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博弈,谁会是最终受害者?
2025年3月,中美贸易博弈再度升温。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自3月4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总税率飙至20%。中方迅速反制,自3月10日起对部分美国农产品精准打击:鸡肉、小麦、玉米、棉花等加税15%,大豆、猪肉、牛肉、水产品等加税10%,直击美国农业命脉。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芮博澜(Bala Ramasamy)看来,美国的一系列关税举措就是一场“愚蠢的”历史倒退,但仍需静观美方对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税政策,特别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针对这场愈演愈烈的关税博弈,芮教授近期撰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直击问题本质。

2025年2月伊始,特朗普政府重启中美贸易战——宣布自2025年2月1日,美国政府以芬太尼等问题为由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中方在2月4日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商品如煤炭和液化天然气征收15%的报复性关税,并对原油、农业机械、大型汽车、皮卡车征收10%的关税。这些加征关税的商品总额达200亿美元,相较于特朗普计划对价值5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而言,仅占极小比例。此外,中国还对部分稀土金属实施出口限制,将更多美国企业列入黑名单,并向世贸组织(WTO)提起诉讼,指控美国违反贸易规则。
特朗普加征关税的理由让人困惑,涉及贸易失衡、部分芬太尼前体化学品未经监管从中国流入美国,以及施压字节跳动公司将其国际业务Tiktok出售给美国企业等。然而,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
实际上,控制芬太尼流入美国主要是海关管制问题,由买方着手解决会更高效。若美国决心打击阿片类药物泛滥,非关税措施将更有成效。此外,字节跳动及其旗下Tiktok为中国的私营企业,如果仅因一家企业的行为而“惩罚”整个国家,显然有失偏颇。
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可追溯至特朗普第一任期。尽管美国对中国施加了种种贸易限制,美国的贸易逆差依然存在。从根本上看,美国消费者的需求似乎永无止境,美国与中国以及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还会持续。在特朗普看来,各国商家都迫切想向美国销售产品,因此加征进口关税能成为政府收入的稳定来源,从而为他的各项计划以及他提议的税收减免提供资金支持。

然而,特朗普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征收的10%关税等同于对美国消费者直接增加消费税!
从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类别(基于HS 6位编码)来考量,我们对数据进行了相对精细的分析后发现,排名前20的商品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约40%。2023年,出口额最高的是手机,价值45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9%。其中很大一部分可能是iPhone,因此即便额外征收10%的关税,美国消费者对iPhone的需求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
有人可能会认为,iPhone目前也在印度和越南生产,因此随着其他国家(在生产加工方面)取代中国,中国的iPhone出口量将会减少。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只有在长期内才可能发生。为什么?我们研究了出口到美国的手机数量。202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约1.2亿部手机。相比之下,作为美国第二、第三大手机进口来源国的越南和印度分别仅出口1800万部和1100万部。由此可见,越南和印度短期内很难对中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电脑,其中相当一部分可能是iPad。这一类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总额的7%,情况类似。2023年,中国向美国出口了约8400万台,而排名第二的越南仅出口1400万台。第三、第四大类出口商品——锂电池、玩具滑板车、三轮车等——也是类似的情况。

图片由POOK AI生成
事实上,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前20大商品中,中国是其中15类商品的最大供应国。中国的制造能力无可替代。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还是“美国工厂”!在短期和中期内,美国国内以及全球范围内都没有能够取代中国的。因此,美国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购买中国产品,美国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最终将由美国消费者买单。
难怪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研究人员估计,如果对加拿大、中国、墨西哥加征关税,美国普通家庭每年要为此额外支付约1200美元。该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对中国加征的关税并未显著提高美国政府收入。
如果特朗普进一步提高关税,例如将税率提高至60%,将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影响。然而,这也意味着,由于需求远超供应,美国消费者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购买手机、平板电脑等商品。
这些关税战似乎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意在提升选民支持率,并展示美国的强大形象,尽管根本没有有人怀疑美国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