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第三次来举办活动,惊叹于安徽的发展之快,科技之前沿。”4月20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合肥感慨。当天,第十届中欧思创会在合肥举办。2025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紧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复杂背景下,中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创新驱动成为核心议题。这场思创会之所以放在合肥,在参会企业家看来,于当下在中国科技创新热土的安徽举办这样的活动,正当其时。当天,近450位政、商、学界代表以“瞭望经济全景,AI赋能未来”位主题,共话智能浪潮下企业的数智化之路。

第三次来安徽的惊叹

在汪泓的记忆中,这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三次来安徽。“这次来,我们全球的一批校友走访调研了多家地方标杆企业,惊叹于这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之深、之快。”汪泓表示。

此次第十届中欧思创会之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前来参会的校友,在安徽参观、走访,到研发机构了解科技最新动态,到产线一线了解先进制造的动向。许多参加走访调研的企业家感慨,安徽在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走在前列,多年来除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也构建起了纵横交错的战新产业甚至未来产业的体系。

汪泓在思创会上的致辞中提及,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美国特朗普政府接连针对中国打出的经贸牌、科技牌、政治牌、金融牌、话语权牌等,中国始终保持着战略定力,坚守自立自强,走好创新之路,以自身的确定性来应对“黑天鹅”和“灰犀牛”。

自2008年以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安徽省开展多次合作,对安徽近年来取得的显著发展成就印象深刻。2024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成功突破5万亿元大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高达43.6%。其中,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走在全国前列,展现出厚积薄发的跃迁潜力与创新活力。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有企业家校友32000多名,遍布全球9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在皖校友网络持续壮大,约500多名企业高层校友活跃在安徽产业创新的一线,他们凭借在中欧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尤其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她表示,中欧将一如既往和安徽合力同行,和安徽的企业家携手并进,继续以教育赋能、智库研究与企业链接为抓手,为安徽的经济创新发展,为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企业创新如何紧扣“新质生产力”?

此次思创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宁高宁以“新质生产力与企业创新战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围绕中美经贸关系演化、中国企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战略实施路径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基于数十年跨国企业管理经验,结合华润、中粮、中化等央企转型案例,分享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如何创新发展的经验。

他认为,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受制于同质化、贸易化、组装化、惯性化、大宗化、短期化的、低价化的发展模式,普遍在战略转型、技术进步、管理体系、新老传承、组织发展、国际化等方面存在发展瓶颈。这种挑战,在美国贸易市场受阻后愈发显著。

在他看来,新质生产力是新形势下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企业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地位和责任重大。他强调,要用新质生产力的思维来审视企业管理的每个层面,注重科学至上、创新至上、研发至上,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

“企业管理起点应由技术创新研发产品升级开始。研发应成为公司的文化,创新是公司的主业。董事长需担任首席技术官,战略定位需由技术创新入手,将研发创新作为全公司的核心任务和考核评价标准。”宁高宁说。

持续增长的优势与挑战

思创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经济学教授朱天以“解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优势与挑战”发表主旨演讲。

他首先对比了自1978-2023年以来,中国、埃及、中东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人均GDP的增长数据,指出四十余年来,中国的经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呈现出十足的增长优势,在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实现了全球最快的增长速度,出现了如华为、宁德时代、DeepSeek等走在世界技术前沿的创新型科技公司。与此同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目前也面临着增长速度放缓、市场主体和消费者信心有待提升等挑战。

朱天表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的需求不足。而非生产能力的问题。当前的需求不足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因此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础牢固。他呼吁要深化改革开放与宏观宽松政策双管齐下。市场化改革主要解决长期生产供给问题,不能解燃眉之急。他建议短期内采取强有力的宏观刺激政策,如更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显著增加国债规模,大量发放消费券,稳定房地产投资,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只要政策到位,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重启升势,未来前景依然可期。”

在思创会圆桌论坛环节,朱天与省工信厅、上海、安徽、苏州头部企业家(中欧校友)就“人工智能赋能企业做增量”为主题展开深入讨论。他们一致表示, AI正从技术工具升维为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需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与创新突破。嘉宾们结合自身的企业实践,分享了在AI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嘉宾们呼吁,面对当下全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通过融合创新,实现“升维突围”,以长期主义心态迎接挑战和机遇。

据悉,今年,中欧思创会还将继续走进郑州、香港(英文专场)、贵阳、呼和浩特、苏州,以“穿越周期,韧性增长”为核心理念,聚焦技术变革、全球博弈与战略重构三大核心议题,结合各城市特色与发展蓝图,定制高质量内容,助力企业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把握机遇、实现突破。

【对话】

汪泓:从“跟跑”到“领跑” 安徽积极抢占未来赛道

中欧思创会第三次来到安徽举办,众多校友在合肥走访、调研企业,并展开深度研讨。记者在会议期间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

A、时隔4年,中欧思创会为何第三次来到合肥?

