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金融实践的“探路者”——FMBA2012级山内裕也专访
与中华大地有着近十年的深厚渊源,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山内裕也(以下简称“山内”)是典型的“中国通”,也是中欧FMBA为数不多的日本学生之一。
山内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法学部,1996年毕业后参与日本政府工作,十年的外交部工作经历,培养了他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也使他在中日合作事务中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2006年,山内转战金融行业,凭借多年来对中国的了解,专注国内二级市场投资。转眼又近十年,他经历了中国股市的沉浮跌宕,也见证了中国金融业在风雨兼程的改革之路上迈出的每一步。
《F-LINK》:您在政府部门工作了十年,为何在2006年转行做金融呢?
山内:我从97年开始接触中国事务,到2006年已有近十年的时间,对中国相对比较了解。当时三井住友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扩展国内二级市场投资在寻找一个比较“懂中国”的人。正好遇到这样的机会,我就加入了。当时中国已经入世快五年,金融行业正在逐步放开。外资是考虑如何从中国市场的开放中获取红利。当时国内制造业领域的开放程度已经比较高了,而金融行业则是为数不多的开放程度较低的行业,我认为将来的发展空间会比较大。
《F-LINK》:经过八年的实践,对于您所在的国内基金行业有些什么样的看法?
山内:06年我入行的时候正好遇上中国基金行业爆发性的发展,当时觉得中国基金行业、乃至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势头很好。但后来行业的发展速度放缓,其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在于经济周期导致市场低迷、中国经济结构本身也处于转型期;另一方面,对于投资者来讲,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仍然有回报率较好的产品,这是有中国特色的。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可以选择买理财产品,也可以买信托,不仅保本还保收益。面对这个情况,权益类产品很难发展,国内基金行业的发展缓慢也很自然。
那么更长远看怎么样?很多人提起美国市场,说美国怎样所以中国未来也会怎样,我认为不一定。几年前我问过一位行业中很资深的老总,为什么国内基金行业发展这么辛苦?发达经济体的投资趋向机构化,而中国似乎看不到这个倾向?他回答说,你的问题我也被证监会领导问到过,原来大家的疑问都一样。后来我想,这也许与两国金融市场的结构有关。美国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而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是银行主导型的,中国至少目前看来更像后者。在这样的市场格局当中,基金公司担当的角色很可能与美国那些行业大头不同,这应该是考虑行业方向的一个线索。
《F-LINK》:那么从外资的角度,您对于更大范围的国内财富管理行业,又是怎么看的呢?
山内:刚才谈的是基金行业,但更大范围来讲,整个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充满机会。从全球较大经济体的发展历史来看,名义GDP的增长和金融财富增长的关系很密切。中国的名义GDP一直保持较快增长,财富管理的市场也会持续扩大。这里面外资机构有多少机会,就要看市场的开放程度。在封闭的市场里,或者在投资者的投资标的集中在国内的情况下,外资机构是没有多少优势的。
从这个角度看,“沪港通”有可能是一个机会。长期以来,对于海外投资者来讲,A股市场的风格很难把握,与海外市场的关联度比较低,而“沪港通”也许会为改变这个状况提供一个良好契机。
《F-LINK》:长期从事国内外金融合作项目,能否从投资者的角度谈谈“海外投资者眼里的中国股票市场”?
山内: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海外投资者很自然地会想从这个经济体获益,比较简单的方式是股票投资,而A股是中国股票市场的大本营,因此海外投资者没有理由忽视A股市场。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历史数据逐步认识到A股市场不好投,很难简单地从这个市场上获益。大盘本身也似乎没有很好地反应中国经济的增长,将大盘指数和发达经济体、印度、巴西等国家的市场指数比较一下就清楚了,中国比哪一个国家发展得都快,但市场表现却是不同的。因此,即便海外投资者比国内投资者更乐观,看得更长远,但短期内他们可能表现得不是很积极。而且,目前由于货币管制等原因,A股市场对外国投资者来讲仍然比较陌生。低迷的市场表现和投资上的限制使很多海外投资者持观望态度。相信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开放,A股在全球市场当中的比率进一步提升,海外投资者也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投资A股市场,这本身也会给A股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F-LINK》:反过来,对于国内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您是否也有一些建议呢?
山内:投资这件事,一要看投资者的能力,二要看投资者背后资金的风险偏好。任何市场都有机会,即便是日本过去20年单边下跌的市场,也有过偶尔几次上涨50%的机会。但问题是你能不能把握住这个机会?愿不愿意去把握这个机会?首先是投资能力问题,对任何投资者来说非本国投资的门槛会相对高一点的。所以除了一些专业机构外,普通投资者对海外投资一般不会特别积极。其次是资金需求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愿不愿意冒这个风险。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的投资机会比较多,很多投资者会觉得没必要冒海外投资的风险,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80年代的日本,国内投资回报率较高,有保证5%收益并且保证流动性的产品,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海外投资特别少,只有少数机构,如保险公司,把资产配置在海外。中国目前的状况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在今后国内投资产品的平均回报率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国内投资者才会开始考虑海外投资。
《F-LINK》:您选择来读中欧FMBA课程,主要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
山内:金融行业是服务业,服务业归根到底是本土化的东西,你必须要了解本土市场。这个说起来很有意思,金融理论是国际化的,但金融实践却是本土化的,况且中国本身是相对封闭的市场,本土化的需求就更加强烈。我入行时就认为自己必须要了解中国本土市场,投资者也好,管理人也好,他们按照本土的逻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所以我来中欧读FMBA的目的可能跟国内很多同学们不太一样,我除了想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知识外,更想重新认识中国本土金融的行业现状,以及国内同行人士的思维模式。
《F-LINK》:两年下来,您觉得FMBA课程在哪些方面对您产生了帮助或影响?
山内: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课程与同学,使我更多地了解到中国本土的金融市场,这一点结合我当时选择FMBA的初衷,确实是达到了我的预期。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中文的授课、本土金融实践案例的教学、同学们在课程中展现出来的想法,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受益。我们的同学是经过筛选的,他们分布在国内各金融子行业,是国内金融行业的实践者、管理者,我们沟通起来很容易找到共同语言,也对我了解同行人士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其他课程满足不了的。
其实做FMBA这个课程并不容易,金融专业类的MBA课程不同于通用MBA课程。金融领域每一个子行业的专业性很强,你在课堂里学会的东西不一定能快速应用到你的工作中。在成熟市场,你即便了解各个金融子行业,对你的工作不一定有帮助,除非你是金融集团的高层。而在中国,即便是金融机构的中层管理者,其他金融领域的知识也有可能与你自身的工作密切相关。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市场也处于转型期,隔断子行业的游戏规则将来很有可能发生变化。在这个很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下,跨金融子行业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们FMBA课程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