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部小说,让《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为他打call | 中欧人物
当得知自己被偶像乔治·R·R·马丁创办的首届“地球人奖”选中时,中欧MBA校友、奇幻作家余卓轩整整兴奋了一个星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嗨爆了”……
4月的一天,余卓轩像往常一样打开邮箱,留意到有一封来自美国的邮件。他随手点开,赫然发现是自己获得了由偶像乔治·R·R·马丁出资的首届“地球人奖”奖学金的消息。
“地球人奖”用于每年出资赞助一位母语不是英文但具备英语沟通和写作能力的作家去参加由科幻作家沃尔特·乔恩·威廉斯创办的资深作家写作营(TaosToolbox)(奖学金支付学费和住宿费用)的培训。
“幸福来得太突然了,我被通知将于今年夏天远赴大洋彼岸,参加写作训练营。”
相信大家对于乔治·R·R·马丁一定不陌生,他撰写的严肃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火遍全球,更在HBO改编为美剧《权力的游戏》后家喻户晓。
2018年初,乔治·马丁发表博文:“我不确定人类是否真能抵达远方的星星,但假使有天我们办到了,成功抵达远方的不会是美国人......也不会是任何其它国家的人。成功的是人类。如果用我幼时热爱的科幻语言来说,那就是‘地球人’。未来属于地球上的所有人。”
“这与我的写作理念完全吻合。且在《冰与火之歌》大火之前,我就已经喜欢上了马丁。作为马丁的铁粉,我肯定是要尝试看看的。”依照申请规则,余卓轩把自己2010年出版并获得第二届台湾角川原创故事大赏银赏的12万字奇幻小说《真理的倒相》的序章自己翻译成英文,还写了长达三页的故事大纲。
“之所以选择这部作品来翻译,是因为在设计这故事的时候,我希望它有点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感觉,也尽力让它能像皮克斯的电影一样老少咸宜。主办方都是《纽约时报》畅销作家,都是很资深的科幻奇幻作家,所以我猜想,在我自己的所有作品里,只有这个故事才有一点点机会来打动他们。”
在不抱任何希望的情况下,余卓轩意外收到了自己获奖的消息。
“因为主办方要求必须把作品打印出来,寄实体版本,不能使用电子邮件。我算比较晚才把包裹寄了过去。本来想着竞争激烈没抱什么希望,因此收到通知说我得奖时,简直不敢相信!当时我盯着荧幕,开心得快哭了。”随后,马丁本人也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发布了相关信息。
乔治·R·R·马丁Twitter
余卓轩(Joseph / Joey Yu)出生于台北,本科在加拿大就读社会学并担任当地一个地下乐团的鼓手兼团长。中欧MBA毕业后他选择定居上海,现在是一名跨领域作家和多媒体创作者。
和许多人一样,余卓轩的梦想是改变世界,为社会尽一份心力。在中欧读书时期他参加过联合国在哥本哈根举行的气候变暖会议,亲眼目睹那一次的国际交涉全面崩溃,因此打消了原本想去联合国的想法,投身自己一直热爱的创作事业,认为文字和艺术也能为社会带来启蒙。无论是写小说或编写游戏、漫画的剧本,余卓轩热爱构建自己的幻想世界,藉以故事来随心所欲地传达自己的创想和价值观。
“我特别喜欢阅读奇幻、科幻类型的小说。2006年开始正式进入中文的写作领域,我第一次参加比赛,便以短篇小说《轨迹》获得了台湾奇幻基金会青龙奖的佳作奖(为该奖项的前十名),我想这跟我跨文化的生活背景和多元化的兴趣爱好也有很大关系。”
在中欧的研读过程中他爱上了战略课程,并开始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前研技术。毕业后,余卓轩和当时的中欧战略学教授陈威如(现任阿里巴巴菜鸟网络的首席战略官)合着了《平台战略》一书。该书连续几年为中国原创商管书籍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目前已销售超过20万册。
同时,余卓轩在近几年也出版了几部小说,并参与手机游戏和IP漫画做编剧。今年初,余卓轩和两位上海的艺术家伙伴郑雪辰、丁之雨成立一部名为《Split Earth Saga》的漫画项目,主要描述在未来,地球莫名分裂为两半,一群女战士在各种艰难任务下,必须面对世界崩解的谜题。
“我们的团队不缺智多星——无数的创意,只有经过碰撞、筛选、梳理,才能从中萃取出最有趣的那一个。但相比创意本身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将创意组合、排序的能力,让不同的点子相互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精彩的故事就是这样,由创意碎片碰撞重组构造出来的。”
“我们认为,好的IP不应该只聚焦在概念阶段,必须从一开始就想好产品模式。”
“因此,漫画似乎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谈及这部作品,余卓轩说道,“第一步先以漫画的形式,比故事和形象确立。我们可以以最小规模的团队和成本做成这件事,因为我也相信在做原创的最前期的阶段,包括概念设计和故事方向的决定上,主创人员不能太多。导入更多人力和资源,那是在基础打稳之后的事。任何IP项目的成长,都有一段“烧时间”的过程,及后续“烧钱”的过程。要非常明白自己在哪个阶段,不然会事倍功半。”
他们一方面认为静态漫画所需的成本较低,且有足够时间将这两个重要元素打磨成熟。另一方面,他们决定通过全球最大的群众集资平台Kickstarter,找到一群较为精准的爱好者来测试市场。
尽管选择了在圣诞节这样的淡季正式发起众筹,这部漫画的表现还是获得了远远超过预期。“在今年一月,我们成功地以故事图册和设定画集的形态在Kickstarter的幻想原创漫画类别里获得了目标187%的筹资额,也是漫画项目在该平台平均额度的四倍多。我们是第一个在该平台大获成功的来自大中华地区的漫画协作团队。赞助者来自世界各地,非常感激他们。漫画目前已经正式进入了制作期。”
