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答谢师恩,中欧的同学们时常在教授授课结束后,送上小礼品聊表心意。中欧FMBA2022级1班同学们,选择了为教授购买“单株碳汇”的独特方式,抵消教授当年交通出行的碳消耗。

单株碳汇是贵州省推出的一个生态文明公益项目,对贫困户拥有的符合条件的林地资源,以每一棵树吸收的二氧化碳作为产品,通过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面向全社会进行销售,通过“点对点”的方式将购买林木二氧化碳的资金直接汇入对应贫困户的账户,以帮助贵州省深度贫困村的各贫困户增加收入。

同学们为什么选择不走寻常路?又为何选择了“单株碳汇”?我们采访了牵头人张健成,看看他是如何与“绿色”结缘的吧~

“”

张健成,中欧FMBA2022级

蚂蚁集团绿色创新产品部副总经理

笔者按:

张健成喜欢户外运动,曾连续多年挑战高海拔攀登。登顶后,他看到冰山每一年在退化,原本用冰爪可以轻易上去的地方,如今已没有了冰雪,剩下的都是碎石。这样直观的变化更坚定了张健成想要保护环境的信念。于是,在业余时间,张健成会参与许多公益组织活动,包括珊瑚保育、冰川退化观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等。既然自己的工作与想要保护环境的信念相契合,张健成自然希望能够更有使命感地去完成这件事,未来他仍然会深耕于“碳”相关领域,想要继续探索“碳+数字化”的无限可能,尽自己所能地“改变”这个世界。

“”


01

敢拼敢冲的非科班出身“碳”专家

“我本身比较爱冒险,并不是风险厌恶型,我觉得OK的事,就会去冒这个险。”

张健成的本科专业与环保并无关联,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毕业设计做了光伏电站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毕业后进入了某央企集团工作。这是一份在别人看来就是金饭碗的工作,可对张健成来说却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20出头的年纪就能一眼看到40年后退休时的样子,这样稳定但乏善可陈的工作,并不是他想要的。

2005年全球有关限制碳排放的《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协议书规定,发达国家须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同时,协议允许两个国家之间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而当时,中国的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都还处于亏损的状态,需要资金的补贴。欧盟通过中国科技部举办了针对新能源相关央企员工进行的能力培训班,成为了张健成离开央企,加入欧盟碳基金交易公司的转机。

在欧盟碳交易基金公司工作的几年里,张健成的主要职能还是技术人员,主要的工作与会计类似,核算中国的新能源项目减排量,编制成文件提交到联合国进行项目注册,签发出碳减排指标后再由同事在欧洲的二级市场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提高双方的流转效率。

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之后,西方降低了在中国碳排放指标的购买量,张健成的工作也相应做出了转变,从收入相对较高的碳基金公司离开,参与到深圳排放权交易所的筹备工作中。

对张健成而言,这一次工作的转变,带着几分冒险的意味——相对于在基金公司的纯技术工作,筹备建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时,张健成的工作范围扩大到交易市场、交易体系的建立上,甚至参与了一部分政策拟定的工作,也参与到中国第一部碳交易的立法中,并通过全国碳交易试点的亮眼表现积极申请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落地深圳。

“”

张健成爱冒险,却从不冒进。深圳与全国碳排放交易中心失之交臂后,张健成更直观地感受到碳交易不是绿色低碳的全部,自己也需要再次出发寻找新的突破,离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已成必然,尤其当2020年双碳目标被提出后,投资机构、以及各个行业都开始寻求向低碳发展的转变,张健成作为在碳领域工作多年的专家,其实向他抛来的橄榄枝很多,但他却陷入了迷茫。他认为,自己缺乏在某个垂直行业里的专业认知,一旦进入某个领域,他会很难落地,而当行业内的专业人士补充了双碳相关的know-how后,他也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因此,张健成认为,自己应该先选择未来的方向,再做决定。

因为坚信绿色金融与数字化是实现“双碳”的重要工具,张健成最终选择加入蚂蚁集团,负责绿色创新产品开发。张健成本人是蚂蚁森林的忠实用户,了解蚂蚁集团在双碳领域尚未成为热门之前已经开始相关探索,这和他想做的事不谋而合。

从国有企业转至民营企业,张健成得到了完全不同的视角。入职蚂蚁集团后,当张健成第一次面对客户提出“双碳”解决方案时,就遭到了灵魂拷问:为什么我要做双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张健成开始转变自己的思维,把“我要我觉得”转变为“我知道你需要”,开始从客户需求的视角去考虑,更多地从客户、员工、供应商等各个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换位思考,成为了更能共情的人。

