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MBA教会我的那些事儿
硕士刚毕业那会儿,迫不及待想要进入社会的我放言绝不再回学校“深造”了,然而人生就总是会给你一些例(真)外(香)。工作9年,转换过3次行业,超过平均年龄的资(大)深(龄)MBA女学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从申请到择校再到就读中欧MBA的心路与历程。
Pre-MBA
我的Pre-MBA背景比较“独特”: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毕业后,我以管理培训生的身份加入强生医疗器械公司从事了3年的销售工作,之后在上海市政府某部门做过2年多的机关公务员,之后又回到医疗领域的大外企继续从事医疗器械市场营销。这些年里,拿过强生公司top sales,也曾致力于政府内部信息系统的构建,还曾让手上的小众产品们跃居“热门产品线”。在别人看来,我是“想进外企就进外企,想做公务员就做了公务员”。在自己看来,我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论证和自我推翻的“硬核青年”。
分享市场策略与在解剖室担任医生助手的我 VS 一年飞行80次“脚不沾地”的MKTer
每个人自我探寻所需要的时间都不一样,很庆幸在几番努力和对比之后,我找到了内心的passion所在:我为能够向医生与病患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而自豪,我享受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环境,我喜欢通过影响他人来达成目标,我通过征服挑战获得成就感。所以我坚定地选择医疗大健康——这一既快速发展变化又能让我保持初心的行业作为我的职业方向。
有了方向就好似前进的道路上有了“指路灯“,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踏实。原则上我认可“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这个道理,同时我也思索有什么方法或者途径可以加速我的职业发展。在医疗器械销售一线摸爬滚打了7年之后,我渴望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完整策略思维框架和探索更全面的大健康行业, 于是我选择MBA作为我职业发展的 “催化剂” 。
选择中欧助我厘清职业诉求与发展方向
因为对自身诉求与背景都有比较明确的认知,我的择校目的也比较清晰:1) 项目内容和时长要紧凑——让我尽量缩短脱岗时间;2) 排名靠前——在我已获得的学位基础上加分;3)在中国的医疗健康领域资源丰富——允许我利用学校的资源来扩展post-MBA职业。
此时,我关注到中欧的MBA排名不仅蝉联亚洲第一,更上升到全球第5。还有热心的中欧校友与我分享了MBA课程18个月的设置,EMBA前辈们与我分享在中欧读书的收获。我觉得这所学校简直完美匹配我的择校标准。作为一个决心深耕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从业者,中欧是我的不二选择。
思考以上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回答MBA申请过程中的核心三问题:Why MBA,Why CEIBS and Why Me,所以写申请文书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提交完申请和面试之后,我既有一定的信心,认为我的思考足够成熟;同时我也有一定的忐忑,担心自己存在认知误区却不自知。最终,我如愿收到了中欧的录取+奖学金,这份认可也是对我阶段性反省成果的肯定。
MBA进行时
开学至今恰好6个月,中欧生活之充实让我无法相信时间只过了区区数月。我常在凌晨(读case做作业至凌晨是家常便饭)拷问自己:迄今为止,你的收获是什么?中欧给你带来了什么?你对未来是否更坚定?经历多次深夜的灵魂拷问,我有如下回答:
学习使我快乐
这是我认为MBA带给我最大也是最意外的收获,毕竟我是那个亲口说“再也不回学校念书”的人。在中欧,我可以感受到教授们如何费劲心思地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传授“对学生最有帮助的内容”。许斌教授和Bala教授将宏观/微观经济学讲得深入浅出,让我一个毫无背景的学生为经济学所着迷,并且尝试用学到的知识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赵欣舸教授将管理会计课讲得通俗易懂;而Park教授利用一个又一个case将Marketing的庞大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Marketing的力量与神奇。
我感动于中欧教授们对学生的用心与负责,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真正在关心我们学到了多少;我也欣赏自己的沉浸与投入,这种主动学习所带来的快感远超我的想象。我知道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很多不能立即应用到post-MBA工作中,但我毫不怀疑它们一定会长期指导我将来的思考与实践。
Peer助我成长
在我看来,就读商学院另一大宝贵的资源就是我的同学们。做case训练的时候,教授强调大家要有” critical thinking”, 但是它从哪来?我认为就是从同学们中来。170多位不同背景、国籍、经历、年龄的优秀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这种多样性所带来的创造力和批判性也会超乎想象。
一起探索以色列和约旦国度奥秘的同学们
我们term1的小组成员来自中国,波兰和日本,行业背景横跨咨询、财务、金融和市场营销。作为一个以“爱讨论”出名的小组,同学们戏称我们”除了睡觉,其他时间都在一块讨论“。在学习课程的时候,有相应背景知识的同学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加深理解;对待每一个presentation,我们都录音录像并当面练习;做每一个case,我们都鼓励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意见。当觉得很累很难的时候,我们小组内会互相鼓励:This is MBA ,so you have to face all challenges. 我认为这种互相学习、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在合作过程中锻炼的领导力正是我们来中欧所期待提高的核心能力。
聚焦医疗健康产业
在知识与soft skill之外,中欧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强大资源。进入中欧之后,专注医疗健康产业的我就感受到了来自学院教授、职业发展中心和EMBA校友提供的庞大支持,他们鼓励我利用中欧的平台去尝试并提供各种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中欧这个品牌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同时,也让我佩服的是同届同学中的“藏龙卧虎”,来自医疗健康领域不同行业和职能部门的从业人士们几乎可以将整个行业的产业链闭合。每当我想了解行业内的某个领域,总有同学能够提供直接而准确的信息。这种专业而互助的氛围,也必定会成为我们在医疗健康领域追寻各自职业发展时的强大助力。
超强的Healthcare 团队 VS 竞选Healthcare Club的我
记得收到offer那天,我在朋友圈分享了一首歌《Better me》来表达我的心情与愿景。我相信,中欧MBA带给我的不是一纸证书一个学位,而是一段在我人生长河中镌刻印记的沉淀。我一直对自己说,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便风雨兼程。中欧,便是我们风雨兼程路上的那一盏赋能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