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一种“活法”——斜杠金融人【公益篇】
生的意义在于磨炼灵魂,人们在磨练中提升心性,涵养精神,带着比降生时更高层次的灵魂离开人世,我认为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稻盛和夫 《活法》
今年三月,中欧FMBA2018级同学发起“益行·深山守梦”公益计划,旨在支持贫困地区基础教育,首个项目于七月落地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历届FMBA同学中,还有更多长期致力于公益事业的金融人,他们有着柔软的内心,有着理性的思维。他们更多地思考和实践如何在公益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如何才能把公益项目做到更有公信力和可持续性;如何将金融与公益相结合,并融入自己的生活。
点击观看《当金融人遇到公益》
六位FMBA公益使者,讲述他们的公益故事

公益是感性和理性兼具的事。
首先它是一种情感的投入,你一旦通过公益和其他人的情感产生了彼此的连接后,其实很难割舍。我们公司在西部地区十个省份都建了学校,有两三千名的孩子,我们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们。他们看到我们之后的那种兴奋,那种激动,那种渴望得到满足的眼神,会让你心里很容易产生一种触动,会希望未来能长期地去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
在这么多年做公益的过程中,我自己的内心也会变得更强大。有一次在项目的途中,有个小男孩领我们去看藏区的天葬,需要走一段很长的山路。我们问他,你去看天葬,害不害怕?小男孩没有任何的迟疑地回答: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去的地方。当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展现出来那种内心的强大,面对死亡的镇定,面对困难的坚强和乐观,会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也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强大动力。

而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又不能仅仅凭着一腔热情去做事,而必须要用理性的方法、理性的模式去管理公益项目,要把我们这些年在工作中积累的管理理念,包括我们在中欧所学到的东西都运用到公益项目里面去。因为项目如果无法持续做下去的话,是不是会给孩子们造成一种无意的伤害?
有种说法叫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我们商学院培养的是商业精英和领袖,大家各司其职,把自己的本业做好,这其实是最基础的一种社会责任。我想未来如果我们成功了,很多人会去做一些公益项目反哺社会,但为什么非要等到未来呢?我不能把这个未来提前吗,我们能否把自己未来想要实现的理想,落实到现在的每一步,每一天,每一个工作上面去。

做公益也是一个发现美好的过程,不仅仅是你在帮助别人,这个过程也在帮助你加深对自己的一些思考,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做公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益行”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之前没有预料到的各种问题,工作量也超出了预期,但好在我们有齐心协力、能力互补的团队,有支持我们的同学,让我们能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大家都是有情怀的人,都有着人生的使命感。

我们项目的logo设计了一个爱心,一个手臂,就是希望我们益行的同伴们,一手有温暖的爱心,一手有强大的执行力,才能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我们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学弟学妹能够把“益行”项目继续做深做大,传承下去。

我本科就读的是成都的西南财经大学,入学的那一年正好是2008年,也就是5.12地震后不久。开学后我去灾区了解当地的情况,真的是满目疮痍,当时的我就在想,眼前看到的已经给了我这么深的触动,而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我看不到的人和事,需要我们去关注和帮助,那一刻开始,我走上了公益实践的路。
这么多年来,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不忘初心”,无论我们从事的是什么行业,都要时刻记住,不要为了个人的利益去损害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的权益。

在中欧我遇到了志同道合的灵魂,我在同学们身上看到的不是金融人冷冰冰的脸,而是一颗颗赤诚的心。大家想着在中欧同窗这两年,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便有了“益行”项目。
金融背景给了我专业的视角和工具,资金怎么去运作,怎么去管理,怎么去审计,怎么去使用。公益是一件很专业的事情,必须得有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我们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我们的项目中。

公益是有别于政府和商业的第三股力量,能够助力社会走向更好的方向。之所以全职切入公益慈善行业,是希望多给自己多一个渠道了解这个世界,看看能不能在学到一些东西的同时,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两年前,是站在一个企业志愿者的角度去看公益行业;通过这两年的全职公益工作,深入行业后,我更深刻地理解到宋庆龄先生强调的“授人以渔”对公益行业的指导意义,帮助受助人掌握一种生存之道,或提供一些必要的资源及视野,让受助人可持续发展,这非常重要。
这两年我看到公益行业里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机构和个人,或兼职、或全职、或出钱、或出资源地加入到公益领域。所谓“事在人为”,我相信未来一定有更多的人才、更多的力量加入公益行业,公益行业也在往更专业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去吸取国外的有效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可以做出有中国特色的公益。
更令人鼓舞的是,一直以来国家出台诸多政策支持公益行业发展,包括前几年的修订慈善法、慈善信托等相关法律法规。身处信托行业的伙伴一定能感受到近年来所在机构对慈善公益行业的投入,相信这是各行各业未来的一个趋势。
金融和公益有相通的地方,金融机构汇集资金,帮助客户的资产保值增值;而公益机构,则通过汇集资源,去解决一些社会议题,来帮助捐赠人实现自我价值,让客户的资产实现更高的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公益机构很像“爱心银行”、“爱心超市”、“爱心投顾”、“爱心创客”等等。
好的金融让钱生钱,好的公益让钱生爱,所以金融和公益相结合,一定可以相得益彰。

一个企业首先在商业端有定位,但更多的你是不是能找到一个社会端的定位呢?我认为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它一定是有“公益心”的,这样它的员工才会认同它、欣赏它,才会心甘情愿去为它创造价值,因为人心都是一样的。
而对于个人来说,我对“公益心”的理解是,公益就是白开水,不要带着对公益的一种过于光环化的认知来做公益,而把它变成一种日常生活。
这几年的公益实践,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渺小,越来越需要谦卑,因为很多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仅仅靠我们所熟悉的商业思维就能够解决的。作为一个金融人,我们应该怀着一颗谦卑而理性的公益心,去思考我们在金融领域能做点什么?不要好高骛远,而是从自身的能力半径出发,着眼身边的事情,去提供一些跟你的专业背景相关的服务,做一些可持续的输出,这个过程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不求回报的过程。
在外界看来,好像我们只是在给予,但其实不然,做公益对我们自身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获得,可能是精神层面的一种愉悦感,也可能是认知层面的提升,对长远的人生来讲,也是很有价值的财富。

公益是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做每一件事、每一个决策的时候,尽量为各类利益方多考虑一下;比如,我们可以考虑给员工的薪酬和给股东的分红之间的比例,考虑公司所带来的就业机会、社区影响。并不是说金融行业就一定是摈弃社会效益的,公益组织永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补充力量,真正能够创造影响力的,还是你现在所在的这些企业。
这是我工作多年后,对于公益和商业组织的看法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大学做志愿者,那个时候的思想是很纯粹的,甚至是非黑即白的,觉得商业组织都是“坏的”,公益组织都是很心软的,都是“好的”,但现在我觉得公益和商业组织这两者完全是可以融合在一起的。
还记得读大学的时候,结识了一个从哈佛来北大交换的留学生,我们一起去盲童学校看望孩子,他当时就很有先见之明地告诉我,你毕业之后很可能会加入所谓的精英组织,可你千万不要忘了现在做的事情。很多年过去了,这个忠告我一直记着,觉得还是要把公益这件事一直继续下去。作为金融人士,除了和大家一样,追求职业的高度,专业的深度,我还想要我的生活多一些温度。
职场上,他们是独当一面的金融人;
褪去西装,他们各有各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