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与90后的妙谈:赢得Z世代的8个问题

一代年轻人有一代人的情有独钟,然而,哪一代年轻人不是一样的呢?

陈伟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中欧EMBA2019)
王味精 一间宇宙(吾皇猫)CEO(中欧EMBA2020)
Q1/品牌讨好年轻人是伪命题吗?
王味精:我先从创作者的角度说一下曾经的经历吧。5年前创业时,「吾皇猫」整个团队的平均年龄是20岁出头,基本都是1995年出生的,现在团队的新人出生于1998-2000年之间。
从创作的角度,我们没有刻意划分95后或00后喜欢什么,因为我们自己沉浸式地融入到互联网的大潮之中,感受到整个互联网文化的氛围,所以年龄标签是我们创作完内容之后,后续进行的归类,它并不是前置的。

从用户消费心理的角度,每一代都会关注新生代在消费什么。在一个比我小的朋友家中,我看到她用的新消费品牌中既有国际大牌,也有国货。我问她,国货有什么差别吗?她说了两个字:「好用!」
可见,Z世代的关注点与之前世代的消费者不同。Z世代更关注自我,更关注产品的实用功能,通过「我」的选择来代表「我」的身份和价值观。而以往大部分的消费者是通过购买高价产品,以及高价产品所附带的品牌价值,来彰显个人的审美和价值观。
陈伟:综艺的内容创作与味精说的有相似之处。如今,长视频的综艺用户中,15-34岁的占比约85%,24岁以下人群的占比约70%,年轻人是爱奇艺的主体用户。
然而,哪一代年轻人不是一样的呢?哪一代年轻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会追求有个性的东西,追求有态度的表达。只不过这一代的不同之处是,他们更会为自己的兴趣买单,为自己的快乐买单,为自己倾慕的才华买单。
因而,综艺内容只要让他们觉得快乐,觉得有内容、有态度,任何一代年轻人都会喜欢,现在只不过是换了内容表现的载体。
我们不能给年轻人打过多的标签,任何一代人的内心都是丰富的,需求也是多元的。我们要推己及人地去洞察他们,反观自己年轻的时候想看什么,内心想要什么,其实都是一样的。
Q2/用户喜新厌旧怎么办?
王味精:用户喜新厌旧是每个创作者和创作团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它是一个普遍现象。
从人性基本的情绪规律来看,各种情感诉求可能就是阶段性的。今天他们因为某个内容与你产生极致的共情,明天可能就会放空自己离你而去。
最开始我们因此而焦虑,焦虑是因为没有想明白,因为我们想一直留住用户,但是后来发现这个逻辑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一部作品如果要形成基数庞大的粉丝群体,就要看这个IP能够存活多久,这个周期跨越是非常长的。
所以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我们要接受人性基本的情绪规律,接受阶段性的陪伴。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不断地放大用户基数,就要保持IP的生命力和内容的创造力,持续创作一些在当下能够引起情绪共鸣的内容,既给老用户长久的陪伴,也能源源不断地吸引新用户。
这个过程与互联网运营很像,先是拉新,拉新之后需要想办法留存、唤醒。这也是保持IP持久生命力的一种方式。
陈伟:其实面临喜新厌旧是每一个创作者共同的宿命。任何一部作品都会有几种状态,一种是「新欢」,一种是「口粮」,还有一种是「永远的神」,但是这些状态不是割裂的。
创作者需要通过不停地创新,阶段性地引导大家在IP上找到情绪价值和共情点,一波一波地给到大家新的惊喜,这个IP才能够长久。
综艺节目类似于快消品,节目播出周期短,三个月热播期结束之后,就是长达九个月的IP静默。为此,创作者在每一季都必须拿出更吸引用户的新内容,但由此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创作团队应该为了创新而创新吗?有很多死忠的用户并不希望创新,他们就是喜欢原来的风格和内容,但是用户的年龄却在不断地长大。从第一季就开始追《中国有嘻哈》的初中生,到第五季时都上大学了,心态难道还会一样吗?

