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敏:从市场扩张到能力重构:中企出海步入“系统性重构”|聚焦进博
在全球产业格局加速重塑的当下,中国企业“出海”正从单一的市场扩张迈向系统性的能力重构。
2025进博会上海会议活动——中欧出海专场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教务长(案例中心)、会计学教授、朱晓明会计学教席教授陈世敏发表“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的系统性重构”主旨演讲。
会议期间,陈世敏就中企出海系统性重构、升级路径及策略等问题与《国际金融报》记者做了观点分享。
企业全球化行为重心变化
从适应规则到共创规则,从单一出口到跨市场协同,从进入市场到构建长期能力体系,企业的全球化行为正在经历深层次转变。
陈世敏表示,“系统性重构”这个说法,是在观察大量出海企业实践案例后,对当前阶段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变化做出的一个结构性描述。它并不是一个理论命题,而是一种实际趋势:企业的全球化行动正在超越传统的市场扩展,呈现出认知方式、运营逻辑与战略路径三方面的整体演进。
从认知角度看,一些企业已经不仅仅是适应既有规则,而是在参与全球规则的共创;操作层面,以往许多企业的国际化更多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机会判断,而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建立跨市场的协同机制,比如属地合规、风险共管、组织体系的匹配能力等;在战略层面,不少企业的目标也从“进入市场”转向“构建长期能力体系”,比如品牌、制度适配、全球人才等。这类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实践中逐渐积累形成。
“我们提出‘系统性重构’,更希望强调的是,企业全球化行为的重心在发生变化,过去以进入市场为主,如今则越来越关注与不同市场体系之间的‘结构适配’和‘能力构建’。这并非个别企业的特例,而是一种实践趋势的整体反映。”陈世敏称。
“出海”内容升级
相较于几年前出海浪潮初起,中国企业“出海”的内容正从单纯的产品与服务输出,向产能、标准和文化等更高层次的价值链环节升级。
陈世敏称,从实际调研来看,确实有越来越多企业的全球化行动不再局限于产品销售或服务输出,而是开始向更深层次的能力层面延伸,比如技术、标准、组织体系,甚至文化的表达。这背后并不只是单一的外部推动,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所面临的一种“结构性转变压力”。
多重力量共同推动了中国企业由“走出去”向“立得稳、走得远”的深层演进。
陈世敏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升级的驱动力。
第一是合作结构的变化。在许多新兴市场,仅靠产品进入已不能构成稳定合作关系,企业需要更多以合资、共建、产业协同的方式介入。这迫使企业将能力“带出去”,而不是“运进去”。
第二是制度门槛的提升。无论是医药审批、能源规范、环保责任,国际市场对合规和标准的要求正在系统化,这反过来推动企业不得不在技术标准、流程规则上建立表达和对接能力。
第三是战略意图的调整。越来越多企业把全球化看作是企业自身能力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一项机会性拓展。
复杂性持续上升
陈世敏还观察到,新兴市场企业——尤其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挑战,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而且复杂性在持续上升。
“如果说全球化曾经是一项关于‘规模、效率与速度’的竞赛,那么在今天,它更像是一项‘制度与能力的长期较量’。”陈世敏表示,“从‘进入市场’到‘建设长期能力’,从‘管理成本’到‘管理复杂体系’,这是我们观察到的新兴市场企业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挑战转变。”
他认为,过去5—10年,企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资源配置能力、融资渠道、基础合规等“入场门槛”问题,这一阶段企业的任务更偏向“怎么进去、站得住”。
而现在,挑战更多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差异带来的深度适配问题。特别是在企业不只是出口产品,而是要在当地注册、经营、雇人、合规、并承担社会责任时,原有的组织模式、治理机制往往无法直接复制。这对企业的“跨国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跨周期战略的可持续性。在地缘政治、贸易规则、能源政策等频繁波动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有能力处理长期不确定性。这不仅是战术层面的灵活,更是战略层面的韧性。
不确定性中构建稳定能力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正在从“能不能走出去”,转向“能不能站得住、走得远”。出海的核心,其实是企业如何在全球不确定性中构建稳定关系的能力。
在陈世敏对一批企业的调研中,有四项能力反复被提及:决策的敏感度和节奏感、属地化整合能力、风险结构的感知能力,以及长期主义的投入能力。
陈世敏还提及,无论是制度成熟度、合规体系还是技术标准的完备性,发达市场与新兴市场确实呈现出不同的要求。不过除了宏观层面的划分,企业在制定出海策略时,更关键的往往是识别具体市场背后的结构性差异——比如监管逻辑是政策导向还是市场导向,合作机制是开放型还是准封闭型,市场主体是本地为主还是跨国为主等等。
比如在欧美市场,企业往往需要强化长期能力建设,关注合规链条、标准接口与品牌信任;而在部分新兴市场,合作结构的复杂性、属地执行的弹性,以及与政策节奏的协调能力可能更为关键。
陈世敏认为,这不是“升级”还是“不升级”的问题,而是能否构建一套具有组合能力的全球化策略体系:根据不同市场的结构特征,形成适度差异化的进入逻辑和能力配置方式。企业真正的挑战,是要在一套统一战略目标下,实现多路径、多模式的有效协同。
对于未来 3—5 年,陈世敏认为,有三个更可能明确成型的方向。
第一是属地嵌入式的平台运营模式。一些企业在海外不再只是销售产品或工程交付,而是通过本地合资、平台化运营、再投资等方式,构建起“企业+市场+制度”的联动体系。这种模式已在新能源、工程、医疗健康等领域开始出现。
第二是从链条参与向生态构建升级。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组织上下游资源,在海外形成产业闭环或价值网络,不再只是“出一段链”,而是通过产业园区、数字平台、融资通道等手段主导系统搭建。这对中资企业来说是模式上的一次跃升。
第三是数字服务型出海的结构深化。不仅是跨境电商或平台输出,更包括数据服务、数字支付、供应链管理等环节中积累的运营能力向海外迁移和本地再生,可能会孕育出新型的服务—治理融合体。
来源 | 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