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观点│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发展
导读:2021年7月16日,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在厦门海悦山庄酒店举办双循环与供应链创新系列论坛。当天上午的中欧管理论坛环节,中欧京东运营及供应链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普洛斯供应链与服务创新中心主任赵先德教授进行了题为“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创新与发展”的一小时主题演讲。教授的核心观点整理如下(全文约6000字,阅读大致需要18分钟):
图:赵先德教授演讲现场
01 如何理解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很多实践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理解是片面的。在我的课堂上,很多学员在课程开始前会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采购管理”、“就是管供应商”、“就是管好物流”等。因此,我前些年经常用Zara的案例来演示什么是完整的供应链管理。
首先,供应链管理要从需求导向分析开始。Zara在全球最繁华的地方开设了很多宽敞和漂亮的门店,店长和工作人员除了完成销售外,一个重要的职责是作为时尚观察员,通过市场和消费者行为分析来判断当地消费需求,并将这些信息连同门店销售数据快速传达给公司总部,公司总部的产品专家团队进一步加工和分析这些信息和数据,并与设计师、采购、生产部门代表同步沟通,快速敲定可行的设计方案来满足不同的细分需求。其次,供应链管理要迅速将设计方案投入生产。Zara通过萨拉戈萨等地的产业集群来整合众多面辅料供应商与半成品代工厂,将全球门店每周两次的补货订单灵活配置给不同的生产流程和参与方,并在自己的工厂完成最后的熨烫、质检和贴标等工作。再次,供应链管理要迅速将产品运输到全球各地的销售点。Zara通过地下传送带、空运、陆运等方式将产成品快速运送到合适的集运中心,再通过空运+陆运的组合来配送到全球各地的门店,整个过程不超过72个小时(每周两次补货)。
从Zara的案例中,我们看到现代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整合端到端的流程以及内外部的资源,来充分满足需求。从这个意义上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对供应链管理的解读是非常到位的,即“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
02 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不同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但从总体上回顾供应链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个大的阶段和四个小的阶段。第一个大的阶段是在工业经济时代,这个阶段的供应链最初是被动和支持型的,对应于相对标准化的市场需求和相对单一的运营战略(即大规模、高效型生产)。供应链管理的任务以执行层面为主,例如降低成本、避免质量和交货问题,通常不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事实上,这个阶段的企业也很少有专门的供应链管理职能。
随着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竞争战略的差异化,供应链管理也开始进入主动和细分型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一个重要的任务是根据不同的产品和细分市场特征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并通过供应链网络、流程和资源的优化来建立独特能力(如大规模定制能力)。为此,供应链管理必须上升到战略层面,参与企业的战略制定,供应链管理也随之成为一个正式的管理职能,在运作执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供应链的布局和计划属性(与战略相协同)。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供应链管理来支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让供应链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第二个大的阶段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供应链管理虽然也讲究技术应用,但主要是指传统的、本地部署的IT与自动化技术,作用也局限在既定流程基础上的降本增效。而在数字经济时代,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兴起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更多创造企业竞争优势的手段,供应链管理也随之在技术和组织两个维度上进行演进。技术维度上的演进方向是智慧和体验型供应链,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一方面向终端消费者延伸,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应用来准确洞察用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向更多的供应端要素延伸,通过数字化技术(特别是物联网与云端部署的SaaS工具)来连接更多流程与参与方,并通过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来优化资源和流程,快速响应上述的用户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由数字化技术连接端到端的供应链,再由数据驱动以上各环节的决策优化,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组织维度上的演进方向是供应链+生态圈,这个阶段的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供应端的组织变革,即从管道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的转型。在数字化技术的驱动下,企业不再需要大包大揽所有的资源,而是通过打造合作共赢生态、通过平台思维来提高供应资源池的广度和深度,并基于合作机制共识下的资源灵活配置(甚至资源的自组织)来适应需求快速变化的环境。总体上看智慧体验型供应链与供应链+生态圈,前者更侧重前端的用户体验,后者更侧重后端的柔性供应,它们属于数字化供应链思维下的两个转型路径。基于不同的资源禀赋,不同企业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可能一开始有所侧重,但最终会殊途同归,在前后端都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管理能力。
图:供应链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
03 双循环格局对于供应链意味着什么?
