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欧敞开心扉,踏上“社牛”之路
大学毕业后我创办了一家进口食品公司,专注进口营养、健康、天然的食品到中国。我感觉创业就像是个不断闯关的游戏,需要不停地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创业过程中,有感到学习到很多很充实的时候,也有感到迷茫疲惫的时候。从2020年开始,新冠疫情对进口食品的影响超出了我的想象,持续的时间也远远超过我的预计。在最迷惘的时候聆听了不少来自身边长辈们的建议,因为我大学一毕业就直接开始工作,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商业知识学习,如果未来想要继续创业这条道路,就读MBA学习商业理论知识、积累人脉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就读过中欧EMBA的学姐也建议道,对于想要持续从国外寻找优质食品进口到中国的我来说,兼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的中欧MBA是最适合我的。于是,在2021年末,我在第一轮便提交了申请并有幸收到了中欧的录取通知书。
我无比庆幸自己早早就确定想要进入中欧并很早就完成了申请,这让我能够提早开始认识陆续被录取的同学,而这也让我在入学前后都得到了许多帮助。虽然我们是10月开学,但是学校在开学前两个月便已经开始了许多准备工作—设置各种平台的账号,完成学前线上课程以及职业规划相关的准备。一开始,被各种信息淹没的我感到十分焦虑。在群里跟几位同学聊了以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一样的混乱,经过讨论之后,我们互相学习彼此的整理方式,将所有的信息和任务都做了梳理,一目了然让人豁然开朗。跟同学们一起面对这些困难就不觉得那么紧张,也会更有干劲。
跟入学前就认识的可爱的小伙伴们一起参加入学party
时间过得飞快,开学典礼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第一学期已经结束。中欧MBA的一学期相比大学的一学期其实很短,但短短的两个月每天都过得十分充实。第一学期的课程包括几大核心课,从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到微观经济学。没有商科基础的我,对于所有的课程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刚开学的时候也花了一段时间重新适应校园生活。多年未拾起课本读书的我,很多时候都是靠着同学们的互帮互助才平安度过第一学期。
跟可爱的组员们完成全班最高且最稳的意大利面塔
中欧MBA的课业形式大都是以小组进行的,每个学期会被分配到不同的组员,有机会跟更多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交流学习。第一学期的我十分幸运地跟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们分到一组。在小组作业最繁重的时候,大家相互帮忙,分工合作以最高的效率完成作业。在各自意见相左的时候也都愿意保持开放的心态,听到背后有建设性的建议。被课业压的喘不过气的我,好几次都是在组员们的帮助下才挺过来。记得有一次我负责小组作业最终报告的撰写,在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整理报告却发现其中一部分资料跟准备的内容核对不上,陷入困境的我只好向组员求救,最终我的组员看破了一个盲点,为我提供了另一个思路。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学校根据不同背景将学生进行分组的意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彼此间能学习到很多。
满心期待地迎来了第一学期之后的寒假,但相约的出游计划却因放开后新冠病毒的席卷而搁置。虽然大家都在家养病无法碰面,但是依然在微信保持联系,时刻关心着彼此的状况。早发病早恢复的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碰到任何困难,只要在群里面说一声都会有同学竭尽所能相互帮忙。在我发高烧身体最不舒服的时候,微信群里来自大家的鼓励,大家共同计划康复后的旅游计划,探讨新学期的新期盼,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安慰。
在进入中欧之前我一直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需要时间的淬炼才能变得可靠,也认为完全陌生的人要能够将心比心地相处至少需要一年以上的交往。然而跟同学们仅仅相处了短短两个月就让我觉得十分安心,我感觉总能从跟他们的合作学到很多。初次见面,大家都是以同学的身份认识彼此,一起学习,一起做作业。我们来自不同背景,拥有不同经历,但都有着类似的困惑所以都在这个时候选择就读MBA。共同的话题有很多,值得向彼此学习的也有很多。重新回到校园,中欧提供给我们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少了职场上需要时刻注意的细节,多了让彼此真心交流的机会。学校也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同学们之间要多多交流,小组作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40人的小班授课加上教授要求同学们在课间积极讨论的教学方式,都是促进同学间互动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课间讨论还不够,下课后同学们都还会继续交流。另外,学校的许多课外活动,例如社团活动或历年大型活动,都让同学们自行组队并以团队的形式竞选或竞标。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习惯社交的我也结识了非常多的宝藏同学。
万圣节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