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984年的三花控股集团,从一家弱小的「经营无产品、管理无人才、生产无设备」的乡镇小厂,成长为全球制冷空调控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
 
2014年,三花创始人张道才把集团总裁一职托付给儿子张亚波(中欧EMBA2003)。父亲目光所及,也是张亚波心之所向。


张亚波 中欧EMBA2003
三花智控董事长兼CEO


他是儿子也是父亲,是兄长也是弟弟,是领导者也是追随者,是一位特立独行的年轻人,也是一位隐忍包容的「创二代」。
 
在他身上,渗透了中国「创二代」们最丰富饱满的自由与责任的交结、信念与使命的融合。他曾经试图走一条与父亲完全不同的道路,走着走着,他成了另一个「张道才」。
 
与张道才那一代企业家不同,张亚波起初只是一个中国民营企业成长的受益者和旁观者。他目睹了父亲那一代人如何挣扎崛起,成长为商业领袖,带领企业与跨国公司竞争,最终赢得尊重。
 
在王德锋(张道才最重要的创业伙伴之一,编者注)的回忆中,有一次张道才在家中与他聊天,慷慨激昂地描述未来前景时,碰巧被张亚波听到了。那时候张道才正在谋划着与不二工机合资,张亚波还在读高中。张亚波说了声:「爸爸,你们有那么厉害吗?」张道才说:「我怎么没那么厉害?」
 
张亚波是花了很多年才了解到父亲的「厉害」的,更了解到父亲那一代企业家在艰难中挣扎前行的勇气与不易,以及他们强烈的自尊、自信和使命感。他了解得愈多,父亲在他心中的形象便愈高大,而他自己的使命感便愈强烈。

张亚波生于1974年,那时候张道才尚未创业。因为父亲从1979年后开始四处闯荡做生意,他的整个幼年并未得到父亲足够的陪伴。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虽然心中有憾,却也没什么不好——在没有父亲管他的日子里,他可以自由玩耍、思考和成长。
 
多年后张亚波回想起自己与父亲的沟通交流,次数并不多,但每次都对自己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高考前,父亲跟他详谈了一次,让他想清楚未来的道路,如果想从政就去北京读书,如果想做生意就到广东上学,如果想做实业就去上海的大学。
 
张亚波最终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并在4年后拿到了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和低温技术专业的双学位。
 
多年以后,张亚波成为浙商「创二代」的代表之一,而三花也成为「事业接班」的典范。
 
张亚波赢得了无数的褒奖,除了三花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副主席、总裁,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外,还担任第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浙江省青年企业家协会会长等政治和社会职务。
 
2012年起,低调内敛的他逐渐崭露头角,为社会公众所知,陆续荣获浙江经济年度人物、风云浙商、全球光荣浙商、中国长三角青商领袖、全国机械工业优秀企业家、全球浙商金奖等荣誉称号。
 
他所获得的一切,对于绝大多数浙商来说,已属可望而不可即,但对他而言,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这当中固然有人们对于三花的认可与褒奖,但也与张亚波20多年来的付出分不开。
 
张亚波说,他在上海读书的时候,张道才去上海时便会去看他,带他出去吃个饭。他会给张亚波讲一些工作上的事,讲他所取得的成绩。那时候张亚波只是觉得有趣,「我读我的书,他做他的事业」,却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接过父亲的重担。
 
他后来有一次感慨地说:「越往后就觉得做成事情没那么容易。唉,那个时候父亲能这样,他真了不起啊。再后来听他讲他自己成长的故事,那感觉跟他以前跟我们讲的就越来越不一样了。现在他也经常给我们提他小时候的成长,会从他15岁时怎么去卖月饼开始讲给我们听。


这个故事我们也听了十几次了,以前就是说,『哎呀,你讲过那么多次,不要听』。但现在他越讲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越会去听,越来越觉得他的故事很精彩,他的人生经历很精彩,他有这个资本讲故事,也有这个资本需要我们这样的听众为他鼓掌。后来我也是独立经营,真的碰到实际困难,经历过了很多事情,才回过头来想想,他真的了不起。
 
「我有一段时间经常说,凡是从0到1的那些「创业一代」企业家,不管他现在规模多大,都是值得珍惜尊重的。从0到1非常非常不容易,跟从1到100完全不一样。虽然各有各的难处,但如果这两件事情让我去比,从0到1比1到100要难得多。