汪泓:2015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区域发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发起了“思创会”品牌活动,推动全球前沿管理思想和知识成果在中国的传播、扎根和应用。2017年,中欧思创会首次走进合肥;2021年,再次来到合肥,探讨“科创驱动下的长三角产业升级之路”,而这次是第三次。

2025年是全球AI技术革命的关键节点,而安徽是全国AI产业发展的先锋,因此我们期待通过跨界对话,探讨如何借助AI的力量,在经济发展的新赛道上实现弯道超车,如何在应对外部纷繁复杂的挑战中,通过创新驱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关注到,近年来,安徽在AI领域动作频频,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企业体量大、项目投资密集、创新资源集聚、人才需求旺盛、算力与数据支撑充足”的特征,2024年人工智能企业营业收入超过了1700亿元。到2027年,安徽人工智能要实现应用渗透率大幅提升、产业生态基本成型、通用大模型性能居全国前列。到2030年,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以“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为重要使命,通过全球化布局深度融入中国发展进程。目前学院已形成在三大洲五地(中国上海、北京、深圳,瑞士苏黎世和加纳阿克拉)办学的全球化格局,国内的三地校区“一体两翼”,与国家及区域经济发展高度融合,发挥研究优势和智库影响力。

今年是中欧思创会创办的第10年,在安徽约有500多名企业家校友活跃在产业创新一线,他们凭借在中欧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推动安徽尤其是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B、对安徽的创新及产业发展怎么看?

汪泓:2024年,安徽省经济总量成功突破5万亿元大关,彰显出安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安徽省经济发展成绩卓著。特别在科技创新和新型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在科技创新方面,安徽从“跟跑”到“领跑”。安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重点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平台,聚焦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彰显了安徽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实力。其中,合肥市量子信息产业能级排名全球第二、全国第一,量子信息产业的相关专利数量占全国12.1%,位居全国第二,专利授权数量也居全国前列。在战新产业方面,安徽势能强劲、快速壮大。2024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近44%。汽车产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整车出口跃居全国首位。同时,显示面板产能居全国第二位。

在未来产业方面,安徽持续抢占新赛道,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出台全国首部省级层面的未来产业法规,筹建首批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未来产业“新星企业”。

从区域协同和营商环境方面,安徽将合肥市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核心,通过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产业、先进光储产业、智能家电(家居)产业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合肥正加快构建体现自身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我们看到,安徽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位于全国第一方阵。此外,安徽在加快发展耐心资本方面成果显著,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等都在加速实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市场资源供给。

可以说,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安徽省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让我们倍感振奋,看到了安徽在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为,让我们对安徽不断打造新的发展增长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怀信心。

C、民营企业当如何融入AI浪潮?

汪泓:合肥是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布局城市、全国首批数据标注试点基地建设“双重战略叠加”的城市。在科研领域,合肥加快建设安全人工智能省级实验室,打造了人工智能安全技术“合肥标准”;聚焦AI芯片、大模型蒸馏等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努力催生一批国际领先、全国领跑的创新成果。在产业领域,合肥在大模型、算力芯片、传感器、脑机接口、元宇宙等关键领域加速招引布局,已集聚人工智能上下游企业1078家,包括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智象未来等一批龙头企业。2024年,合肥市人工智能产业总营收超千亿元,集聚超过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

合肥地方企业的AI落地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从底层硬件到智能终端的全产业链条,也为地方民营企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我这两天来到安徽,也参观了2家当地的企业,一家是阳光电源,AI在提高储能电池安全性能以及产品收益率上,均起到了显著的成效。还有一家是集成电路企业,打破了海外半导体巨头长期垄断的局面。

虽然AI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但是AI对于很多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来说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挑战。比如大量的数据、计算资源、硬件设备和时间成本对于一些民营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门槛。再比如AI从训练到部署使用,需要大量的AI人才。AI不是“雪中送炭”(拯救濒临倒闭的企业),而是“锦上添花”(优化已有流程)。因此,民营企业发展AI要有战略思维,对于民营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可以通过聚焦核心痛点、借力外部资源、快速验证和规模化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的数智化之路。

Deepseek等技术的崛起印证了AI从“工具”向“生产力引擎”的转变,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机会,企业应抓住这一浪潮,通过持续学习和创新,实现业务增长和商业模式的重塑。

D、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一极,安徽当如何发挥“关键推动力”?

汪泓: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安徽省正逐步从“参与者”转变为“关键推动者”,其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合肥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擎,是长三角原始创新的重要极点,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支撑长三角在前沿科创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高质量发展深化。我们看到,截至2024年,安徽与沪、苏、浙共建了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实施了90项联合攻关项目,涵盖低空经济、算力网络等前沿领域。例如,芜湖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苏州、嘉兴等地合作,打造长三角低空经济走廊。

“长三角高校院所行”活动已走进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南京大学等12所名校,与500余名专家团队对接,帮助安徽企业328项技术需求精准匹配,引进51项高校最新成果并签订333项合同。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展产业链供需和要素对接活动,惠及企业2.34万家;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领域,与南京浦口区、江北新区共建产业园,推动区域产业要素跨界融合;在文旅一体化方面,2024年沪苏浙来安徽的游客达1.03亿人次,占省外游客56.3%。

截至2024年5月,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超1.45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超7200公里,轨道+航运+公路多式联运格局初步形成。安徽还参与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安徽联动发展区。合肥的交通体系完善,京九、合蚌、合福、商合杭等多条铁路线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了“米字型”高铁辐射格局,与长三角主要城市构建起便利高铁通勤圈。

安徽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动与沪苏浙的深度融合,居民服务“一卡通办”事项不断扩大并,与沪苏浙共建了6家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了医疗的便利性。

安徽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在科技创新中“共进”,增强创新动能;在产业发展中“共兴”,实现能级跃升,体现了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担当作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愿与安徽一道,在人才培养与交流、企业服务与支持、区域发展智库研究等加强合作,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共进,共同书写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