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吗?|ESG洞察
在当今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随着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已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的关键指标,也带动了国内ESG投资持续增温,蔚成风气。ESG实践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也成为讨论的焦点。在本文中,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王雅瑾深入探讨了ESG实践如何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推动价值创造,以及其对经济、环境和社会层面的影响。
01
ESG理念的历史演变
国际上的ESG理念的演变经历了多个阶段,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的“伦理投资”,当时一些宗教团体要求其信众和宗教基金不得参与违背教义信仰的投资,如烟酒、军火和奴隶贸易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出现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公共环境运动在欧洲和美国兴起——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强调守护环境的重要性,并提倡改变消费习惯。
进入千禧年后,ESG理念确立并快速发展。2004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Kofi Annan)发起了对相关理念的讨论。同年,研究报告《在乎者赢》(Who Cares Wins),提出金融机构在投资决策中需考虑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因素,首次正式提出“ESG”概念。2006年,联合国成立了责任投资原则组织(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简称PRI)。随后,出现了多个与ESG相关的全球性组织和协议,如可持续发展会计标准委员会、《巴黎协定》、联合国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倡议组织(UNSSE)等,共同推动了ESG理念的全球发展。
在中国,ESG实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始于2001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社会责任理念逐渐为中国企业所接受。第二个阶段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阶段始于2020年,当“双碳”目标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低碳转型成为热点议题,国内的ESG理念开始聚焦于低碳议题,并与资本市场结合得更为紧密,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和资产管理机构开始重视ESG。
在国际层面,ESG理念的演变反映了投资和商业实践从短期利润最大化逐渐转向长期价值创造的趋势。起初,ESG概念主要受伦理投资和环保运动的影响,这些运动强调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但在早期阶段,这些理念并未广泛融入商业和投资决策中。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严峻,ESG理念开始被更广泛地认可并投入实践,特别是在2006年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建立后,ESG逐渐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和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转变表明,投资者和企业开始认识到,将ESG因素纳入考量不仅是对社会和环境负责,更是创造长期价值的关键。
在中国,ESG实践的发展同样体现了价值创造的转变。早期,中国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主要是作为加入WTO后融入国际市场的一部分。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特别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双碳”目标的确立,中国企业开始将ESG理念深度融入其业务战略中。这一转变显示,中国企业正在从以增长为主导的传统商业模式,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价值创造的模式转变。ESG不仅回应了全球环境问题和社会挑战,也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增长机会和竞争优势。
02
ESG的价值创造与共创
ESG实践不是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各要素相互依赖并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作为一个综合性概念,ESG通过影响企业的战略、运营和内部管理等方面,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创造价值。
ESG是一套评估公司运营的标准,侧重于环境(E)、社会(S)和公司治理(G)。ESG框架用于确定组织运营对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其治理实践。“E”涵盖了能源效率、碳足迹、气候变化和污染减缓等方面,“S”包括劳工标准、工作场所多样性、人权和社区关系等,“G”涉及公司治理,包括公司董事会构成、执行薪酬和政治贡献等方面。
在商业背景下,价值创造指的是创造客户认为一贯有用和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过程。它涉及产品和流程的创新,从而快速精确地满足独特的客户需求。这个概念对所有规模的企业都至关重要,因为它侧重于通过提供一贯且重要的价值来建立忠诚的客户群。
价值创造和价值共创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价值创造强调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而价值共创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一概念,强调在商品和服务的创造、交付和交换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创造、交付并交换价值。这个过程通过共生关系寻求相互利益。因此,价值共创可以被视为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一种更为动态和互动的形式。
ESG实践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还直接促进价值创造。环境友好的操作、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强大的治理结构能提高企业的市场声誉和客户忠诚度,进而促进销售和利润增长。同时,通过采用ESG准则,企业可以减少运营风险、吸引投资者并增强创新能力。因此,ESG实践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一种单向付出,而是一个能够带来实质性经济效益的策略。