张亚波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在一家叫东方贸易的公司上班。那是张道才朋友的一家日资企业。他把张亚波放在那儿历练。后来上海三花电气公司成立,为上海汽空厂生产提供汽车空调配件。
 
张道才直接把张亚波扔到了总经理助理的位置上,让他蒙着眼睛去开拓新业务。张亚波后来回忆说:「我父亲是那种愿意授权、愿意培养人的人,他很早就把我扔在上海,到处扔,独立去管……」
 
当然,张亚波很怀念那段岁月的艰苦磨炼,「那是我最得到锻炼的时候。每天一睁开眼睛就要想,工厂每天要发生那么多支出,从采购、运营到员工工资,我要到哪里去找收入?这个过程很锻炼人。」
 
被父亲「扔来扔去」几年之后,张亚波回到了三花总部。张道才继续将他扔到不同的业务线、不同的岗位。那时候整个公司都知道,张道才已经属意张亚波的接班,「扔来扔去」,是为了让他尽快地了解公司、熟悉业务。
 
任金土是张的老伙伴,王大勇、史初良、倪晓明、陈雨忠这「四大天王」也洞悉了张道才的心思。他们几乎倾尽所有来帮助张亚波成为新的三花领袖。在张道才早期培养出来的人面前,张亚波是他们的弟弟,但在工作中,他们早已是一家人。
 
三花股份公司上市的时候,张亚波开始进入权力的中枢,担任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等职位。对于一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这是巨大的责任,也是巨大的压力。
 
突然到来的压力,以及迫切希望证明自己的动力,还有他从商学院获得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可避免地驱使他与父亲产生了或明或暗的冲突。张亚波说,父亲有时候不屑于跟他争论,而他则习惯于想清楚了再干,成功率挺高,所以真正的冲突并不多。
 
他曾经与张道才因为一项重要决策吵过架。吵架的时候,任金土在门外听到了。他没有前去劝解。他知道这是父子间的冲突,是那种争吵结束后一切都会回到正轨的碰撞。


一切都回到了正轨。事后发生的一切,让张亚波意识到,父亲是对的。他开始佩服和理解父亲,也开始意识到,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与他们的接班人之间,有着理念上的冲突,更需要理念上的融合,去弥补裂痕,用使命与责任去覆盖两代人之间形成的真空地带。

他开始尝试着像父亲一样思考,也坚持着自己的理念与方式。在两种路径之间,他独辟出了一条蹊径。
 
他看到父亲一直在向客户学习,学海尔、学松下、学丰田、学「未来公司」们,不断「进化」三花的管理;他也看到,父亲将中国传统智慧融入现代管理当中。
 
「他喜欢京剧,也喜欢电视剧《楚汉传奇》《康熙王朝》。有些传统智慧用在企业治理中,我看他把握得还蛮好的,」他说,「他倒也没有太多这种权术。他骨子里面接触的其实还是那些世界500强企业的管理,那是他脑子里面企业治理、企业管理的总架构。」
 
父亲是一个简单的人,很善良,「得饶人处且饶人」。他自己同样是一个简单的人,用规矩与流程取代人情,却又在人情当中保持老练。他觉得在父亲眼里,他是老大,张少波是老二,三花是老三,是小儿子。
 
他从来没将自己定位为接班人。他更愿意将自己定义为三花事业的看护者。他一直跟父亲讲,这家企业就是你儿子,是我的兄弟,我会把他看好了,照顾好他。「三花是你的孩子,你总不能不管,」他说,「我们的相处就是这种状态。」
 
在他眼里,自己是在守护「三花」这个弟弟,就像当初守护张少波一样。在整个三花,在整个张道才家族当中,张道才是老爷子,是三花的「总设计师」,而他是长兄,是守护者。
 
他想起自己与张少波的关系。他们是上下级,但首先是兄弟。兄弟俩的兴趣大相径庭,生活上的交集并不多;工作上虽然交集着,但兴趣点也同样泾渭分明,「所以矛盾就不多」。
 
在张少波的眼中,凡事「有老大在」,这种状态挺好的;在张亚波眼中,弟弟还是当年那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一起奔跑,相互扶持着。如今他们依旧一起奔跑、相互扶持着,只不过他们身边,多了一个叫「三花」的弟弟。
 
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的使命。
 
来源:《张道才传:探索者之路》,作者:迟宇宙,红旗出版社
转载已获张亚波和作者迟宇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