此次众筹成功的背后,余卓轩团队做了很多功课,他们花了大量时间研究海外相似项目的成功原因,咨询了一些有实战经验的外国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在研究与撰写了《平台战略》之后,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余卓轩在设计Kickstarter中的奖励机制和定价策略等方面时更为得心应手。
“相当有趣的是,其实做原创是最违反商业逻辑的一件事。”余卓轩笑着说,“在创作和协作的过程中,有许多个人与团队的决策,完全与MBA教的逻辑是相反的。但在作品生出来后,要把它变成产品,你却又逃不过商业逻辑。所幸我是中欧的学生(笑),所以设制众筹的奖励规则时,我做了好几个层级的奖励机制,最后证明是成功的。”
说到故事创意的来源,余卓轩表示,他的创作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中的经历。“这一路上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和有共同理念的人结为伙伴,他们都赋予了我许多灵感。另外,我觉得刻意让自己的人生同时处于两极,也对自我突破有帮助。好比我生活在上海,在这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里,但同时我每一两年要跟在北美的好友去荒郊野地毫无人烟的地方探险。又或者我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却在就学时研读西方的科学、社科等理论。这些反差都会在你的脑内产生激荡,挑战你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我认知。我认为这样的刻意的自我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就读中欧MBA的时期正是他在创作事业的转折点。他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在MBA去欧洲交换学生的期间创作的。MBA学生的身份还帮助他得以参加哥本哈根全球变暖大会,以及赢得参加2041南极探险队的全额奖金资助。
余卓轩从小就喜欢看漫画,包括《海贼王》《火凤燎原》,以及漫威的《内战》等精典作品。他热爱的小说则包括《冰与火之歌》《魔戒》《龙枪》《三体》《2001太空漫游》等科奇幻作品。这些在他成长过程中,都潜移默化地成为创作驱动力的一部份。
谈及未来,余卓轩表示将持续在他的奇幻世界里探险,并进行科技与商业应用相关的研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创意项目的合作机会,我能以个人的身份和其它创意团队合作,相当幸运。另外,我们的《Split Earth Saga》也会以工作室的模式正式进入制作期。小说当然也继续写。而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我个人认为必须融合技术知识,包括人工智能、物联网、增强现实和区块链等等。这些也会帮助到我的科幻短篇的撰写,希望能结合科技和艺术。”
Q:为什么现在奇幻、科幻类作品这么流行?
A:幻想类型的作品其实一直有很深的历史根基,尤其在西方。以往在电影界,受限于技术条件的落后,很多很好的科幻、奇幻的概念无法得到具象的表达。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可以通过强大的视觉技术把文字里的概念给具象表达出来,包括很多酷炫的特效与美学。这相当于把人脑想象力的极限文字给化成了现实。影视类的带动是近十几年来人们对幻想类型作品的兴趣大大提升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全部的原因。
Q:中欧MBA的学习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A:说实话,我有些“不务正业”。有一个学期我去丹麦作交换生,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来写小说和参加活动了。那部小说后来还得奖了。所以MBA带给我什么......“人生经历”吧。在MBA期间,许多教授都教导我们要有使命感,包括我很喜欢的许斌教授、Bala教授,还有陈威如教授。他们都激励着我想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后来我就跑去担任中欧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大会(BGRC)的主席,当初觉得课都不上也要把这个活动办好。
Q:创作遇到瓶颈怎么办?
A:思考。而我一般在洗澡和开车的时候想法最多,所以我会刻意延长这两项活动的时间。在卡壳的时候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听一些怡情的音乐,让紧张烦躁的心情松弛下来。
Q:怎么看待AI与人类工作之间的关系?
A:工业时代是机器逐步代替人类劳动力,而在AI时代,人工智能会逐渐代替部分人类脑力的劳动。基本上,AI一开始还是专业型较多,聚焦在功能上,而非像天网那样的通用型的智能。所以至少在通用型AI出现之前,AI都只是人类社会的工具。就算出现冲突,比方战争,它也是像枪炮一样的工具。在未来如果希望工作不要被取带,人类应该把更多的脑力空间放在专业型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东西上,比如创想。但更好的问题或许是,在一个理想的社会,人类真的需要“工作”吗?“工作”和“职业”的差别又在哪?
Q: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有什么不同?
A:创意产业和传统工业时代的产业在底层的组织形态上就有所不同。工业时代的组织结构更为紧密、庞大,比如传统的金字塔结构。而创意产业则是以个人创造为中心,松散、灵活,比方好莱坞惯用的型态。对于创意产业而言,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已经是基本条件,未来的趋势应该会朝着以小型精英战队为可重组单位,这样的方向继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