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践:动态分布的领导力,动态变化的团队学习
作者:韩践、潘妍
随着外界环境中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需要敏捷决策、更有效率地配置资源、同时不断提升组织学习与创新能力。相应地,从组织设计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思考如何授权,让相对独立的团队执行战略目标。从员工角度看,团队中的拥有一技之长的知识员工增多,而且这些人才也越来越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传统工作团队中以一人为中心,垂直领导的模式在发生变化,团队成员相互影响,轮流发挥特长的“分布式领导”与日俱增。
分布式领导(也叫“集体领导”或“分享式领导”)的方式在管理上并不是新生事物,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混合均衡政体”,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分布式领导”的思想。工业化早期的美国管理学者芙丽特(Mary Parker Follet)也认为,团队工作的逻辑在于遇事不能只听从那个被指定的领导者,而是要寻找和听从最善于处理此事的人。但是,19世纪工业化兴起之后,大多数企业不断强调效率和规模化,科层式的组织和与之相对应的集权式领导方式成为组织管理的主流。
两大因素促进当前组织从集权式领导向分布式领导的转变:
一是客户需求的变化使得团队必须具备面对大量信息迅速决策的能力。分布式领导的结构有利于加速团队内部信息的流动和信息的对称性,使得团队决策更加敏捷。
二是由于团队决策的复杂度和风险增加,分布式领导的结构有利于团队成员从更多元的专业角度权衡利弊,分析不同的成败假设。
在具有分布式领导特征的团队中,“领导”的概念不再是某一个人,而是由不同的团队成员在不同任务场景下,依据各人承担领导角色的多寡而动态呈现的网络。比如在项目的初级阶段,需要更多营销方面的经验和能力,具有营销专长的组员B会位于网络中心,根据需要承担更多引领和协调工作,与其他组员紧密互动;而在这个阶段中承担较少领导角色的成员A、C、和D则位于网络边缘,支撑与配合B的行动,A\C \D之间彼此之间互动较弱。假设在项目的深入阶段,需要更多财务和融资知识,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成员C则需要承担更多领导责任,因此团队内部网络的形态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实践中,一个项目或任务决策的复杂程度越高,需要的专业知识类型越多,每个成员平均承担的领导责任就越多,而这个团队中领导力的分布程度也会越高。
图1 分布式领导网络变化图例
具有分布式领导网络的团队有两个特征:
其一,能够根据业务需要,动态地利用不同成员的专长,使得不同成员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任务场景轮流承担领导责任。
其二,团队内部分布式网络可以承载更多横向的沟通与协作,使得团队内部信息更加对称,形成快速学习和敏捷决策的网络。从组织结构的角度看,多个这样的分布式领导的团队,就是多个分布式领导的子网络,不同功能的子网络叠加、互动,就形成更加敏捷的组织。
分布式领导的网络与团队持续学习
企业管理者们对于团队的管理模式与方法有诸多需求,但相应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韩践博士及其研究合作团队成员王岚、潘妍、祝金龙等在近年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分布式领导的基础研究项目,包括哪些因素导致了分布式领导的产生,以及分布式领导与团队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者们认为分布式领导的一个主要优势是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学习。当团队成员之间垂直的领导关系被弱化,团队内部横向的沟通和交流会增加,来自不同视角的知识与信息分享也随之更加频繁,因此团队内部分布式的领导架构会直接激发组员学习。更重要地是,当成员共同承担领导责任和团队风险时,团队内部凝聚力上升,成员间的信任和心理安全感增强,彼此之间对于任务的反思与批判性讨论也会相应增多,为团队持续学习和创新间接创造了良好的土壤。
项目组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分布式领导对于团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不同阶段是动态变化的 (图2):
当团队刚刚成立或接手一个新任务时,分布式领导结构可以促进信息频繁流动,明确目标,互通有无。因此,在任务早期,分布式领导结构可以显著地促进团队学习。
在团队发展中期,团队成员对任务逐渐熟悉,分工明确,管理趋于平稳,在这个阶段,分布式领导模式对团队学习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到了任务即将结束之际,随着任务完成的期限临近,分布式领导模式能够刺激团队内学习交流以有效地冲刺。同时,迫于时间和进程压力,团队又需要控制沟通的节奏和效率,以尽快统一思路,完成任务。 在任务最后阶段,分布式领导程度与团队学习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团队分布式领导程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削弱团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一个优化的区间内,分布式领导方能促进提升团队绩效。
图2 分布式领导与团队持续学习:不同阶段的变化
分布式领导的网络波动与团队学习
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与传统的垂直领导的团队不同, 分布式领导团队是一个动态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团队成员们在内部社交网络中的位置和相互关系会因任务阶段和核心任务内容的变化而改变,研究者们将这种团队领导网络的变化称之为“网络波动(Network Churn)”。那么,在具有分布式领导的团队中,到底是更加稳定、网络波动小的结构好呢?还是更加灵活,网络波动大的团队好呢?
