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跃:人工智能转型不会发生在实验室,而在企业实践中
近日,在以“AI新纪元:数智聚合,产业向上”为主题的2025第十届中欧思创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中欧亿纬锂能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席教授、中欧AI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方跃以“AI进行时:跨越从试点到商业回报的鸿沟”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转型不会发生在实验室,而是在企业的实践中。
在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浪潮中,全球经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其中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学习与决策能力,正加速我国智能化社会的构建进程。AI的颠覆性力量将催生万亿级新兴赛道,企业正通过战略性整合,寻求第二增长曲线。
方跃认为,当前AI发展正面临关键转折点:尽管技术飞速发展、算力投入巨大,但AI应用仍多停留在工具层面,企业尚未实现规模化商业价值。他特别强调,生成式AI系统普遍存在“缺乏反馈、难以迭代”的根本缺陷,导致无法持续创造业务价值。
他首次提出“超级智体”(Super Intelligent Syntegron)概念,“超级智体”三体模型由“人、技术、组织”三体融合构成,而非单一技术模型,该模型包含三个要点:第一,机器智人化,强调企业需将AI作为“数字员工”培养,重视价值观植入、安全规范与责任界定;第二,人人智体化,强调人类应聚焦机器难以替代的创造力、直觉与道德判断,保持“认知主导权”;第三,组织共智化,强调企业需重构管理模式,推动CHO、CTO等角色融合,甚至设立首席AI官(CAIO),管理“人类+数字员工”混合团队。
方跃认为人工智能转型将在企业的实践中,并将企业推进AI转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AI-Ready:夯实数据基础、流程标准化与文化准备;第二,All in AI:规模化落地,聚焦价值创造场景;第三,超级智体:实现人机深度融合与自主进化。他强调,企业应避免重复数字化转型中的错误,需将AI嵌入日常运营,而非仅作为实验室项目。
最后,方跃指出中国制造业拥有“技能密度”“工艺知识”等独特优势,科技和产业的界限正在慢慢消融,AI有望加速知识沉淀与生态协同,未来竞争的关键在于能否构建“信任驱动、数据精准、快速迭代”的创新生态系统。
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以“智能落地的次第与挑战:一个系统工程的观点”为题发表演讲,他从工程师视角指出当前AI领域存在“认知陷阱”——技术被过度神化和拟人化,真实落地需回归系统思维与人文本质。他强调,AI的核心挑战并非技术本身,而是人类能否构建与之匹配的“新质生产关系”。
韦青认为,未来的前沿组织和超级个体应该具备五个维度(系统思维、审辩思维、贝叶斯思维、逆向思维、成长思维)、两个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个根本(以人为本),并将文化、人才、流程、数据、智能比喻为企业落地AI的“五个馒头”,强调智能需通过数据训练和流程再造实现,而非简单部署。他特别警示,企业若仅追求“摘果子”而非“耕地”,将难以培养真正适应AI时代的人才和文化。
针对人机关系,韦青呼吁开发“为人的AI”而非“像人的AI”,避免人类被技术异化。他还提出“21世纪新扫盲运动”,主张人类应保持认知主导权,在技术洪流中,呼吁通过提升系统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认知能力,重塑人机协作中人类的主导地位,避免成为“被算法支配的乘数”。
在当天欢迎致辞时,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汪泓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2024年,全球“AI+制造业”市场价值约为42亿美元,预计从2025年至2034年以31.2%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她表示,在这场浪潮中,苏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创新求变的魄力拥抱未来,成为了历史底蕴与未来科技深入交融的创新高地,全力打造全球“智造之城”。
来源 | 中新网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