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成功企业的倒下,始于「加一勺糖」

《道德经》第六十章有句很知名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成了被广为推崇和追求的治国理念。其实,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之道,与「烹小鲜」有共通之处。
作为中欧最懂「吃」的教授,中欧会计学教授苏锡嘉纵横捭阖,从「加一勺糖坏菜」的典故,引申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盲目「加糖」而最终倒下的案例,令人拍案叫绝之余又自我警醒。
● ● ●

苏锡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会计学教授
1/ 加糖坏菜
当教授的,离开自己的专业而涉足另一个完全不相干的领域,听起来迹近疯狂,其实热衷此道的大有人在。台湾师大的哲学教授张起钧(1916-1986)即为一例。
张教授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到台湾师大干的营生是教中国先秦哲学,对老庄之道深有研究。但真正让他广受推崇的却是一本《烹调原理》,有人誉为划时代的著作。

调味得当的佳肴被硬生生加了一勺糖,味道的失和可想而知。过犹不及,莫此为甚。
2/ 企业家如何「坏菜」
如果说太监加糖,是故意奔着坏菜而去,很多企业家「加糖」,却往往是出于一颗想把菜做好的心,最终也「坏菜」了。
许多原本还算成功的企业最终倒了下去,深究其原因,不少就是从主业之外「加一勺糖」开始的。
海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常坐飞机的都知道,海南航空在国内航空界一向以优质服务为人所称道。

地处海角一隅的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能快速成长为让三大传统航空巨头都刮目相看的后起之秀,海航理所当然地成了商学院竞相研究的案例。
或许是因为2003年的非典对航空业冲击太大,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海航很快一头扎进了跨国并购的不归路。
开始还是围绕航空主业收购国内外航空公司,不久收购的范围就扩大到了外围的酒店、保障、租赁、地面服务等业务。
接下来,商品零售、旅游、金融、物流、船舶制造、生态科技等业态也进入了海航的经营范围。
截至2017年,海航集团全资和控股的子公司数量已经达到454家;其中海外公司数量达到45家。终于,糖盖过了主菜,海航也黯然收场。
做企业的之所以忍不住要「加一勺糖」,通常都是因为快速做大做强的诱惑太大。
恰到好处的企业可能无法快速突破,在企业家心态普遍浮躁的今天,安心按自然规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成长的企业太难得了。
由于担心增长太慢被边缘化,很多做企业的宁愿冒一点险,采取非常规手段寻找新的增长点,殊不知这个增长点也许就是让企业经营变味的那一勺糖。
我曾见过几家还不错的线上经营服装、饰品的企业,它们的业务每年也有不错的增长,但企业自己总觉得不如别人耀眼。于是贸然走到线下开店,所谓「线上线下两翼齐飞」,结果碰得头破血流。
3/ 企业要抵挡「加糖冲动」
我总觉得,能抵挡快速成长的诱惑是中国企业家急需的一种修炼。

糖未必是坏东西,要控制的不是糖,而是老想着加糖的那只手;手一抖,一勺糖下去,微妙的平衡便被打破了。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先生一路走来,据说手下高管不知多少次向他要求进军手机和彩电行业。但他坚定地告诉手下,美的没有黑电基因,只做白电。
事后一再证明,何先生对经营边界的坚守决非谨小慎微,而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
记得在美的公司的陈列馆里看到何先生的信条:做企业重要的不是知道要做什么,而是知道不能做什么。
守住能力边界,其实就是控制住想要「加一勺糖」的冲动。
「加一勺糖」的风险在于这一勺糖下去滋味会如何演变全然不是你能预知和控制的。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本来或许是相宜得当的一勺糖,在一个意外事件的影响下,可能变得面目全非。
比如那个毅然走到线下的服装饰品企业,刚铺开网点便遇到新冠疫情的冲击,所有美好的计划都随风而逝。
「加糖」之前,大有必要做好风险防范、危机化解的准备,努力让糖只甜不苦。
在中国,最有「加糖」冲动的通常都是发展空间狭小的行业如服装,而最让企业家忍不住想要加的糖不外乎金融和房地产,钱来得容易又快速。
知名的服装企业雅戈尔,一直不甘心赚取服装微薄的利润,先后涉足金融和地产。现在雅戈尔是中信证券的第三大股东,来自金融和房地产的收入和利润远超服装。
4/ 知止者活
当然,「加一勺糖」未必一定会导致灾难临头、全军覆没。加得恰到好处、迎来锦上添花的也不是没有,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好此道者层出不穷的原因。

麦当劳本来就是做快餐的,咖啡不过是附加的饮品。但麦当劳在咖啡上持续发力,硬是把McCafe做成了响当当的子品牌。
细究起来,这些大公司能「加糖」成功,一是因为体量大,一勺糖不管是否适宜,加进去都不足以拖累大局。二是「加糖」前做好功课,确保这勺糖能提升口感而不是败坏风味。
知止者活,善谋者成,敢断者赢,做企业大抵如此。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ID:CEIBS6688)
编辑:岳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