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俊:企业走出去将经历从海外生产到海外研发
“上世纪90年代欧美、日本到中国投资的企业,开始是生产布局,到21世纪初纷纷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因为他们看准了以后就会加大投入。类似的,中国企业出海,也会按经济规律的布局,大致经历几个阶段:产品代工、产品出口、海外销售,现在多数企业已经进入海外生产布局、海外研发布局的阶段。”
4月13日,由中欧供应链创新研究院主办,以“数字化供应链创新及全球化布局”为主题的中欧供应链创新论坛大湾区峰会在穗召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院长、管理学教授李铭俊作“对全球化与产供链的新思考”主题分享。
李铭俊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分工和垂直整合的历史进程,全球经济体系相互融通这一趋势不会改变,大家互通有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入越来越紧密。企业家要做的是全球市场、全球工厂的布局。
然而,受各种因素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出现了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特别是一些非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因素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全球产供链的动荡。
基于此,李铭俊分享了三点思考。首先,李铭俊指出,中国企业“出海潮”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主动选择。他列举了几个数据:从国家总体发展看,一个国家对外投资规模与该国的整体经济规模(GDP)有密切相关;从外贸依存度看,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一路攀升,在2006年达到最高峰,此后逐渐回落,这段依赖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为后续中企出海奠定了重要的能力基础;在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方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是广度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2001年“入世”后对外投资迅速提高,超过引进外资规模,在2016年达到最高。
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出海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走出去是从以出口为主转变为扩大产品和生产能力;第二阶段走出去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企业通过跨国并购提升企业本土做强的能力;第三阶段是2016年到现在,中国企业更多地是通过绿地投资进行全球范围的产业布局。
“为什么企业全球化、参与全球的供应链竞争符合世界发展的经济规律?因为出口多、投资多以后,我们的市场份额扩大,在资源配置获取、技术进步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对企业都有帮助。”李铭俊说。
他指出,尽管有一些国际企业调整了在中国的业务,但应当看到还有更多外商企业进来。根据经济学梯度理论,产供链是不断调整的,随着技术的进步、产业能力的增强,企业在产供链上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其次,李铭俊认为,当前正处于新一轮全球化布局的关键窗口期。“现在全球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和迭代加快,继而推动产业发展、商业模式创新,这个窗口期很关键。”李铭俊说,也要看到很多区域的经贸协议相互间有交叉,比如RCEP和CPTPP的成员国有重合,成员、区域协议互相之间不是排他的,只是在区域内可能融合得更紧密一点,这可能会为企业思考产供链的布局以及重点市场提供新的机遇。
李铭俊也观察到,跨国企业正加快调整布局,比如最近欧美多家企业高层来中国,宣布要在中国加大投入,进一步推动研发布局。
最后,李铭俊认为,中国企业要看到机遇,也要看清挑战。机遇方面,中国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几乎所有的制造业门类,而且制造能力特别强,成本有很大优势,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很快,“可能国外有些企业还在讨论项目要不要上马时,有的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干了”。
挑战方面,投资目的地、标的国的法规对中国企业在当地进一步发展有很大影响,中国企业要密切关注、深入了解。
李铭俊还注意到,许多中国企业当前对产业链供应链垂直整合,对市场反应非常快,但一些出海走得比较快的中国企业需要思考如何进行全球布局。另外从生产布局到研发布局也是企业即将面临的挑战,如何与当地企业合作、如何培养和储备全球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如何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都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李铭俊建议,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动抱团出海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但也要思考如何拓展当地合作伙伴。
最后,他总结道,企业全球化是“一把手工程”,需要以长期主义坚持,不断提高把握机遇、面对挑战的能力。
南方+记者 郜小平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