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在兑现承诺,贸易开放促进全球共赢
中美即将在本周举行新一轮贸易磋商,此举能否进一步推动两国谈判取得进展,令人拭目以待。自去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一直备受关注,关于全球贸易开放是否陷入危机的话题更是热度不减。
此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WTO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在做客“智荟中欧·大师课堂”时指出,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一直在兑现当年所做出的承诺。他认为,虽然促进贸易开放的因素已经出现很多问题,但全球化不会就此结束,我们仍需多方面进行努力。
帕斯卡尔•拉米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特聘教授
WTO前总干事
Notre Europe智库名誉主席

贸易开放需五大因素同时发挥作用
几十年来,贸易开放都得益于五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那就是政策、行动、技术、金融和结果。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而这五大因素就是引擎的五个汽缸,它们需要同时发挥作用。
过去几十年中,大家都有广泛的共识,即开放的贸易可以减少贸易阻碍,促进经济发展,是一个共赢的政策。这一共识就是引擎的第一个汽缸。
制定政策之后,必须要有行动跟上,这是引擎的第二个汽缸。过去几十年中,我们确实采取了行动,市场被慢慢打开,并且在国际上建立起相应的规则,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国际贸易发展的公平。四五十年前,全球的平均关税大概是30%-50%,现在下降到了5%,贸易壁垒被大大降低。
技术的进步拉近了人们彼此之间的距离,因而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此同时,资本流动也实现了自由化。一些国家的金融系统放松了管制,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系统的发展,使得众多企业能够进入不同的国家开拓市场。金融行业也飞速实现了国际化。
最后一个汽缸,就是世界贸易及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多国家,经济的迅速增长为人民带来了福祉,从而缓解了贸易赢家和输家带来的问题。
这五大汽缸曾经在一起合作得非常好,那个时期我们可以称之为开心的全球化时代。大家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张而走到一起。虽然中间也出现过一些小的麻烦和插曲,比如多边投资协议的终止,西雅图会议没能够在1999年推出新一轮WTO的谈判,但这不代表总体的状态。

贸易开放的引擎出现重重问题
如今,这五大汽缸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引擎失去了很多动力。
在金融方面,美国2007年、2008年出现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蔓延的金融海啸,其后果严重且持久。一些国家出现了经济萧条;由于需要大量公共资源来重建金融系统,一些国家的公共支出变得紧缩。整个金融行业也遭到了重创,引发对金融行业进行重新管制的考虑,但是这种管制又造成金融行业重新集群的现象,而在上一个周期这种集群刚刚解除。此外,像中国等一些国家的经济结构也因此发生了变化,这都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后果。
行动这个汽缸也出现了问题。事实上,最近这段时间,无论在国际层面还是国内层面,我们的行动效率都降低了。
国际层面上,2008年底时,由于美国和印度意见不一,WTO的谈判没有达成。无论从世界经济的角度还是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WTO的规则都不符合现在的发展,它的效率不够高,也没能有效地开放贸易,需要我们来作出一些改变。
国内层面上,由于金融危机破坏了很多社会体系,使得开放贸易的输家变多,出现了政治紧张的局面,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民粹主义。
另一个出现问题的汽缸就是现在的结果。在过去五到十年的时间里,增长放缓,出现了更严重的不平等,甚至更强烈的民粹主义,导致出现保护主义的抬头。
第四个出现问题的汽缸就是共识。以往大家都认可贸易开放是正确的做法,但是现在很多人对以往的共识开始产生疑问。比如特朗普,他不认为贸易是双赢的,他认为这是一个零和游戏,我赢了你就会输,你赢了我就会输。这种观点与前面所说的世界贸易开放的理论是完全相违背的。特朗普认为美国的贸易赤字是由贸易本身造成的,但其实这是一个贸易的结构问题。美国消费者消费过多,就会造成外部赤字。
最后一个问题是技术。以往技术是一种解决方案,促进了贸易的扩大。但是今天,技术给我们带来解决方案的同时也带来了问题。当经济越来越数据化,就会面临数据的获取、管理、保护和本地化等各种问题。而各国在数据方面都有不同的系统和管理办法,如果要为世界贸易建立一个公平的环境,那么这对于大家来说都意味着不同的东西。
每一个汽缸的问题都不是新出现的,都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在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之前,这些问题就存在了,这也导致了中美之间的竞争。中国经济不断增长,成为一个世界大国,相对削弱了美国在国际上至高无上的地位。按照基辛格的说法,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这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权力分配将会改变,美国要用可管理、可控的方式来说服中国,使其承担起世界大国的责任。之前美国的各级政府都在这么做,直到特朗普当选,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几个月之前的演讲中指出中国成为威胁所在。如今美国的态度已经不是遏制中国,而是要压制中国。
过去三四十年,中国的表现非常出色,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际贸易。在加入WTO之后,中国也一直在兑现当年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很大部分的增长通过出口来实现,它聪明地利用了自己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尤其在刚刚加入WTO的那个阶段。我觉得未来十到二十年也是如此。虽然中国的发展也有国内消费推动的原因,但是从绝对值来看,中国的出口将会继续增长。由于中国的增长很大程度上由出口驱动,所以特朗普政府就选择对中国的贸易出口进行打击,我认为这很危险。

未来仍然要坚持贸易开放
过去五到十年,贸易开放既经历过坦途,也有过坎坷。未来,我的个人观点是,我们仍然要坚持进行贸易开放。因为这对于经济增长、提高福祉、降低贫困是非常有效的。
要坚持贸易开放,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加强多边贸易系统,但不仅仅限于多边贸易系统。多边贸易系统的改革可以认为就是WTO改革。WTO的规则几十年都没有变过,有很多地方都需要修改,尤其是补贴方面,也是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比较敏感的地方。
另外,在非关税措施方面,比如农药残留标准、猪肉进口规范,这些问题不是由WTO来决定的,然而又是非常大的问题,需要进行更高层次的标准化。
第二,解决WTO议程中的环境问题。理论上讲,它有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那就是提高碳排放的价格。但是这又是不可行的,现在的定价如何能在不破坏气候的情况下实现经济的发展,又是一个取舍问题。
第三,保障数据公平。如今,中国有8亿互联网用户,欧洲有5亿,美国有3亿,这三个不同的群体对于数据的处理制度有着不同的标准。未来,这将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开展,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金融行业稳定发展,才能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我们还需要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好允许美元在多长时间保持优势。还有税收问题,全球的公司往往根据不同国家的税收制度来缴税,它们也要实现自己税收的优化,这也是G20期间讨论的一个话题。
第五,加强国内的制度,解决好贸易开放中输家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培训、劳动力市场或养老金制度等方式,来帮助重建社会体系,帮助那些受到贸易开放冲击的人。
还有一些问题,跟贸易不是直接相关的,比如产能问题、竞争力问题、创新问题等。我们应该仔细权衡,确保不会出现历史上曾出现的武力冲突。
全球化阶段给世界上这么多人带来了好处,这个阶段是不是要结束了?我们需要做点什么事情呢?我的答案是,它不会结束,因为全球化的贸易和货物之间的相互依赖中有基础设施,还有国际体系间的一体化,这是有一定韧性的,它能够抵抗一定的冲击,保护全球化不受到破坏。
虽然全球化不会就此终止,但是可能会出现一些波动,比如目前欧洲出现的英国脱欧问题。明天的全球化和开放贸易会是怎样?我觉得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颜色,就像前面提到的三种不同的数据制度一样,也许未来的世界会有三种不同制度共存。
本文根据拉米教授在“智荟中欧·大师课堂”上的演讲同传速记整理而成,未经本人确认。
编辑 | 张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