在ESG框架下,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社区和政府)之间的互动不只是单向的价值传递,而是双向的价值共创。企业通过与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同时,共同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例如,企业与环保组织的合作可以帮助开发更可持续的产品,同时提高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
另外,ESG、价值创造和价值共创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强化的,ESG实践不仅有助于价值创造,也是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超过2000项研究表明,关注ESG问题不会损害回报,反而可能带来相反的结果。63%的研究发现关注ESG的公司股票回报为正,仅8%的研究发现负面影响。根据2022年中证ESG评价结果,将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样本公司分为四组,研究发现,ESG高评分组的公司在未来一年的总资产回报率(ROA)更高,显示出较高且更持续的盈利能力。例如,沪深300中的ESG高评分组在报告期的平均ROA为8.17%,而ESG低评分组为5.1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特别关注到具备成熟ESG数据能力的组织在盈利能力上明显超过其他组织,显示出ESG数据和能力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直接关联。
长期来看,ESG策略在A股市场能够带来超额收益,并有助于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率。ESG表现优异的企业通常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更佳,这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同时积累道德和声誉资本,为企业市场表现带来“保险效应”。据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的一项研究显示,那些在环境和社会治理方面表现良好的公司通常会享有较高的信用评级。这不仅反映了它们较低的信用风险,通常也意味着更强的市场表现和更高的投资回报。根据德勤风驭的数据,2015—2024年,中国A级农林牧渔企业的平均信用债违约率明显低于D级企业,差异约为1.90%。有鉴于此,中国的资产所有者,如全国社会保障基金(NSSF)和各大养老基金,正在增加其投资组合中的ESG资产比重。
除了经济价值,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企业获得主要利益相关方的认同,从而提升企业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等非经济价值。这包括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增加员工满意度等。例如,良好的ESG表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产品或服务口碑,提升消费者信任和满意度。此外,76%的千禧一代员工在应聘时会考虑企业的ESG表现。同时,也有充分证据表明,认真开展ESG工作并让员工参与其中的公司可以提高员工参与度,提高生产力和降低员工流失率。
03
共同的挑战与共享的未来
在探究ESG价值共创的复杂旅途中,我们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一方面,全球化的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横跨国界,涉及信息披露的标准化、供应链的复杂性,以及透明度的提升等。另一方面,这些挑战背后也隐藏着共享的未来。ESG价值共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既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通过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并在其中寻找和创造共享的未来,我们可以共同推动一个更加可持续、公平和繁荣的世界。
首先,信息披露与透明度的增加。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ESG报告的要求各不相同,导致全球企业在进行ESG报告时面临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由于标准的多样性,企业的ESG披露数据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直接比较,这对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决策构成了挑战,也给拥有全球业务的公司带来了额外的复杂工作。企业需要努力确保其报告与全球标准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在系统、流程、控制和治理方面付出诸多努力。面对全球化挑战,企业需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并强化跨地区合作,推动全球ESG价值创造。
其次,增长、盈利性和ESG的整合。越来越多的研究认识到可持续性和财务健康本质上是相互关联的,这将引导财务和可持续性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一趋势反映在采用“三重底线”(Triple Bottom Line,简称TBL)会计等实践上,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社会和环境影响。ESG应被纳入企业的整体商业策略中,除了传统风险管理之外,ESG也被视为增长的机会,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在产品策略、内部审计和领导层等方面全面考虑ESG因素,从而确保ESG承诺的实现。
再次,供应链的战略重要性与ESG价值创造。供应链是目前全球热议的话题。劳动力短缺和通货膨胀持续对供应链管理构成严重风险。劳动力短缺会导致生产放缓、库存失衡、分销中断和客户不满;环境变化和地缘政治紧张迫使组织重新思考如何构建更有韧性的供应链。与此同时,供应链在ESG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正成为ESG中“环境”和“社会”关注的交汇点。在管理全球供应链的同时,企业需将ESG价值观深植于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确保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整个过程符合环保和社会责任标准,从而塑造更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最后,“洗绿”行为的法律界定与审查力度的加强。随着对“洗绿”行为的批评声浪越来越高涨,相关部门需要对“洗绿”的法律定义做出更清晰的解释,并明确企业要承担的后果,包括声誉、监管和诉讼风险。欧盟在明确定义和根除“洗绿”行为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正在制定新的规则以限制虚假广告并增强消费者信息;全球范围内新的强制性披露要求的引入,也正在显著提升企业透明度。这些变化促使企业遵守更严格的可持续性测量和报告标准,更加注重其ESG承诺的真实性和可验证性。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履行外部责任,也是企业内部文化和价值观的建立过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