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成:数字货币只能由央行发行
6月2日,在由《银行家》杂志举办的“2018中国金融创新论坛”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盛松成教授表示,研究和发行数字货币需要深思熟虑,即使发行数字货币,也只能由央行来发行。数字货币究竟能不能成为人类货币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时间会证明一切。
数字货币是一个大家都在讨论、也充满好奇,认识又不很一致的话题。盛松成表示,货币的本质是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价值储藏的手段,几千年的人类货币发展史,实际上只有两个真正的里程碑,就是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第一个里程碑是实物货币。实物货币本身是一种商品,具有内在价值,并以自身价值来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价换的媒介。历史上很多商品都充当过货币,比如说贝壳、白银、黄金等等。
第二个里程碑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发展历史比较短,真正在全世界广泛流通的信用货币也就是一百年左右的时间。信用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它是由国家信用支撑和强制流通的货币,因此现代信用货币是与国家和社会经济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本位币由一个国家货币当局发行,具有法偿性和强制性,而它的背后是整个国家流通的商品和财富。同时,现代货币也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国家垄断货币的发行权。即使随着技术的进步,单一纸币发展成为电子货币等多种形式,它的背后仍然是国家信用的背书,这一点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盛松成指出,虚拟货币与电子货币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电子货币已经十分普遍,例如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由于在客户体验上,电子货币和数字货币很接近,很多人往往会认为电子货币就是数字货币。然而,电子货币本质上只是现有法定货币的信息化过程,只是信用货币新的实现形式,并不是一次革命性变革,它作为货币的本质是不变的。和纸币一样,电子货币也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流通手段,这和数字货币是完全不同的。
当人们提及数字货币时就自然联想到比特币,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因为比特币满足不了货币最基本的条件,比如说它的价值波动很大。2014年初,比特币正受到广泛议论和追捧,盛松成就在《中国金融》上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的题目是《虚拟货币本质上不是货币——以比特币为例》,还有一篇题目是《货币非国家化理念与比特币的乌托邦》。两篇文章从货币的本质属性出发,论述了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盛松成特别强调,货币政策是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主要经济政策之一。“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离得开货币政策的调节,而货币政策运用的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由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由此国家才能够调节利率、汇率、物价、就业、经济增长等。所以,在可预见的将来,国家都不会放弃货币政策这一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盛松成说道,“所以我的一个推论是,即使发行数字货币,也只能由央行来发行。”而央行研究数字货币,是被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逼出来的。“因为当时虚拟货币热火朝天,人家还用了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中央银行也不能落后啊,”盛教授表示,“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虚拟货币并不是真正的货币,更取代不了国家信用货币,主要国家也都已否定了虚拟货币的所谓货币性,我们就有必要重新考虑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必要性了。”
对于央行是否需要发行数字货币,盛松成认为,目前我们的支付系统已经很安全便捷,也可以支持比较大的交易量。有研究指出,区块链在交易上的效率反而不如我们目前的支付系统。虽然数字货币可以跟踪资金走向,协助反洗钱、反偷税漏税、反贪污腐败等,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电子货币已经完全能够实现这一点。
如果央行发行数字货币,对于它的发行和流通框架该如何确定?盛松成表示,迄今为止,还没有国家确定,数字货币应该如何发行、如何流通、如何调节经济。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盛松成指出,“现在研究数字货币和虚拟货币的人大部分都是技术出身,他们认为技术能够取代制度,技术能够取代货币,但我的观点是,技术能够推动和促进货币的发展,但是技术无法取代货币,也难以取代制度。比如,如何发行数字货币、币值如何确定?以数字货币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如何实施?利率、汇率又将如何决定?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物价、就业和经济增长等等?这些问题单单从技术层面是难以回答和解决的,还需要充分考虑货币政策调控、货币的供给和创造机制、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等一系列问题。”
在盛松成看来,如果要在全社会推广数字货币,首先要实现的是无现金社会,但无现金社会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鸿沟。要在真正意义上采用数字货币,所要求的制度变革可能十分巨大,所付出的经济和社会成本也可能极为昂贵,它会超出金融和经济的范围。
“总而言之,数字货币究竟是什么,发行货币的成本和后果是什么,我们需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数字货币能否成为货币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时间将会证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