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BA“小王子”是怎样炼成的——FMBA2013级郭锴曦专访
“2013中欧好声音”的舞台,所有人都感受到了FMBA人的热情和凝聚力,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位“外表吸引眼神,歌声打动灵魂”的“最具人气奖”获得者——2013级FMBA学生郭锴曦(George Guo)。
今年即将迎来而立之年的郭锴曦,肤色白皙,气质干净,被“粉丝”们亲切地称作“乔治白”、“小王子”。走近郭锴曦,你会发现他既是在舞台中央自弹自唱的歌者,又是在职场打拼多年的行业精英,既有青春的热情与阳光,又有三十而立的成熟与担当。
不走寻常路
八年前,从华师大化学系毕业的郭锴曦没有顺其自然地成为一位老师,而是阴差阳错地选择了金融财务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八年来,从“四大外审”到“公司内审”,再到“公司财务”,在这条不寻常的职场道路上,郭锴曦走向了属于自己的成功。
“思维独特、视角犀利”是同事对郭锴曦的诸多评价中最让他得意的。大学毕业后,郭锴曦加入了全球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但这个当时被众多亲朋好友羡慕的工作给他的却不仅仅是风光,也有巨大的压力。作为一个理科毕业生,第一次接触会计科目时,光是借贷的概念就让他头疼了很久。但郭锴曦没有气馁,而是开始了加班之余开始看书,看书之余虚心请教的日子。很快,他的工作得到了团队的认可,他写的工作底稿逻辑缜密、深入浅出,号称连理科生都能理解。在普华的四年,郭锴曦从一个小小的审计员成长为一个带领团队执行多家上市公司现场审计的负责人。之后他凭借对酒店业运营模式及业务风险的深刻理解,加入汉庭酒店集团内审团队,为集团成功建立并推行了整个内控体系,并帮助集团顺利通过当年的SOX法案审计。
如果说,从普华到汉庭,郭锴曦完成了从乙方到甲方的转型,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那么从汉庭到诺华,郭锴曦实现的是从审计到财务,从业务监督到业务伙伴的蜕变。2011年,郭锴曦加入诺华制药集团。作为根基深厚的药业巨头,诺华给了郭锴曦更大的发展空间,也使他距离“世界500强CFO”的职业目标又近了一步。如今郭锴曦已在诺华制药中国区工作三年有余,先后担任业务流程控制经理以及研发部业务流程分析经理,负责中国区特药事业部的合规工作与研发部的财务管理。
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后,郭锴曦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财务与审计视角的不同。审计需要管控风险,而财务则更关注战略的有效实施和政策的具体执行。因此,公司财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了解业务并给出自己的建议,紧密地和业务团队站在一起,为公司业绩提升保驾护航。
随着职位的上升,非商科出身的他渐渐感到自己需要更多系统化的专业理论来支持日常工作,这也是他选择中欧FMBA的初衷。
多角度看中欧FMBA
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郭锴曦已经完成了FMBA第一个学期的学习,谈及感受,他以一句“over my expectation”进行了总结。首先是理论知识的拔高,在郭锴曦看来,无论原先是否有金融财务专业背景,参加FMBA课程都会有很大收获,因为老师不一样,同学不一样,有了工作经验的积累后再学习的感受也不一样。以他自己为例,FMBA课程的学习让他对商业实践和企业运作有了更高层面的认识,《组织行为学》、《公司财务》、《财务会计》等课程甚至已经给他的日常工作带来了不少启示和帮助。除了教授的点拨让人豁然开朗外,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能让他在思考中找到更多答案。一个人默默努力,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才能摸索出的经验,在中欧这个平台上,在与同学的思维碰撞中就能获得。足以见得选择一个优秀的商学院,对职业发展将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此次参加“中欧好声音”活动,让郭锴曦深深体会到加入中欧后的另一大收获:难得的同窗情谊。比赛期间,同学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自发筹资制作各种活动道具,分工合作给予全程支持,决赛时,望着台下的挥舞荧光棒欢呼的同学,郭锴曦切身感受到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句话的分量。是同学们的热情让他有了站在舞台上的动力,他代表了全体FMBA人向学校、向校友展示他们引以为傲的形象——FMBA不仅仅是金融精英团队,更是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极富凝聚力的集体。
当然,“中欧好声音”这个平台也让郭锴曦有机会与MBA和EMBA的校友和同学一起交流、合作,这使他对这三类群体的定位有了更多思考:MBA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发展方向上有很多选择,EMBA学生往往更多地寻求自我的突破,而FMBA学生则介于两者之间;从精神层面来讲,FMBA比EMBA更多激情,比MBA更多成熟;从职业发展来讲,FMBA比MBA的起点更高,与EMBA相比在某些领域内可能更专业。准确的定位、相似的行业背景、共同的金融目标,让FMBA这个群体显得尤为志同道合。
“小王子”的平衡之道
中国人讲究平衡,郭锴曦也不例外。与MBA、EMBA相比,FMBA学生也是面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平均年龄33岁的他们,大多处在事业快速上升期,工作、学习、生活三重压力集于一身,找寻平衡点,对每个FMBA学生来说,都是一场考验。谈到这个话题,郭锴曦将自己的“平衡之道”娓娓道来。
首先,郭锴曦非常重视家庭,在他看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因此虽然事业心很强,但郭锴曦也会留出部分时间与家人沟通,对家庭来说,高质量的沟通比长时间的陪伴更有价值。取得家人的支持,有了坚实的后盾,工作学习自然更加得心应手。
其次要重视时间管理。合理规划并严格执行日程安排是郭锴曦这些年来得出的经验。大学时期的他,既是学生会主席,又是乐队的吉他手,每周三的学生工作会议,每天下午2小时的排练,如同被排入了课程表一般,从未间断。加入中欧后,双休的紧凑课程、平日的同学聚会、每月的名师讲座,常常会让人感叹“节目太精彩,时间太有限”,因此加入中欧的第三周,郭锴曦重新审视了一下自己的日常安排,将平日的碎片时间进行了整合,保证了“朝九晚七”的工作之余,还能完成每周两次健身;周末上课后,也能与同学们一起运动、唱歌、分享一周工作中的点点滴滴。
最后,郭锴曦引用了一句诺华亚太区CFO对他的寄语结束了这次采访:“越早对自己前途进行投资,收获就会越大”,相信所有FMBA同学都与他有着相同的感受,在中欧收获成功,收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