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ck Sha

 

MBA申请:“软着陆” ?

  对于一个在美本求学过4年的MBA申请人而言,常常被同学询问的一点是,“你本科已经在国外读过了, 选择来中欧就读MBA,算是‘软着陆’嘛?”
  早在申请中欧MBA的时候,我就有思考过这个问题。MBA对于我,一个在海外以工商管理为本科专业的申请人而言,对比传统意义上的北美M7学校,其额外的附加价值到底有多大?
  几番权衡之下,最终我决定只申请中欧一所MBA院校,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地理位置和人脉资源。地理位置方面,成长于上海,未来也将立足于上海,放眼中国MBA各大院校,中欧MBA是最为合适的。人脉方面,我的最近一份工作聚焦在医疗健康行业,早在申请之前就听闻中欧MBA在医疗健康领域拥有广泛的校友网络,对于未来想要继续在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深耕的我而言,校友网络将作为一个提升职业发展机遇的重要媒介。

  如今我已在中欧完成了2个学期的学习,当每日沉浸在硬核的课程节奏和丰富的活动之中,我时常觉得自己并不在“软着陆”,而在“硬着陆”。

 

中欧MBA:对比海外留学的两大不同

  在体验了6个多月的中欧MBA学习生活之后,我切实感受到了其与海外本科留学在两方面的不同之处。
  第一是课程节奏。本科时的商科教育循序渐进,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将基础知识逐一消化,而MBA的商科教育“风驰电掣”,追求以最高的效率将最多元化的基础商业知识和理论传授给学生。在开学伊始的orientation环节,课程主任Shameen教授就和MBA同学们反复强调,MBA紧凑的学习节奏皆在让大家在学习商业理论的同时,也锻炼自身在一定的压力和强度之下针对多任务处理优先级的评估能力。
  第二是社交维度。本科时的商学院社交主要聚焦在公司宣讲和同届学生的交流活动,而中欧MBA的社交覆盖面极其广泛——从每学期开始前固定分配学习小组(确保每一学期都和不同背景的同学们组成学习搭子),到举办众多学长学姐的行业分享,再到衔接中欧MBA、FMBA、EMBA等行业前辈的“良师益友”项目,以行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等等,蛛网型的社交网络最大化为MBA学生提供跨领域和跨层次的交流机会。入学仅四月有余,我已从中欧搭建的社交网络中获益良多。在“良师益友”项目第一次线下见面会的活动上,我认识了现在的导师。即便作为公司总监,导师显得非常亲和,和她的聊天从一开始就极其愉快,甚至于在当天的活动空隙我们还一同在校园中漫步闲谈,前去“探索”了刻有她捐赠人名字的座椅。在后续一次次的交流中,我的导师持续耐心地为我就未来的医疗健康行业职业规划答疑解惑,使我不断坚定了要继续从事该行业的信心,并保持开放、积极探索的心态。

  与行业中的前辈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寻找实习和全职工作上思路的指引,更重要的也在于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接触实操层面的商业实践创造了机会。受益于同batch的一位小伙伴的导师牵线,我组织了中欧MBA医疗卫生俱乐部的成员们一同前往无锡参观GE医疗的超级工厂。不同于寻常参访公司的重点聚焦在办公室,GE医疗的超声总监带领我们一同从展厅开始,讲解了无锡工厂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产品里程碑,并进一步带我们深入自动化车间学习精益生产在超声探头和影像主机生产组装方面的实践。从参访活动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智慧生产、智能配置和5S供应链管理等理念在一家全球化医疗影像企业中的生动呈现。与实际接轨,从实操层面加深理解,从而逐步拓展自身对商业社会运行规律的独立思考和洞察,这些构成了中欧MBA学习和社交活动所赋予的深层次价值。

 

MBA医疗卫生俱乐部参访GE医疗无锡超级工厂

 

MBA就读生活:“迷你” 公司经营

  本科时就耳濡目染的“不可能三角”再一次在MBA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印证和增强。课程绩点、社交和睡眠,要想完美地权衡好这三者,对于MBA同学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历过凌晨三点打磨完assignment,24小时之内与小组成员参与咨询案例竞赛,共同出具一个初步的减碳方案等等时刻,我愈发觉得,就读中欧MBA的体验就像是在模拟经营一个“迷你”公司。作为你自己这家公司的CEO,你需要平衡好各利益相关方,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条件下有的放矢,同时高效地保障个人在知识、技能、人脉等核心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挑战不断成长与精进。这些经历也为未来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中高层管理者打下了基础。

 

我和Term 1学习小组小伙伴们

给Term 2学习小组小伙伴过生日

 

MBA就读感悟:“内卷” 之于MBA的意义

  中欧MBA课程中最有意思的部分很多时候在于教授的个人观点对于学生的启迪。

  Term 2a上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一共分为2个教授主讲。仍记得在最后一节课程开始的时候,许斌教授在黑板上抬手写了一个公式,概括了他对于个人职业和技能发展的观点:积卷成就人生– 不断 “内卷” ,追求卓越,成就一番事业。

宏观经济学许斌教授最后一节课

  有意思的是,前半段课程最后,巫教授在她的节课感言中提到:Don’t overheat (不要过度 “内卷”) ——该短语衍生自宏观经济的GDP增长率- 实际经济增长过热时,超过了潜在GDP增长,不见得是良性的经济发展。

  许教授与巫教授的内容在字面上看似冲突,实际上却充满了现实意义。近年来,“内卷”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源存在一定限制,大家普遍都对未来抱有谨慎的态度。放下手中的工作,通过就读MBA来花时间沉淀,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为了更好的抓住未来的机遇,就读MBA期间也需“内卷”,突破、超越自己的舒适圈,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一味盲目地“卷”有时也并不能带来期望的成效。长期而言,通过不断探索、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卷”路线、频率和心态,也许才是最优解。

  不管是“软着陆”或是“硬着陆”,在当今时代,积极拥抱不确定性,敢思考、敢实干、敢试错,这些态度将会不断伴随着我,过好当下,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