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院长出席2021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与业内专家共话养老金融发展新机遇
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既是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任务的“新抓手”。在上海向全球资管中心加速迈进的背景下,10月13日,由第一财经、中国银行联合主办的“2021上海全球资产管理高峰论坛”于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圆满闭幕。监管机构、行业协会、经济学家以及全球知名资管机构、本土龙头资管机构齐聚论坛,探讨新发展格局下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的机遇和路径,共话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汪泓院长受邀出席论坛,与业内专家共话养老金融发展新机遇。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莅临论坛作开幕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中国银行行长刘金,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逖,中国银行业协会党委副书记、秘书长刘峰,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会长贺竹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黄丽萍,中国信托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蔡概还等多位与会嘉宾分别就“十四五”期间如何深化金融开放、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资管市场变革与机遇、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资管开放下的银行业、保险资管业、基金业、信托业等多项议题发表主旨演讲。
养老金融是资管市场的一个蓝海领域。今年8月,在上海市政府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完善养老、健康金融服务体系”,在政策推动和业内努力下,多类型金融机构将从各自业务领域多维度支持养老、健康产业发展,同时促进投资体系及投资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进而增加多样化养老服务供给。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受邀担任圆桌论坛主持人,与中国银行养老金融部总经理田军,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EMBA2010)李文,太平洋保险养老产业投资管理公司总经理魏琳,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天弘基金副总经理朱海扬等嘉宾就“十四五”期间养老金融的新机遇等话题开展深度交流。
汪泓院长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时代,可谓是“未富先老”。在此背景之下,与个人息息相关的养老、健康和财富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等问题被提上议程。汪泓院长表示,当下,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亿人,支付压力逐渐增大;第二支柱企业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不到3000万人,规模较小、覆盖面窄、短期内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巨大。
汪泓院长强调,我国现行的“9073”养老服务体系,机构养老占比为3-3.5%,居家养老占比达90%以上,政策配套尚不齐全。在“十四五”的养老规划中,如何把我国的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与我国养老体系的实际有机结合,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汪泓进一步表示,当下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资产管理行业也已形成可观规模,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作为中国政府和欧盟委员会联合创办的一所世界一流的商学院,金融MBA课程成立10年来,已陆续培养了1000余名兼具“金融深度与管理广度”的中高层金融管理者。中欧旗下智库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近期发布了《全球资产管理中心评价指数报告(2021)》,从资管人才培养和储备,提升上海的全球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如何有效地将国际人力资源转换为可用的中国资源,从而推动市场良性健康发展,值得业界探讨。
随后,嘉宾们就金融机构应如何有效地参与养老体系的第三支柱的建设,如何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推动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养老金融监管,进一步促进和繁荣养老事业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汪泓院长最后总结道,“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如何让人口占比达36%的老年人老有所养,生活得更加体面、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我认为中国养老金融市场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峰会发布了资管领域力作《实践与创新——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研究》,全面介绍了全球、中国资管行业的基本数据、发展现状以及行业趋势,并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城市、地区建设资产管理中心的发展路径与蓝图。《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1版)》也在同日发布,致力于为外资机构在中国、在上海布局展业提供帮助和便利。该指南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和上海市基金同业公会编撰,覆盖地理区位、行业概述、政策法规、申请审批、业务开展、机构服务六大类,结合行业实践和行业数据,向来沪和在沪外资机构提供指导性参考。
此外,本次高峰论坛还就如何把握新阶段资产配置机会,资管科技赋能行业发展,财富管理升级新路径,财富传承生态与家族信托资产配置新方向等多个话题分别展开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