候就有丰收。谢珺也一直跟团队这么讲,尽管目前不是每天都有业绩,她仍让团队成员们每天出去见客户,为未来的牛市埋下收获的种子。
3、当机会来临,抓住它
陈乐奇初入职场进入四大时,负责的项目就集中在汽车及医疗行业,这让他切身感受到老龄化给中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与机遇,而把维护人类健康作为职业方向也很有意义。
回看当时的选择,他提到曾听过的一句话:“当你的职业或生活给了你一个机会时,不要多想,take the opportunity”。当机会出现时,如果它符合你的价值观体系,抓住它,冥冥中上天决定你就是得去干这个,如果思考太多,错过这个机会一定会后悔的。在陈乐奇看来,他当时恰好进入的就是健康领域,如果出现的是互联网,他也会去。

三、就读中欧FMBA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孔维懿:除了知识和架构的重塑,还有无话不谈,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校友们。业务推进的过程中,才发现校友无处不在。
束宇:培养了我创新意识以及领导力,对创新转型过程中需要的专业能力、管理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
陈乐奇:中欧给了我一个积极的能量场。这是隐形的能量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在你身边出现,先跳进去,它的能量会在该出现的时候自行出现。
谢珺:思维方式和认知的提升。
祖大任: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一群非常优秀的能够激励我前行的人。不需要与同学做什么业务或很深入的交集,也许只是一次交谈,期间的思维和看问题的方式都能够启发我深入的思考和积极的改变,这是中欧带给我的非常有力量的点。

四、面对未知的2023,我们可以做哪些准备?
束宇:每个人对未来做的确定性准备就是不断提升自己,通过不断学习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必须将终身学习当作一种信仰,向前一步,抬头看路。
祖大任:经济下行时大家没信心,说明繁荣时有点过于乐观了,但越是没信心的时候就越蕴藏机会,多观察大家在谈论什么,然后去行动。我一直很希望能达到“有生命力的宁静”,这与大家热议的佛系、躺平不同,有生命力的宁静才能不被大环境牵制,在充满干扰的情况下静心做事。
孔维懿:始终在路上,无论内功还是外在,始终提升自己。另外,我认为待人真诚,坚守初心永远是对的。
谢珺:不要被情绪左右,要多看书,多看书才能引发多思考,大环境不好更要修炼自己的个人修养,多去思考一些方向上的问题。危与机是并存的,现在不好不代表之后没有机会。
陈乐奇:经济下行就意味着你不幸福吗,也不一定。我之前听过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你拥有的/你想要的=幸福,从业前二三十年越努力越好,靠努力把分子变的越来越大,但是到下行的时候,就要学会做减法,内观一下,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趁减法的时候,先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多读书很有用,当然也不要忘了运动,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相识五载,向光前行
——中欧FMBA2017级毕业三年同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