关于双循环战略,一些经济学家已经从宏观层面给出了很好的解读。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我认为供应链的部署是支持双循环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可以从“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三个层次来看。
双循环战略下,第一要研究的是在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定制化的趋势下,如何充分利用国内的供应资源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即“内循环”。当前中国的产业体系较为完整,很多区位的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能力和品牌/服务能力相对落后,一些核心零部件被海外国家卡脖子,中间生产环节也缺少柔性生产能力等。要做好内循环,还需要进一步的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
“外循环”在我看来有两条脉络,一是中国的企业如何应对好海外的需求变化。过去很多企业做的是简单的代工生产或贸易业务,既没有自己的设计和品牌,也没有直接接触海外的消费者。随着跨境电商的兴起,中国企业有了直接了解海外消费者需求的渠道,能否通过上述供给侧改革与企业转型升级,让更多中国品牌出海占领海外市场,这也是助力经济增长的一个方向。此外,在满足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如何更好地利用海外生产资源?这是外循环的另一个脉络。这些海外生产资源可能是别人的,也可能是中国企业自己“走出去”的海外建厂或海外并购。
在内外循环的基础上,“双循环”我认为是中国企业管理全球供应链的更高阶段:第一,深入了解国内国外不同客户的需求,当需求发生变化,有定制化要求的时候,要有能力比别人更快更准地洞察到这些需求。第二,要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设计、生产、渠道、物流、服务等资源,对于不同区位市场中的需求,最适合用哪些资源去满足,就去整合与优化相应的资源,最终实现通过全球供应链资源的整合与优化来满足全球的需求,这是双循环真正应该实现的目标。当然,要走到这一步,中国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品牌,以及建立作为护城河的、数字化时代的供应链创新能力,也就是前面说到的供应链管理的后两个阶段(智慧和体验型供应链、供应链+生态圈)。
图:供应链视角下的内循环、外循环与双循环
04 供应链创新之PDA:拉式、数字化与敏捷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明确双循环格局下的供应链创新思路,我近年来经常用PDA来概括一个面向未来的供应链应该做到哪些要点。P是指拉式(Pull)供应链,即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由需求驱动整条供应链的计划、采购、生产与协同;D是指数字化(Digital)供应链,即通过数字化技术连接供应链的端到端不同环节,通过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来驱动不同环节的决策优化;A是指敏捷(Agile)供应链,即灵活配置企业自身与上下游/生态圈伙伴的资源和能力,在快速准确地响应需求的同时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不难看出,PDA思维是对智慧和体验型供应链、供应链+生态圈的进一步概括,也是对双循环格局下供应链能力要求的进一步概括。
PDA思维如何具体帮助中国企业满足国内和海外的消费需求?我以SheIn和尚品宅配为例来进行说明。我前面说过Zara的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典范,但在疫情冲击下,2020年Zara的业绩下降了27.9%;相比之下,SheIn这家中国快时尚企业,在2020年实现了253.4%的业绩增长。
为什么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Zara仍以全球线下门店为主,而SheIn通过数字化时代的跨境电商触达全球消费者,在疫情面前依然可以维持销售。此外,SheIn有很大的团队在全球不同的数字化交易和社交平台中收集客户反馈与市场流行趋势(这同样在疫情期间具有韧性),通过趋势追踪系统的研究来洞察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让需求来拉动后端的设计与生产。在设计端,SheIn与利丰合作引入3D虚拟设计平台及电子面料库,加速产品设计与打样,把从打样到生产的流程缩短至7天——是Zara的一半。在生产端,SheIn采取了和Zara同样的基于产业集群的整合策略。随着广东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SheIn在面辅料供应商、代工厂等环节整合了大量的合作资源,建立起一个敏捷的供应链体系,甚至在一些环节实现了对Zara的优势,例如Zara的每个款式最少生产500件,而SheIn可以做到100件——在广东服装产业集群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总体上看,虽然SheIn在品牌影响力、设计能力、交货速度等环节仍落后于Zara,但凭借PDA供应链思维和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SheIn做到了全年上新15万款,遥遥领先于Zara的2-3万款,款式符合不同国家社交平台上的流行趋势,且售价只有Zara的不到一半,从而赢得了海外年轻人群体的喜爱。
全屋定制企业尚品宅配则是一个基于PDA供应链思维满足国内个性化需求的例子。第一,这家企业通过线上的电商平台和自助设计系统,以及线下门店的设计师来直接接触用户,了解用户需求,让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驱动家具的设计和生产;第二,这家企业通过不同环节的数字化技术来打通供应链流程,实现“设计、订单、生产排程、生产、包装”的全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例如前端的家居智能交互设计系统、iScan家居扫描体验等系统,后端基于二维码的过程控制系统、电子开料锯、CNC数控加工中心设备的信息化改造等,以及连接前后端的自动化智能审单、拆单、排产系统,3D虚拟制造、虚拟纠错、虚拟装配技术等。第三,这家企业也在规划和实施家居设计开放平台、家具企业技术支持平台、家居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等“供应链+生态圈”模式,从灵活组织自己的资源到进一步灵活组织社会化的资源,响应用户更多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类似的PDA供应链思维也在更多中欧校友企业的实践中得到体现,近年来我研究过的就有主要面向海外市场的有棵树、浩方科技,主要面向国内市场的美的、小米、韩都衣舍等。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做展开。需要强调的是,我认为数字化供应链在PDA框架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在供应端和需求端都充满变化的今天,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可以说是实现拉式和敏捷供应链的重要基础。
05 从供应链到商业模式创新:哪些趋势值得关注?