第一个问题引发了第二个问题:产品是有周期的,但是用户的年龄却在不断地增长,所以我们在分析产品时也要看用户年龄结构的变化。当时入坑的首代用户现在到了什么年龄阶段?他们的心态是怎样的?用什么样的方式既保持产品原有的调性,同时又能吸引到新用户?
我们发现,几年之后,能够再次把首代用户吸引回来的是产品的魂,是它的基本调性,而它的表达方式则是在不断地变化,持续吸引着每一代的高中生、大学生,或者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IP是非标品,非标品的创新,可能有时候无法完全依赖大量的数据,事实上数据大部分都是滞后的。在综艺行业,理解和洞察是非常重要的。
Q3/内容创作怎样赢得青睐?
王味精:内容创作没有方法论,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每个阶段的方法论,不一定能够为下一阶段想做的产品服务。
我们经历了几个内容时代,从图文到短视频,到现在的长视频,以后可能还有番剧、电影等,媒介的改变促使我们不断地更新内容。
虽然创作很难有方法论,但是表达方式是有方法论的,比如借用当下的流行语,寻找有暗含意义的词等等。然而,真正火的内容并不是靠方法论,而是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针对用户不断地做内容测试,直到撬动用户的情绪点,加上优秀的制作手段,比如画面呈现、节奏、语言、台词、音乐等,可能会有一个很好的起量的机会。
所以,在机会来临之前,要做好所有的准备,保持好的心态等待时机。可能这个周期会比较长,也有可能会来得很快,马上给你惊喜。
陈伟:我完全同意味精的观点。在我们这个行业,能够做成一个IP是有运气的成分的。在等到运气之前,成功其实挺难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综艺这一行里有句话中肯不中听,叫「点子一分钱不值」。在没有把点子变成作品之前,点子毫无价值。从一个点子到一部作品,中间要经过大量基础、浩繁的工作。
时机点也很重要。2001年,我在浙江卫视做户外真人秀时,没有人知道这个事。直到2013年推出《奔跑吧兄弟》,浙江卫视才算做成了第一个户外真人秀。从第一次探索到做成功,中间相隔了12年。
这12年间难道没有任何机会点吗?也不是,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综艺这个行业是重投资,特别重,动不动就以「小目标」为单位,成本是几个「小目标」,招商收入也是几个「小目标」。
说起运气,谁不想做一个空间探测器去探索宇宙的未来呢?但是几百年来,只有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旅行者号」在向太阳系之外飞行。那是因为176年才能出现一个可以借用「引力弹弓效应」,利用大型天体的引力场来给航天器加速的窗口期。否则单凭地球的化石能源,航天器很难飞离太阳系。

所以,窗口期来临时,恰好NASA也准备好了,所以我们既要有把产品做好的能力,也要等市场的机遇。
Q4/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能受控制吗?
陈伟:还是有一点规律的。情绪和共鸣就是密码,它们超越时代,超越市场。内容产品只要能够抓到当下目标用户的情绪和共鸣,是有可能成功的。当然其他也要看生产、运营和时机。
如果内容抓不到情绪,那么开始就是错的。现在是web2.0时代,web2.0的本质就是注意力经济,就是流量经济,抓住注意力你就能赢。注意力是怎么来的?你必须得让观众产生情绪共鸣,否则为什么要注意你呢?
Q5/会诞生小众爆款的IP吗?
陈伟:不存在小众爆款的节目,只要是现象级的,就一定是大众的,但是存在由小众文化引发的现象级IP。
不是每一种小众文化都有可能引爆现象,它的前提是,我们得看这个文化,是不是现在年轻人心目当中能够代表他们这个时代,或者代表他们想要表达态度的一种载体。
圈层是因为兴趣而来的,但是有兴趣还不够,还需要有态度。如果某个内容是某一圈层的年轻人感兴趣的文化,并且是他们表达态度的载体时,不用你发现,市场会先发现的。
你会看到很多的潮流品牌、奢侈品牌的商业嗅觉比我们做文化的还要敏锐,他们会提前嗅到市场上年轻人想要的表达方式,并且用这种表达方式做跨界。
其实你身边有很多的潮流已经被这种文化所感染,只是你不自知而已。2017年,我力排众议做《中国有嘻哈》,公司的三位老板和我都觉得应该去拼一把。我当时的逻辑是,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小众的嘻哈音乐节目,而是一个大众的,让年轻人能够找到自己在这个时代的新的表达载体。
节目就像一颗炸弹,但必须得有一个引信,小众文化其实就是爆破年轻人时代情绪的一颗引信,它本身不是炸弹。
王味精:我这里有几个由小众文化引爆,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例子。
2015年之前,潮玩仅仅是小众设计师之间流行的内容载体,但它恰好与当下年轻人的消费心理有关——更关注自我表达和自我审美。这些心理诉求需要一个有创意的载体,于是潮玩的需求一下子被放大,从小众文化华丽转身,变成了大众文化。
另外一个例子是B站。几年前B站是非常重度的二次元文化,想注册B站账号需要回答问题,有很高的门槛。但是这几年,B站的用户群体不再是一个纯重度的二次元群体,而是变成了一个年轻大众的泛二次元,甚至是三次元的文化平台,内容包罗万象,还加入了科普和法律知识讲座。
你会发现95后、00后的审美喜好与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他们把知识获取当成精神需求和社交的谈资。
能够捕捉到代表年轻人文化价值的内容形态,进行创作的转化,变成大众流行的文化,这是一件很牛的事。
陈伟:味精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年轻人的一种文化寻宝。每个人都希望与众不同,但他在发现的过程中是很迷茫的,需要有一个产品去引领,让他觉得原来我喜欢的是这个。现在有个词叫「宝藏XX」,比如「宝藏电影」「宝藏男孩」等等,这是属于自己的文化寻宝的过程。
「宝」的概念首先体现的是能力,因为大家都是慕强的,其次体现的是「特别」。我喜欢的你不知道,所以我就有一些小小的优越感。在这样的一种情绪下,就变成了寻宝的过程,不仅是有乐趣的,而且是有荣誉感的。
Q6/「吾皇猫」的形象老少皆宜,创造它时,不仅是瞄准了年轻人?
王味精:我们开始创造IP时,正好赶上资本浪潮涌向文化产业。当时有很多的投资人说,你们快点创作,希望未来可以成为迪士尼。我们觉得暂时成为不了迪士尼,这个钱不太敢接,没有快速回应他们。我们最开始的设定,就是冲着内容能够被大众喜欢,老少皆宜,我们要的是全年龄段的粉丝。
但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认可。有人问,如果你不知道目标人群在哪儿,产品一定是失败的。其实在早期,「吾皇」的作品就是反市场、反商业、反其道而行之。

