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领导力学与领导者的“成长路径”
引言
1月27日是中法建交日。57年前,也就是1964年1月27日,戴高乐将军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在西方世界中率先承认新中国,并预见了21世纪中国的全面崛起。去年11月起,我们连续发表了中欧教务长办公室国际化高级顾问徐波博士有关中欧“戴高乐全球领导力教席”及戴高乐领导力学的相关介绍文章,今天发表的是该系列的最后一篇。希望戴高乐领导力学能激励大家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在各项工作中取得成功。
正文
领导者的诞生与通识教育
戴高乐这样的领袖人物是如何产生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著作《领袖们》一书中曾写到,“成就伟人必须要有三个条件,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颗志在成为伟大人物的心”。戴高乐所处的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他所处的国家是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法兰西,而戴高乐之所以成为戴高乐,如他自己所言,“因为渴望伟大、渴望成为领袖”。
世界领导力学大师沃伦·本尼斯在《论成为领导者》一书中指出,“领导者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造就的”,戴高乐就是通过后天的不断努力而成长为领导者和世界伟人,而接受通识教育,则为他成为伟大领导者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识教育在法文中也叫通识文化(la Culture Générale),在法国指的是综合知识教育,其历史可追溯至古希腊文化,在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影响下,这种通识教育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和法国启蒙运动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世纪的法国,懂得通识教育的饱学之士被称之为“诚实的人”(honnête homme)。
戴高乐在其论述领导力学的名著《剑锋》一书中指出“真正的指挥学校是通识文化。通过接受通识教育,人们可以理清思路,把次要的东西剔除,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感知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扩展。简而言之,就是可以使人们观察事物的全部面貌而不受细微差异的影响。没有一位杰出的军人对人文精神会无动于衷,在亚历山大大帝取得的所有胜利中,我们总能看到亚里斯多德的影子”。
在戴高乐所处的年代,传统教育要求每个儿童文理科全面发展,而戴高乐早年的家庭教育则为其通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出生在法国北部的城市里尔,其父亲亨利·戴高乐拥有文学、科学和法律三个博士学位。这位博学的父亲在巴黎的一所教会中学教法国历史和数学,他经常给戴高乐讲法国历史故事,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全家人总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特别是普法战争后法国人蒙受屈辱的话题。这种法国历史文化教育,在戴高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为法兰西民族洗涮耻辱的种子。
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特别谈到自己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他说“我父亲是一个有见解、有学问,尊重传统的人,十分看重法国的尊严,他让我了解了法国的历史。我的母亲,对祖国有坚定不移的热爱,这和她对宗教的虔诚不相上下。我的三个兄弟、一个妹妹和我自己对祖国感到骄傲,这成了我们的第二天性”。
在父亲的熏陶下,戴高乐特别重视对法国历史的学习。他很早就明白,要探索法国的未来,就必须了解法国的过去。他博览群书,对法国的历史人物几乎耳熟能详。儿子菲律浦在《我的父亲戴高乐》一书中回忆到,戴高乐在与他交流时经常会引经据典,并对法国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作出评价。在他年青的时候,戴高乐曾经送给他很多关于法王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路易十四和拿破仑的书籍与画册,并经常与他交流对这些人物的看法。
文学修养对领导者的重要作用
戴高乐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学识渊博,具有丰富的法国文学修养。这不仅提升了他的思想境界和情操,也使他在与人交谈、公众演讲、著书立说时,都充满了人文气质。如在1941年的圣诞之夜,在法兰西沦陷第二年最黑暗的夜晚,他给法国孩子们的圣诞祝福语,却是这样优美的诗句:
“曾经有一个国家,她叫法兰西!你们知道吗?世界各民族都是贵妇人,她们都很美丽、善良和勇敢。然而,在世界所有民族中,没有哪个民族比法兰西圣母更美丽、更勇敢。亲爱的法国孩子们,你们将很快遇到这位美丽的圣母,这位胜利女神的到来。啊!到时你们会发现她究竟多美丽!”
1944年8月26日,数百万巴黎市民在香榭丽舍大街迎接戴高乐凯旋归来。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以诗人般的语言描述了这种幸福与激动:
“啊!这分明就是人的海洋,让我远远看不到边,像一股汹涌澎湃的巨浪,在阳光下,在三色旗下”……
戴高乐一生著作等身,其《敌人内部的倾轧》《未来的军队》和《法国和她的军队》堪称法国军事史上的经典著作,他的《剑锋》则是法国乃至世界领导力学的经典著作。《战争回忆录》和《希望回忆录》这两部鸿篇巨制不仅史学价值非常高,文学价值也非同一般,《战争回忆录》被法国著名的“七星社图书馆”收录为法国文学名著,书中部分章节还被选入法国中学生课本。
戴高乐的著作语言优美,他数度被邀请加入享誉世界的法兰西学术院,成为像雨果等大作家一样的不朽者。诺贝尔委员会也曾考虑授予戴高乐诺贝尔文学奖。在法国,人们甚至认为戴高乐是继巴雷斯和佩吉后的法国“最后一位伟大的作家”。
戴高乐热爱法国文学,几乎通读了所有大作家的作品。他承认巴雷斯和佩吉对他人生观的影响,也非常喜爱莫里哀、拉辛、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普罗斯特等法国作家的著作,甚至对有些作家的作品反复阅读并能大段吟诵。但他更喜爱夏多布时昂,他自己甚至用“着迷”来形容,在《战争回忆录》中,戴高乐的写作风格也明显受到夏多布里昂的影响。
戴高乐虽然戎马一生,居无定所,复杂和残酷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占据了他所有的时间,但他仍笔耕不缀,用随身的小本子记录各种心得和灵感,使之成为其各种讲话稿和回忆录的宝贵素材。
作为总统,无论在爱丽舍宫的工作多忙,戴高乐仍坚持每周至少看三本书。他甚至对身边的幕僚说自己特别想当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因为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职业”。如果不是法兰西命运与其个人命运的交汇,他最希望选择的工作就是图书管理员。
兴趣爱好广泛的“文艺青年”
戴高乐的父亲鼓励孩子们培养各种爱好,这些兴趣爱好与人文知识相得益彰。如戴高乐幼年时渴望了解历史,向往军旅生涯,他父亲就给他和兄弟们买了1800多个各国士兵的木头小人和各种飞机大炮玩具,让他们玩打仗游戏。戴高乐通常要抢着扮演法军,由兄弟们扮演英军、德军、俄军和土耳其军人。与兄弟们不一样的是,戴高乐打仗时很有战略头脑,排兵布阵讲策略,特别是打完仗以后的谈判、裁军等说起来头头是道。几十年后,戴高乐对儿子菲利普说:“打仗嘛,你就得懂政治,不懂政治怎么打仗?”
