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改变世界”——中欧为什么要设立“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
2020年11月9日是法国前总统戴高乐将军逝世50周年。作为法兰西民族英雄,直至50年后的今天,他的声望依然远超拿破仑、路易十四等法国最伟大的领导者。他同时也是20世纪与丘吉尔、罗斯福齐名的世纪伟人。他荡气回肠的一生,与整个法兰西民族在20世纪上中叶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其用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写就了一部浸淫于法兰西文化的戴高乐领导力学百科全书。
2018年1月10日,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之际,中欧与法国戴高乐基金会签署了设立“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备忘录,双方希望通过合作,为中国和亚洲的全球企业领袖培养提供戴高乐领导学的理念和案例支持,并在此基础上对中法两国博大精深的领导学进行比较研究,从而为全球化时代人类生活各领域的全球领导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同年6月13日,中欧副院长丁远教授与戴高乐基金会主席雅克·戈德弗兰在法国著名的荣军院签署协议,双方决定在中欧设立“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并任命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为教席教授。时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及戴高乐基金会和法国各界人士100多人出席仪式,时任法国总理爱德华·菲利普还在仪式后会见丁远副院长并合影留念。
两年来,该教席进展顺利,拉法兰教授的讲座深受中欧师生欢迎。他将戴高乐领导力学与企业商业生活相比较,深入浅出地结合案例故事介绍戴高乐领导力学,为中欧培养更多国际化商业领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020年10月30日,中欧与戴高乐基金会、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举办“戴高乐领导力”网络研讨会,缅怀戴高乐将军,学习其卓越领导力,以在新冠肺炎肆虐和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找到克服困难的定力。
中欧为什么要设立“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回顾戴高乐的丰功伟绩,答案不言而喻。
戴高乐从小立志报国并一生矢志以求。在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和1958年法国陷入阿尔及利亚危机之际,他两次凭借其伟人的远见、胆魄、激情和谋略,成功地拯救了法兰西,从而在世界领导力学浩瀚的思想中凸显了戴高乐领导力学的丰富内涵和强大生命力。
1932年,不惑之年的戴高乐少校发表了《剑峰》一书。在书中,他理论化地阐述了戴高乐领导力学的定义和思想内涵。他还将领导力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比作利剑上的锋刃,非常形象。
戴高乐认为,领导力学是由领导者的远见、责任、担当、使命、激情、魅力和领导人权威等一系列要素构成。他在书中将这种有远见有责任感的领导者称之为“有性格的人”。戴高乐认为性格给个人行动带来了强烈的活力要素,如同才华对艺术家的作用。领导力因而就是智慧、激情和权威的组合。
纵观戴高乐的一生,无论是其惊心动魄的戎马生涯,还是波澜壮阔的国内政治和国际外交斗争,其领导力关键词就是“远见改变世界”。而正是这种非凡的远见能力,给世人造成了一种戴高乐总是料事如神的先知之感,如当贝当政府1940年6月17日向德国无条件投降,法国全国上下哀鸿一片、悲观主义盛行时,他当日上午只身飞抵伦敦,并于次日在BBC发表了著名的“6月18日告法国人民书”。戴高乐告诫法国人民法国输掉的仅仅是一场战役而不是一场战争,法国只要重新建立一支现代化的装甲部队,就可以反败为胜。
在BBC讲话后的12天,他对来访的法国记者舒曼说法国赢定了。戴高乐认为,德国对欧洲大陆的占领和即将对英国的攻击,以及未来与苏联不可回避的军事冲突,将会使美国卷入这场欧战,从而使法德的军事冲突转变成德国法西斯为一方,世界民主和平力量为另一方的世界性军事冲突。面对如此世界大战,法国只要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就必将取得最终胜利。
当戴高乐向舒曼描述如此前景时,舒曼所能够想到的仅仅是明天的“自由法国”是否还能在伦敦存在?是否还有法国青年到伦敦投奔这个名不见经传,手头拮据,无一兵一卒,只能通过BBC广播抗战,同时又被法国政府以叛国罪宣判死刑的前国防部副国务秘书?
在舒曼的眼中,他所能看到的仅仅是斯大林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对欧战作壁上观,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则忙于连任竞选,其竞选的口号就是将竭尽全力防止美国被拖入残酷的欧洲战争。因此,不要说在美国,就是在欧洲也很少会有人能想象美国人民会派遣他们的儿女不远万里来欧洲与他们并肩作战!