「吾皇」为什么会获得大家的喜欢呢?其实是踩中了几个点。
一是类目对。我们选择了亲和力最强,受喜爱度最高的猫狗角色,覆盖了最大化的人群,这个起点就很高了。
二是时机对。恰巧市场上没有这类形象的作品。但凡当时有一个形象占住了这个类目的坑,可能今天的「吾皇」就是另外一个角色了。
三是审美对。我们的画风很好,段子也写得好,吾皇猫的眼神很傲骄,能够体现它的情绪,能够获得大家的共鸣。
Q7/现在入场元宇宙,是一个好时机吗?
王味精:早在2018年,我们就在看虚拟主播这个形式可否实现,「吾皇猫」能不能随时与大家互动。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但我们对新一代互联网的内容形态一直保持着探索心态。
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内容的创作和打磨是必经之路,我认为,还是要回到内容本身,跟新技术进行绑定。
陈伟: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点像2005-2010年之间的某一天,我们期待移动互联网一样。明确知道新技术会来,但是还不知道它会怎样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娱乐,不知道未来有一天,没有移动互联网时甚至都无法出门,无法证明你是你。但是这并不妨碍在那个时间点,人们为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做准备,把PC时代的内容往移动互联网方向去嫁接。
说到元宇宙,首当其冲影响的是综艺,因为人们最初很难把像消费这样的习惯转移到新环境中,但是娱乐不同。那么在虚拟时代,我们这些综艺人该做什么?如果再不探索,可能再过10-15年,我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了。
从PC时代到移动时代,只是屏幕的转换,但是从平面介质转换到虚拟介质,这是一场革命。好比电视横空出世,电影横空出世,它是换了一种创作方式,换了一个欣赏环境。我们在屏幕时代学习到的所有的经验,在虚拟时代将有很多是失效的。
理论上讲,如果你在一个元宇宙的环境,我们已知的很多东西都会发生巨大变化,现在要做的就是先开枪再瞄准。
我正在做一个爱奇艺的音乐元宇宙。你说我知道方向吗?我只能告诉自己,你可能就是哥伦布,可能就是麦哲伦,你也不知道,反正你的目标就是探索新大陆。
Q8/怎么理解Z世代?
王味精:我们曾经都是年轻人,一方面可能会设身处地地回想,我20岁、25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是不断地跟Z世代做沟通。其实就是打开自己的关注度,从中获得新鲜的灵感。Z世代只是一个时代的窗口,未来所有的年轻群体都是我们要不断去链接的群体。
陈伟:我们俩的行业太相似了,心声也很像。我就补充两点。
第一点,与年轻人保持平视。既不把他们捧成后浪,也不把他们贬成孩子。
第二点,相信青年文化的力量。因为青年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充满力量的,都是充满朝气的,最新鲜的,只要我们永远能够跟年轻人平视,保持在一起快乐玩耍的状态,就都会找到一个方法,去做出他们喜欢的产品和内容。
欢迎扫码收听
本期对谈的播客节目
▼

/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