02

双碳:春寒料峭的春天已来,需要更多人一起“化冰”

“我认为,我做的事儿至少是对这个世界有一点点改变的,既然机缘巧合,自己做的工作是能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那就是一种继续做下去的使命感。”

张健成表示,双碳行业的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仍然处于春寒料峭的阶段。已经发展多年的光伏、动力电池等行业已经凌寒绽放,而更大的市场仍然还在化冰中,客户的受众群体尚未形成规模,成本无法下降,还有许多亟待补充的岗位和基础设施,需要控制节奏,跟着政策的调整来走,做成“先驱”,而非“先烈”。

“”

张健成判断,未来双碳发展的趋势会由数字科技来增加收益,蚂蚁集团开发的“碳矩阵”产品也恰好符合了他的预期设想。目前,这一产品的研发已经通过自用阶段,进入KA(关键客户)的阶段,主要分为四类客户:想要拉开与第二、第三名差距的行业老大、被强制要求披露双碳信息的金融机构,出口型企业,以及政府类项目。张健成作为一号位负责的杭州亚运会碳中和项目,就使用到了蚂蚁集团的碳矩阵产品。一个主办城市、五个协办城市、几十个项目的综合性赛事,87个场馆的碳排放计算,全部由张健成带领的团队来完成量化并实现动态管理,未来还将协助亚组委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减排并最终实现碳中和。

而使用碳排放指标作为送给教授的礼物,张健成同样抱着能让更多人了解“碳减排”这一概念所提出,获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通过。在具体项目的选取上,张健成也做了诸多考量。最传统的做法就是购买风电或太阳能之类的新能源指标,但这类新能源指标最多是“不排放”或是“少排放”,在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内仍然避免不了碳的排放。

“”

(FMBA2022级1班学生代表张健成为程林教授、班主任送上单株碳汇核证签发证书)

如何真正做到减排?张健成将目光放在了最能具象“绿色”和“低碳”的种树上,最终选择了贵州的单株碳汇项目,来抵消教授当年交通出行的碳消耗。一来,单株碳汇是贵州省推出的一个生态文明公益项目,把省内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的树木,按照树种、大小和碳汇功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行筛选、编号、拍照,再上传到省单株碳汇精准扶贫平台,面向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致力于低碳发展的个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进行销售,每棵树每年的碳汇价格为3元,购买资金全额进入林户个人帐户,持续增加林户收入;二来,单株碳汇也能抵消个人和组织产生的碳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脱贫+减碳的双重公益属性,正是ESG的最好体现。

“”

03

中欧FMBA:问题导向的知识补充与整合

“我有着十几年从中层到高层的管理经验,但是没有系统化地梳理过,大部分情况都是依靠本能来做决定。所以我觉得到了目前这个阶段,我是带着更多的问题来读MBA的。”

在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做到副总裁后,张健成已经有意愿要读MBA了,迫于当时忙于创新业务产品、争创全国碳交易中心等工作,读书的事情被一再搁置,直到他的工作从深圳转移到离上海更近的杭州,张健成终于有时间,再次把读MBA的事情提上日程。

读金融MBA是张健成非常确定的方向。无论是他从事过的碳交易、或是绿色金融、蚂蚁集团的碳矩阵,乃至金融立法等,张健成一直在接触与碳相关的金融产品。非金融科班出身的他在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碎片化的经验和知识,却总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梳理。张健成认为,他拥有丰富的金融相关的企业实践经验,再加一个金融MBA,能够帮助自己完成对于碎片化知识的整理。

“”

事实证明,中欧FMBA是他最正确的选择。不仅从教授课堂中学习,也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学习。FMBA2022级两个班的同学们会经常玩在一起,多点开花地分享各自的行业经验。同学们会在周末组织在一起,由同学来讲量化组织的实际操作,或者由同学分享有关不良资产的实操。同学们在一起,既能一起吃喝玩乐,也能在一起学习,继续课下的交流和分享,这样轻松又严谨的氛围,让张健成觉得在中欧FMBA的学习,既开心又收获良多,完全满足了他的期待。

张健成给出中欧FMBA的三个关键词是:“创新”、“细致”以及“责任”。他认为,中欧FMBA的课程设计一直根据未来的动向进行变化,包括开学模块的安排等都走在创新的前沿;另外,论坛的组织、课堂的效果,也都体现出中欧FMBA在整个组织环节中的细致和用心,这也带出第三个关键词—“责任”,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