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不确定性,着眼未来

MBA申请:“软着陆” ?
如今我已在中欧完成了2个学期的学习,当每日沉浸在硬核的课程节奏和丰富的活动之中,我时常觉得自己并不在“软着陆”,而在“硬着陆”。
中欧MBA:对比海外留学的两大不同
与行业中的前辈们建立良好的沟通,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寻找实习和全职工作上思路的指引,更重要的也在于为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接触实操层面的商业实践创造了机会。受益于同batch的一位小伙伴的导师牵线,我组织了中欧MBA医疗卫生俱乐部的成员们一同前往无锡参观GE医疗的超级工厂。不同于寻常参访公司的重点聚焦在办公室,GE医疗的超声总监带领我们一同从展厅开始,讲解了无锡工厂的历史沿革和重要产品里程碑,并进一步带我们深入自动化车间学习精益生产在超声探头和影像主机生产组装方面的实践。从参访活动中,我们切实感受到了智慧生产、智能配置和5S供应链管理等理念在一家全球化医疗影像企业中的生动呈现。与实际接轨,从实操层面加深理解,从而逐步拓展自身对商业社会运行规律的独立思考和洞察,这些构成了中欧MBA学习和社交活动所赋予的深层次价值。

MBA就读生活:“迷你” 公司经营
本科时就耳濡目染的“不可能三角”再一次在MBA的学习生活中得到了印证和增强。课程绩点、社交和睡眠,要想完美地权衡好这三者,对于MBA同学们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经历过凌晨三点打磨完assignment,24小时之内与小组成员参与咨询案例竞赛,共同出具一个初步的减碳方案等等时刻,我愈发觉得,就读中欧MBA的体验就像是在模拟经营一个“迷你”公司。作为你自己这家公司的CEO,你需要平衡好各利益相关方,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条件下有的放矢,同时高效地保障个人在知识、技能、人脉等核心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挑战不断成长与精进。这些经历也为未来成为某一细分领域的中高层管理者打下了基础。


MBA就读感悟:“内卷” 之于MBA的意义
Term 2a上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课程是宏观经济学,一共分为2个教授主讲。仍记得在最后一节课程开始的时候,许斌教授在黑板上抬手写了一个公式,概括了他对于个人职业和技能发展的观点:积卷成就人生– 不断 “内卷” ,追求卓越,成就一番事业。

有意思的是,前半段课程最后,巫教授在她的节课感言中提到:Don’t overheat (不要过度 “内卷”) ——该短语衍生自宏观经济的GDP增长率- 实际经济增长过热时,超过了潜在GDP增长,不见得是良性的经济发展。
许教授与巫教授的内容在字面上看似冲突,实际上却充满了现实意义。近年来,“内卷”已经遍布各行各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资源存在一定限制,大家普遍都对未来抱有谨慎的态度。放下手中的工作,通过就读MBA来花时间沉淀,重新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成为许多人的选择。然而为了更好的抓住未来的机遇,就读MBA期间也需“内卷”,突破、超越自己的舒适圈,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一味盲目地“卷”有时也并不能带来期望的成效。长期而言,通过不断探索、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卷”路线、频率和心态,也许才是最优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