接下来,我还想谈一谈供应链所驱动的一些商业模式创新趋势,这些商业模式的根基是供应链的创新与发展。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希望我们的企业在追逐这些商业模式热点的时候,不要只学表面功夫,而是同时提升相应的供应链能力,使你的商业模式能够立得住、走得远。
首先是新消费时代下的C2M。C2M的核心在我看来是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基于数字化技术实现终端用户和上游制造商的直连,通过消费互联网来触达用户,获取和交付需求,通过产业互联网来组织以需定产的整个过程。理论上看,任何用户的任何个性化产品和服务需求,都可以有相应的产业资源来满足他们,但这个愿景的实现还需要一步步的努力。对于大多数品类,目前更实际的做法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与大数据分析更快速、更准确地洞察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而非完全个性)需求,然后借助产业互联网的力量来更快速、更柔性地满足这些需求,也就是常说的“敏捷开发”和“小单快反”。
C2M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论是M端起家的C2M平台(如酷特智能)还是电商平台起家的C2M平台(如阿里京东必要等),都为C和M的直连搭建了桥梁。一方面基于对平台中消费大数据的分析,洞察特定用户群体对特定品类/属性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赋能代工厂、与品牌商协同创新、自建品牌等多种途径来组织供应链资源,转型升级中国很多传统行业的设计与生产方式。在消费者下订单后能够快速、及时履约。如果只看到“一个卖C2M产品的网站”,看不到背后的端到端供应链组织,那么C2M是无法落地的。
图:C2M及C2M平台的角色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我将其称为供应链即服务(SCaaS)。SCaaS是产业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一些供应链管理能力突出、且有一定资源基础的企业选择将这些能力和资源进行商品化和对外赋能,并通过平台+价值共创机制吸引更多的能力和资源方入驻,形成供应链各环节的模块化的资源池,从而服务更多的客户,以及客户的客户。这在我看来也是建立“供应链+生态圈”的必经之路。
以海尔为例,这家企业先是对采购、设计、物流、服务等多个供应链环节进行平台化(如DIY、HOPE、海达源、日日顺等平台),吸引了很多外部资源的入驻。在此基础上,海尔推出卡奥斯平台,进一步打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资源池,实现内外部资源的跨环节配置。不仅提高了家电主业的设计与大规模定制能力,为用户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来配置家电解决方案,而且还进一步赋能房车、纺织、机械、化工、模具、陶瓷等十余个传统行业的供应链转型升级。通过对资源池的灵活配置,海尔卡奥斯在疫情期间从无到有,创造出多条防疫物资供应链,例如帮助房车及移动房屋制造商快速设计、生产隔离方舱、智能测温和消毒通道等,来满足全球范围内的防疫需求。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传统供应链控制塔不同的,新的自驱动型供应链平台模式:平台中位于不同的垂直行业/领域,从事供应链不同环节、层级和业务活动的参与方们可以自我发起需求,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彼此协作的方式配置出新的供应链。平台自身扮演标准和规则的制定者,公共资源的提供者,以及通过平台中嵌入的数字化技术,为各参与方的连接、流程的透明可视、协作工具、IP交换、测试和实验平台、渠道开发及最终销售提供了坚实基础。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PDA、C2M还是SCaaS,对这些趋势的归纳并不是说所有的企业都必须亲自做好每个环节。我们知道过去的竞争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的竞争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而未来的竞争极可能是生态圈和生态圈之间的竞争。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我们需要看清未来的供应链发展方向和能力需求,知道自己的能力在哪里,劣势在哪里,给自己在供应链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和角色,然后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从这个角度出发,以开放的心态加入别人的平台和生态圈、接受别人的赋能、与他人价值共创,这同样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祝愿在座的企业家能够从我的分享中有所收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