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不确定世界的投资应变之道 ——中欧金融与投资2025年中策略会成功举办
至2025年中,全球格局仍深刻体现“后危机时代的再校准”特征:疫后经济复苏动能减弱、AI生产力革命突破在即、地缘裂变引发风险定价锚点的范式级扰动。在此背景下,7月18日,由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中欧EMBA课程部、中欧FMBA课程部联合主办的“危机•变局:不确定世界的投资应变之道——中欧金融与投资2025年中策略会”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石化厅成功举办。
活动现场
本次策略会汇聚多位重量级专家,从多元视角深度探讨不确定环境下的投资应对策略,为现场300余位嘉宾带来顶级智慧的深度共振。活动由中欧企业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中欧校友FMBA俱乐部、中欧校友会上海陆家嘴黄浦分会、中欧校友FOP俱乐部协办,百年保险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特别支持,上海小黑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会议礼品赞助。
策略会嘉宾(左起:高男、陈智海、窦玉明、黄生、王新浩、汪泓、杨峻、马奔、章毅、刘功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联席主席汪泓在开幕致辞中围绕“变局时代的资本流向与市场健康发展”主题分享洞见与思考。她首先剖析变局时代资本流向新特征,指出当前全球经济在地缘政治演变、贸易秩序重塑和技术革命驱动下深度转型,供应链重构、人工智能深化应用及低碳经济转型成为影响资本配置的关键因素。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横店集团管理学教席教授、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理事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联席主席汪泓发表致辞演讲
其次,她解读中国资产重构逻辑,强调中国资本市场正经历深层次定价体系重构,而非简单估值修复。其驱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上半年GDP稳健增长5.3%,高技术制造业以9.5%增速领跑,新质生产力培育取得突破;二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加剧推动资本再平衡背景下,中国市场优势凸显,正成为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的“避风港”。
汪泓提出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的政策建议,认为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资本市场需多管齐下:一是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建立差异化上市标准,优化绿色通道机制;二是统筹上市与退市,建立动态平衡机制,强化优胜劣汰的市场生态;三是以保护投资者为核心,压实中介机构责任,加大刑事追责力度,严惩财务造假等不法行为;四是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完善ETF布局及配套机制,着力打造具有中国品牌的指数体系,构建可持续市场生态。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副教务长、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课程主任、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核心成员黄生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生发表题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投资范式变化”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能正从传统投资与外延扩张驱动,转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决策层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本质在于创新驱动、技术引领和可持续发展。他强调,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在“创新”,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增量领域的突破,也涵盖传统行业通过新方式在存量中挖掘增长潜力。
演讲中,黄生深入剖析存量经济中“整合”“升级”“转型”三大路径的具体内涵。基于对当前政策导向、市场生态演变及美国成熟市场经验的综合分析,他明确指出投资范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投资重心需从过去过度依赖IPO退出,转向与产业“整合、转型、升级”活动紧密结合。一级市场投资者将更关注退出估值和流动性,二级市场主动管理机构更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同时上市公司间的控制权转让也趋于灵活。
最后,黄生总结并强调,实现从 0 到 1 创新的创新者、具备整合能力的整合者,以及由传统行业向技术创新转型的升级型企业,此三类企业是未来资本市场及整个生态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力量。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发表主旨演讲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马奔于主旨演讲中深入剖析了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其带来的启示,并分享了麦肯锡对于中国资管市场未来走向的研判结果。他着重指出,中国资产管理公司与美国的领先同行之间存在着显著差距。在资产管理规模方面,中国头部机构与美国头部机构的差距超过了十倍;并且,除规模因素外,机构化能力的不足是中国资管公司与全球领先者之间最为突出的差距。
对此,麦肯锡建议中国资管机构应着力强化“八大核心机构化能力建设”:构建工业化、平台化的投研体系;通过体系化建设提升零售渠道销售能力;围绕产品战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及产品组合管理三大核心职能,全面增强产品管理能力;培育以业务价值为导向的资管科技与数据智能应用能力;以及强化合规内控管理能力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发表主旨演讲