戴高乐年轻时就懂得活学活用的重要性。15岁上高中那年,他写了一篇军事作文叫《德国战役》。在这篇文章中,他假想在1930年,德国派遣三个军的兵力进攻法国,戴高乐将军如何与其同学布瓦德将军率领20万法军保卫南锡,经过浴血奋战后,法军最终战胜德军,取得战役的全面胜利。这篇文章字迹工整,叙事脉络清晰,说理性强,最终获奖。
三年后,18岁的戴高乐公开发表了一首诗,诗的名字叫《天赋的诞生》。由于是处女作,青涩的文学青年戴高乐还不太好意思,用的是笔名夏尔·戴卢格(Charles de Lugale)。他的诗是这样的:
“当我不得不死时,
我希望那是战死在疆场上;
当人们抱着他的遗体时,
灵魂仍然笼罩着
战场上那种令人陶醉的骚动
和那些拼杀之中粗犷的呻吟,
男儿的吼叫和利剑的寒光”
......
在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血报国青年是如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其战场杀敌时的无畏英雄气概。
最后,广交文人雅士。戴高乐日理万机,但工作再忙,对作家朋友的求见从不推辞。1944年8月底,巴黎解放第一周,著名作家莫里亚克提出会见戴高乐。戴高乐百忙中抽空与他共进午餐,听取其有关法国文学和文化对法国战后重建作用的建议。事后,戴高乐对儿子菲律浦说,自己工作再忙也要见这些作家,因为法国人民酷爱文学和文化,这些大作家的影响力大,与他们交朋友,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法兰西民族的复兴意义重大。
戴高乐的亲密战友马尔罗是法国著名大作家,戴高乐任命他为文化部长,在内阁开会时总是让他坐在自己的右侧,地位超过总理。戴高乐在《战争回忆录》中写到“每次内阁会议让马尔罗坐在右侧,就是让法兰西文化来指导我们的政府工作”。作为文化部长,马尔罗不负戴高乐重托,他也是迄今为止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部长。
重视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戴高乐从小立志,对自己处处严格要求,这不仅体现在学业和工作上,也反映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他一生都保持着军人特有的生活规律:节俭与勤奋。除了爱看书外,他非常注重体育锻炼,喜欢踢足球。但相比之下,他更喜欢击剑,原因是击剑是法国的传统,也是他母校斯坦尼斯拉斯中学的传统项目,他的中学老师当中就有很多人是国家级的击剑大师乃至世界冠军。还有一个个人原因,戴高乐身材高大,手臂特别长,因此他觉得击剑更有意思。戴高乐认为,一个能够为国家承担责任的人,首先是一个能自我约束并具有强壮体魄的人。
纵观戴高乐作为领袖的成长史,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 通识教育对领导者成长的重要作用
戴高乐认为,领导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必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所了解。我们看到,早年的通识教育不仅帮助戴高乐在未来成长为领袖,也给了他勇往直前的力量。因此,无论是沙场点兵,还是二战期间或胜利后与英美的外交博弈,还是重振法国的经济及人民的信心,知识渊博的戴高乐始终镇定自如地驾驶着法兰西“民族复兴号”航船勇往直前。
2. 文学修养可提升领导者的趣味与情操
戴高乐酷爱法兰西文学,法兰西文学又提升了其思想境界和人文情怀,使其人格更富魅力、演讲更富激情,对追随者有更大吸引力。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曾说过“如果你不想被世人遗忘,那么,一旦你死了、遗体腐烂了,最好的方法要么是你现在写下值得世人阅读的东西,要么是做一些值得世人去写的事情。”无疑,戴高乐不仅成就了让世人讴歌的伟大事业,也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美文。
3. 人文修养使领导者人格更健全
戴高乐的事迹告诉我们,伟大的领导者必然是博学者,是富有人文情怀、富有激情,语言生动、文字优美、魅力四射的人。换言之,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是感动追随者,向他们描绘愿景,从而让他们心甘情愿地与领导者一起开创事业。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戴高乐就不可能感动法国人民,更不可能让一代又一代的法国人为法兰西民族的复兴大业而激动、而效力并深感荣耀。
4. 不能忽视对“无用”知识的学习
现代生活竞争激烈,技术进步迅速,因而领导者每天都面临不断学习和进行知识迭代的巨大压力。戴高乐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领导者在重视实用技能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那些“无用”的通识和对个人兴趣培养。戴高乐幼年喜欢玩打仗游戏,中学时代写诗,从军期间写作,当总统时每周阅读三本书并笔耕不缀……正是这些“无用”的知识使戴高乐在法兰西民族最困难的时候总能高瞻远瞩,看到希望,并率领法国人民抵达希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