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金禹彤,一个出生在东北的朝鲜族姑娘,是中欧MBA2018级学员。

如果要给自己贴一些标签,我会选:不安分,不断尝鲜,但从不放弃。如果为过去二十几年走过的路做一个总结,我会说,人生如剧,只是这部剧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

 

不安分的大学生活

 

2013年,那年我大二,第一次一个人出国便是去波兰实习,为所在的国际学生组织接洽当地的中国企业。彼时我对这个东欧国家的了解还仅限于历史课本和《红白蓝三部曲》。

由于工作,我辗转在波兰不同的城市间,住过学生公寓、酒店,住过当地家庭。曾有当地人拿着中国和波兰两国国旗等在机场,也曾带着寄宿家庭阿姨做的便当去上班,20岁的我因为短短的异乡停留却收到来自陌生人既简单又真心的照顾。原来“住”不只是一张床一个牙刷,还可以是一个路上行人收获温暖与感动的起点。未曾想到,这段经历成为了记录我未来职业道路规划最重要的一笔。

似乎我遇见的每一个当地人都好奇,“欧洲这么多国家,波兰什么都没有,你为什么会选择这里?” 起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慢慢却感受到了这个问题背后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不自信。

于是我会答道:“我在这里看到了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的青年人,感受到了历史与文化的留存与积淀,遇到了关心照顾我的朋友,如果重新选择一次,我还会来这里。”

那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民族自尊心的脆弱,也懂得尊重与维护。

2014年,偶然的机会让我踏上了去伦敦实习的航班。朝九晚五的工作按部就班,早晨去楼下的便利店买一包巧克力曲奇带去办公室,下班后不是和同事们喝一杯就去随便走走,想家了就去中国饭馆吃一顿。

起初单调的日复一日和伦敦的丰富却教会了我如何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挑战,让平淡的生活变得有趣。离开的前一天傍晚走到泰晤士河旁听着The Kinks的Waterloo Sunset,

"People so busy, make me feel dizzy

Taxi light shines so bright"

或许这句可以有另一种解读:人流飞梭忙忙碌碌,如果你为此恍惚,那就看看远处还有微弱的光线。

 

提早启程的创业之旅

 

大三那年,一个学长说起想创业做一个可以长住的民宿,想起自己曾经在欧洲的经历,我也觉得如果可以在国内做一家能让年轻人住的更有趣的“房屋租赁公司”那也是一件又酷又有意义的事了。正如这个时代给我们贴上的标签:“不安分的90后”,没有分钟犹豫,我辞去当时在渣打银行的暑期实习,就这样匆忙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公司起步的时候,国内还没有长租公寓的概念。为品牌寻找定位的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住的有趣。这里不是旅舍酒店,也不只是堆砌一群公寓,更不是一个开派对聚众玩乐的活动中心, 而是一个以多样化的活动帮助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甚至国籍的青年人体验与人交流的乐趣的住所,在这里,世界可以触手可及。于是,我们想到了社区的概念,叫它友社国际青年社区,Unests, A HOME away from home.

五年的时间,从两套别墅到五个城市2000间房,从三个人的小团队到百人公司,称不上步步惊心也是有起起落落。起初也只是想做一家小而美的公司,但经历种种,有时候也不免感叹原来所谓的美只存活在梦想的保温瓶。我常常开玩笑,感觉友社就像我早婚早育了个孩子一样,一半的青春都给了它。当有企业要收购我们,条件之一是品牌不能保留时,我整晚不能入睡。但也感谢这段经历,让我在更早的时候见证了一家公司从0到1,也对未来要走的路更多一分把握。2018年,我选择了入读中欧MBA。

有一句话想送给所有正在创业或是想要创业的同学们,毛姆说:“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力量

 

起初申请学校时,我并不想放下曾经一起奋斗过的团队,所以一直把目光放在兼职MBA项目。在参观了不同校园,试听了日常课堂后,我发觉中欧是一个多样性和包容性兼具的平台,每一个人都有闪光的机会。更吸引我的是它的招生规模是每年大概180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是在学校悉心挑选下的优秀人才,与这些同学朝夕相处能够学的更多,看的更远。

中欧有很多优秀的教授,也乐于与每一位学生交流。每次经济学家许斌教授讲完课,我们都会把他留在教室请教各种问题,他幽默风趣又犀利睿智的语言也是让大家笑声不断。组织行为学教授Emily David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为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员工营造受欢迎的工作环境,我也喜欢在午休时间去找她聊天,请她为我在曾经工作当中积累的问题解惑。

中欧的“良师益友”项目为每一位学生匹配EMBA校友导师,我的导师颜兆祥佛系又严厉,他会邀请业内资深人士为我们做分享,更会根据学生的职业兴趣为我们推荐前辈去请教。

更欣喜的是我也在这里遇到了交心的朋友们,一起做有趣的事,一起聊未来的可能。极有可能,这也是最后一段校园生活,能遇到即使各奔东西,却仍互相牵挂的朋友也是最美的收获。

愿中欧这一场,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