项目组的实证研究发现,在分布式领导的网络型团队中,过于频繁地调整角色,反而会削弱团队学习能力。相对稳定的团队结构有助于团队成员更加清晰地定位各自的角色,降低团队决策过程中的压力,提升团队整体的效率。在分布式团队中,如果团队领导者的角色变化过于频繁,容易在任务划分和职责分配上产生分歧,打乱内部沟通的节奏和规范,反而不利于信息分享,进而影响团队整体学习能力。项目组还发现,在临近任务完成阶段,团队领导结构的变化会对团队学习产生十分负面的影响 。
研究表明,在一些团队内部,分布式领导的网络结构会逐渐磨合到最佳状态,此时团队成员对于任务和队友的了解更深入深,形成信任与默契,每个成员工作的效率提升,信息交换的密集度也随之增加。 相对于其竞争对手,这样的团队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增强和稳固了团队内部的分布式领导结构。而在有些团队中,如果每个人承担的领导责任少,或者团队成员之间的责任与分工差异非常大,会导致一些组员对于任务理解肤浅,且因信息传递不顺畅,降低团队学习能力。 这样的团队在面对压力时,团队内部的结构反而更加不稳定。因此,分布式领导网络与团队学习之间存还在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图3)。
图3分布式领导与团队学习的互惠关系
综上所述,研究团队发现分布式领导对团队学习能力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关系。这个关系在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同时,在分布式领导的团队中, 相对稳定的网络结构有利于团队学习,特别是在任务完成阶段。共享式领导与团队学习之间存在互惠关系, 两者彼此促进,因此分布式领导做得好的团队,学习能力提升快,继而进一步促进分布式领导的密集度和稳定性,使强者愈强。
本文改编自韩践博士研究团队最近发表的研究论文:《Learning to Share: Exploring temporality in shared leadership and team learning》,原文于2017年11月发表在《Small Group Research》杂志上。该研究作者包括:王岚,韩践,Collin M. Fisher 和潘妍。
主要参考文献
Argote, L., Gruenfeld, D., & Naquin, C. (2001). Group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In M. E. Turner (Ed.), Groups at work: Theory and research (pp. 369-411). New York, NY: Routledge.
Carson, J. B., Tesluk, P. E., & Marrone, J. A. (2007). Shared leadership in teams: An investigation of antecedent conditions and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 1217-1234.
Crainer, S. (2000). The Management Century. New York: Jossey-Bass.
Crevani, L., Lindgren, M. & Packendorff, J. (2010). Leadership, not leaders: On the study of leadership as practices and interaction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6(1): 77–86.
Denis, J. L., Langley, A. & Sergi, V. (2012). Leadership in the plural.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6(1): 211–283.
Pearce, C. L., & Conger, J. A. (2003). Shared leadership: Reframing the hows and whys of leadership. Thousand Oaks, CA: SAGE.
Kozlowski, S. W. J., & Bell, B. S. (2008). Team learning,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 In V. I. Sessa & M. London (Eds.), Work group learning: Understanding, improving & assessing how groups learn in organizations (pp. 15-44), New 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Marks, M. A., Mathieu, J. E., & Zaccaro, S. J. (2001). A temporally based framework and taxonomy of team process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6, 35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