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敏敏,FMBA2012级

致中欧FMBA

2012年9月,我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开始了中欧FMBA之旅。4天封闭式的入学住读模块首先让我们“领教”了中欧严谨、高强度的作风,也使我爱上了学习这件事。

在入学住读模块的Techmack管理实战模拟中,来自金融及相关行业、不同职业背景的同学们聚在一起,每天讨论到深夜,有时也争得面红耳赤,就在这样全情投入的氛围中,我们开始认识彼此。无论来自哪里,我们的共同点是多么显而易见:求知的热情、对同窗情谊的珍惜、对未来共渡两年时光的无限期待。

转眼一学年将至,中欧FMBA的老师和同学们已从相识到相知,组成了密不可分的大家庭。近期的下学年选修课一事也让我更深地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凝聚力。

当班委将同学们对选修课方案的意见反馈给课程部时,距离正式选课还有两天,说实话,我并没有对方案的大范围调整抱有很大希望。然而,课程部的做法倒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以人为本”。课程部首先暂停了原定的选课进程,经过两周的商讨重新拟定了选课方案,并给全体学生发邮件告知商讨结果。虽然最终的结果未必让每位同学都满意,但足以看到课程部的用心,以及为我们这届学生付出的努力。

正如老师们在邮件中所说的:作为一个年轻的课程部,FMBA更有必要听取并重视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以作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安排、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团队建设的一个最重要的渠道。也正如我们每位学生所想的:希望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贡献一份对中欧FMBA的热情与支持,共同打造这个响亮的品牌,我们愿意手持接力棒把这种坚毅、开放、真诚、不屈不挠的品质传承下去,与中欧FMBA一同成长。

致老师同学们

因为好奇商学院的教育方式,我选择了中欧。在这里,我意识到我的改变在发生,也看到了同学们的改变在发生:上完王高教授的课,全班都去买了Snapple;听完丁远教授的课,我开始尝试用财务的问题看世界;上完方跃教授的课,我主动向公司提出了个“十六宫格”的想法;听完许小年教授的课,我开始持续反思包括经济学、我的HR本职工作、甚至学业与人生等各种问题……这些改变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不知道,也很憧憬。

中欧FMBA大家庭里除了这些可敬的师长们,还有最可爱的同学们----

“学市场营销,教授叫王高;案例真不少,课堂氛围好;同学不迟到,无人跑庐茅;发言举手早,投影是个宝;理论虽深奥,学习不枯燥;知识巧入脑,到老忘不了。” 唯拿这位才人开场,方显我班雄风。要问此首打油诗的作者是谁?哥不是神话,不过是长得帅一点、运动强一点、才情多一点的中欧2012级FMBA班长是也。我眼中的同学们,就这样一个个生动地跃入我的脑海中。他们不仅是金融行业的精英,还是用行走来传播爱的公益达人,他们中有乒乓球、羽毛球皆擅长的全能冠军,有学业、才艺两手抓的“实力派”,有坚忍不拔的创业之士,有保险通,有第一吃货,有PE才女……今年的杭州之旅,我们更加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谨以此文感谢金沈胡赵四位杭州同学精心安排的集体旅程。下一次,我们千岛湖再会。

致学弟学妹们

就读中欧FMBA后,我也接到了很多朋友和同事对课程的咨询。因此,作为第一届中欧FMBA学生的我,再结合自己的HR身份,在这里分享一下当初申请中欧FMBA的一些个人经验,也希望能对未来的学弟学妹们有所帮助。

第一环节是网上报名并提交纸质材料。这第一步务必要慎重对待、仔细准备,从报名表到推荐信都要认真填写,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要含糊过去。第二环节的笔试恐怕是很多人最担心的。如果没有GMAT成绩,则要参加中欧组织的中文笔试。我当时参加了考前辅导班,辅导班的信息量非常大,老师教授了许多关于考试的思维逻辑,之后我结合辅导材料用了大概3周的时间来备考。考下来的感觉是:题目其实不难,但答题时间很紧张。所以大家除了认真备考外,在笔试的时候,务必要抓紧时间答题。第三环节的面试,最重要的就是自信,做最真诚的自己,不要逞强,不懂就说不懂,同时还要注意回答问题的逻辑不要混乱。

最后再回过头来谈谈为什么要读MBA。很多人都认为,读Full-time MBA一般是为了转行,读Part-time MBA是为了有份更好的工作。可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想过把学到的东西用在现有的工作上呢?要知道我们学到的不仅有专业的金融知识,还有很多管理的学问。因此,读MBA,端正动机和态度是首要的。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读书要趁早”。有朋友会说,报考优秀的商学院竞争很激烈,还是等两年再报吧。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个观点。读书的价值在于更早的享有,既然有计划,为什么不行动呢? 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还是稀缺的,我想未来的竞争仍然会非常激烈。

最后,祝朋友们早日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