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以“关于建立机构化投资管理能力的实践和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他强调,投资业绩是资产管理行业的立身之本,业绩不佳则难以持续发展。随着投资者日益成熟,长期业绩将成为核心考量,其他能力建设均需以此为基础。
窦玉明认为,提升投资业绩主要依托“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这两大核心能力。当前,行业竞争的关键已由早期的信息获取优势,转变为信息处理能力的较量。而信息处理能力的成效,取决于两个要素:其一,团队核心投研人员须具备顶尖专业素养;其二,团队成员之间能够实现充分且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深度赋能。
针对如何推动投研团队达成高效赋能这一问题,窦玉明提出需聚焦三大方向:其一,推行专业化分工,摒弃“全能型”模式,引导投研人员深耕细分领域、追求研究深度而非广度,他强调专业化是团队实现知识互补与高效协作的先决条件;其二,构建工业化流程,从统一投资理念、规范标准化投资流程入手,解决“各说各话”导致的低效协作问题;其三,培育分享型文化,鼓励非正式沟通,打破知识分享的意愿瓶颈。
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中欧陆家嘴金融50人论坛(CLF50)核心成员李迅雷发表主旨演讲
在题为“外部环境多变下的经济走势与下半年政策展望”的主旨演讲中,李迅雷指出,全球经济正无可避免地迈入高振荡、低增长的阶段。这一状况的形成归因于人口增长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国际地缘冲突频繁发生、全球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存在结构性问题。
他着重指出,特朗普所提出的《大而美法案》会使债务与通胀水平进一步攀升,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进而致使外部环境趋于恶化。必须高度警觉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所实施的关税及非关税方面的打压举措,对美国的政策不应抱有侥幸心态。
聚焦国内经济形势,李迅雷表示当前依然面临诸多结构性挑战:出口依赖“以价换量”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降价空间日益收窄,且存在产能过剩压力;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仍显不足,缺乏强有力的促消费抓手,尽管上半年“以旧换新”等政策短期提振消费,但居民消费意愿长期偏弱、消费能力受限的态势难以迅速扭转;居民与宏观杠杆率处于较高水平,面临“未富先老”“未富先债”的压力。
李迅雷强调,在房地产下行、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对当前“反内卷”措施的效果不宜高估。他指出,本轮政策环境与十年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显著差异,彼时改革主要聚焦供给侧发力,而本轮“反内卷”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核心在于着力发展服务业以吸纳就业,且这一转型过程复杂艰巨,需要久久为功。
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副会长杨峻发表主旨演讲
百年保险资管董事长、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副会长杨峻在主旨演讲中强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保持投资定力至关重要。
杨峻指出,投资业绩由专业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共同决定,二者缺一不可。他分析道,即便是专业投资者,若情绪管理能力薄弱,业绩也会受到显著影响。真正能够穿越周期、实现长期优异业绩的投资者,往往具备情绪稳定和心理韧性较强的特质。
而保持定力的关键在于践行正念投资,即理性投资、价值投资、长期投资,不被情绪和杂音干扰,以基本面为核心,坚持自身投资框架。具体而言,需秉持七种投资态度:非评判、保持耐心、初学者之心、信任、不争、接纳和放下。在实践层面,投资定力需贯穿理念构建、资产配置、品种选择等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最后,杨峻分享提升决策理性的实用工具“STOP”练习——“S”(STOP)、“T”(Take a breath)、“O”(Observe)、“P”(Proceed)。“以专业能力为矛,以正念心态为盾,方能真正锻造穿越周期的投资定力。”他总结道。
北京信弘天禾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董事长章毅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信弘天禾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董事长章毅于主旨演讲中,对全A等权指数的历史表现展开深入解析,并从市值维度剖析A股市场的结构性特征。针对市场普遍忧虑的“量化交易加剧小市值股票波动”这一问题,章毅明确指出,量化交易实际上有助于降低小市值股票的波动率,优化了市场微观结构。
章毅从多个维度解析量化交易的本质:主观价值投资聚焦“价值本身”,量化投资则聚焦“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主观投资持股集中、周期较长,量化投资则持仓分散、换手率较高,本质上是通过分散化投资来修正市场的错误定价,从而带来多元化的小收益。他同时指出,虽然A股量化交易的频率高于普通个人投资者,但与以毫秒计的超高频交易有本质区别,当前国内量化更多是基于模型筛选短期内相对表现更优的股票,进行系统化投资。
对于行业未来,章毅认为“卷合规”与“卷自身觉悟”将成为核心趋势:合规是生存的底线,而投研深度与技术迭代能力则决定长期竞争力。
左起:陈智海、刘功润、高男
上海城投诚鼎基金董事长、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会长陈智海作大会闭幕辞。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CLF50秘书长刘功润和上海小黑妞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欧校友金融与投资协会秘书长高男分别担任本次策略会上下半场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