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俊:“一带一路”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思 北京报道 “中国的企业全球化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机遇期,同时又处在一个具有很大挑战的时期。” 近期,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特设课程的开学典礼上,中欧院长李铭俊教授说道。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下简称“中欧”)于1994年由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共同筹办,国内目前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商学院。2013年,中欧成立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心专注于全球化研究。
“一带一路”下的新机遇
随着国家的发展,近年来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每年都有大幅增长。 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地,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年中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取得的大成果有79项,一般成果有270多项,李铭俊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给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正经历着跨越式的发展,但由于企业在境外投资方面缺乏经验,在过去付了不少的“学费”。作为前外交官、现任的商学院院长,李铭俊表示,全球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包括美国、欧盟等对境外投资可能出台的新规定,对我们走出去企业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做投资需要长期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行动,中欧启动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课程,旨在帮助企业在面临如此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抓住机遇,并避免付出不必要的学费。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数据,2006年至2016年间,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连续十年大幅增长。中欧商学院金融学教授王丛在课程中说道,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701.1亿美金。然而,今年1-7月份,中国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大概是57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出现了下降趋势。但这是结构上的调整,其中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直接投资所占份额在大幅的提升。
据王丛介绍,2017年上半年对外直接投资下降的一个原因,是由于监管层出台了新的指导意见和方向,限制房地产、酒店和影视等领域的对外投资。此外,很多企业在完成海外收购后,想要打包回到A股上市,但是在审批过程中受阻。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重大案件的额审批过程做了修订,开始限制所谓跟风式和忽悠式的并购。过去,一家制造业企业可以到海外收购一支足球俱乐部,然而,在新的监管环境下,这类重大的资产重组并购已经不可能完成。
据王丛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过去很多中国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犯了许多错误,交了许多学费。监管层意识到在过去几年海外投资爆发式的增长中,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因此从宏观层面做出了一些限制。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势头在跟风式、忽悠式并购退潮之后必将理性回归。
海外投资的三条主线
王丛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犯错而付出不必要的学费,应当遵从三条主线:首先,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要清晰,也就是在确定投资国家和标的类型时,要对地缘政治、外交关系、宏观经济及文化差异有充分的了解。比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战略投资,中国与这些沿线国家的贸易数据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了双位数,甚至30%以上的增长,这就有很多对外投、并购的机会,或者绿地投资的机会。
在确定了目标国家和标的后,便要从微观上注重战术上的灵活。包括交易结构的设计、战术上的设计、财务尽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估值上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海外并购当中整个治理结构的设计。
最终,在完成收购后,要进行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足够专业,这涉及到整合过程跨文化组织团队的建设以及跨文化组织架构的设计。据王丛介绍,全球化中国企业核心人才特设课程便是依据以上三条主线,结合实际案例设计而成。
在李铭俊看来,中欧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培养商界领袖。而真正的商界领袖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全球化的经营能力。我们的企业,无论从事哪个行业,无论是已经走出去了或者是计划走出去的,国际化、全球化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今后的长远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