然而,短短四年后,一切都按照戴高乐的预言发展,就如同一部电影,戴高乐重新回到了法国,重新回到其原来国防部的办公室。有意思的是,办公室里家具陈设一切如夕,只是物是人非,维希傀儡政府的部长们逃之夭夭,办公室又迎来了原来的主人。
与此同时,戴高乐作为民族救星声望如日中天,本可以安安稳稳当他的法国临时政府首脑,但他却执意要改革法国政治制度,以避免当年议会政党相互推诿掣肘而在纳粹德国入侵时溃败不堪的覆辙。戴高乐加强政府行政权力的努力触犯了法国传统政党的利益,后者联合起来予以反对,戴高乐毅然挂冠而去并远离巴黎,隐居长达12年之久,专心写作鸿篇巨制《战争回忆录》。
1958年,面临日益严重的阿尔及利亚危机,法国第四共和国政府束手无策,总统科蒂任命戴高乐担任政府总理以全权解决阿危机。据此,在命运和祖国的召唤下,戴高乐重新回到了权力的中心,并由此创建了由全民直选总统并赋予总统相当行政权力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戴高乐临危受命,在某种程度上肩负着那些在阿欧洲移民的重托,原因正是由于这些人的不懈努力,山穷水尽的总统科蒂才不得不启用“救世主”戴高乐。然而,为了更好地维护法兰西的利益,戴高乐最终超越各种政治考量选择通过全民公投让阿独立。
虽然公投使法国失去了阿这个前殖民地,但法国不仅赢得了和平,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更重要的是抛弃了由于阿战带来的沉重的国家财政包袱,从而使法国迅速实现国家重建和现代化,并以政治、经济和外交新实力,从50年代末起迅速成为国际政治中有别于美苏两霸的独立的一极。
如果不是戴高乐的远见,他极有可能会与所有西方民选政治领导人一样被民意裹挟,在为了“人民利益”的口号下将法国一步步拖入阿战,使阿危机成为战后法兰西民族复兴的一个“魔咒”,一个陷阱或一个绊脚石。
“远见改变世界”,这就是戴高乐领导力价值内涵所在。可以肯定,没有戴高乐的远见,就没有法国抵抗运动,法国就必然会在战后沦落为一个被美军解放后又被占领的二流国家,其情形与德国、意大利无异,更不要说进入安理会五常和成为在国际上呼风唤雨,敢于与美苏两超抗衡的世界大国,并在战后短短十多年里从一个在纳粹铁蹄之下人心涣散、政治瘫痪、经济崩溃的二流国家发展成一个工业体系完备、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的现代工业化国家。
尼克松总统曾说:“戴高乐是一个令人倾倒的人物,这不仅仅由于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还由于他在有关领袖人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技能方面向我们提供了非凡的见解。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把领袖人物所需具备的条件和技能分析得如此令人信服,或像他那样写得如此富有洞察力”。他还说,“很少有人(像戴高乐那样)把他们自己(领导力)的方法留在这样明晰的图纸上,然而,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依然笼罩着一层如此神秘的烟幕,这种烟幕是他精心制造的,老是环绕在他的周围,即使当他在说明自己为何这样做的时候。他是充满幻想的大师。而且,像一个老练的幻想家那样,他是表现自己品质的魔术师。表面上看来他在做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他却往往做到了”。
1969年,尼克松访法,戴高乐告诉他“我是为后天的报纸制定政策的”。尼克松闻之非常感慨,当全世界各国政治领袖们人人忙于应付当天的头条新闻和压力时,戴高乐却不为当下忙碌,而是运筹未来,从而使其能够从历史的长河中考察事物并总是领先于时代。
然而,无论是当年抵抗纳粹侵略,还是战后奋发图强,戴高乐面临的挑战都是空前的,他所看到的未来宏图并不意味着他那个时代的同胞们能够看到,并像他那样奋不顾身地付诸实践。因此,开设“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就是要学习戴高乐那种从历史长河中洞察事物的能力,学会透过各种迷雾与不确定性掌握那种“为后天的报纸制定政策”的能力。
众所周知,由于乔布斯的远见与执着,苹果公司成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公司,奥巴马说过:“乔布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科技产业,并取得了历史上罕有的成就——他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
乔布斯作为企业家,其成功经验同样说明远见能力对商业生活的重要影响,这也是拒绝宿命论和等待主义的戴高乐领导力学的特质。在今天这个被欧美学者称之为“乌卡 ”的时代,碎片化、短期化、即时化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定式。我们学习戴高乐领导力学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从而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静下心来并看到未来。
本文作者为中欧教务长办公室国际化高级顾问徐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