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管理6000多家酒店是什么样的体验?
在全球酒店人遭遇极寒的2020年,金辉带领华住集团(以下简称华住)打了一场守城保卫战。疫情最凶猛的时候,华住却喊出了「门店一线员工,不减员不降薪」的口号。
酒店业大面积停摆的第一季度,为担当责任,华住旗下直营酒店开业率100%,虽然由此承受了一季度严重亏损的代价。
金辉在一次外部分享活动中说,过去的一年,华住人自称在「举重」:一方面要勒紧裤带,不必要的开支通通节流;一方面还要蓄势待发,因为看好中国内循环市场的巨大潜力,在国内该开的酒店还是要开。
被问及如果至暗时刻长期持续,华住该怎么办?
他的回答也很实在:「疫情不可能是一辈子的事——如果是一辈子的事,那我们干脆现在就投降算了,不干了!正因为疫情是一过性的,半年也好,一年也罢,所能做的就是尽力熬过去。但归根结底,之所以有承受亏损的勇气,还在于对中国这个体量巨大的单一市场满怀信心。」
2020年9月,华住给整个行业打了一剂强心针——逆势提出2022年底前实现「千城万店」的战略目标不因疫情改变,2021年计划新开店2000家。加上已有的6700多家店,华住离「万店」的目标已经不远了。
金辉 中欧EMBA2012
华住集团总裁、华住中国CEO
1/ 一个对自己比较狠的人
2020年,是华住的第15年,也是金辉加入华住的第15年。从公司创立到成为全球酒店集团Top10,金辉伴随华住成长的过程,一路开疆拓土,是什么可以支撑他走这么远?
与金辉聊天,你会发现他言简意赅,用词相当吝啬,能用一个词形容就绝不拖泥带水过多修饰,整个人散发的都是那种快狠准的气息。
的确,金辉身上有一股狠劲,用2件事就可以证明:第一,初中时期还是学渣的他,在一位神奇班主任的激励下,竟然3年逆袭成为高考保送生;第二,马拉松成绩2小时49分23秒,比男子国家二级运动员3小时10分的水平还要快21分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年前,当金辉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毕业时,中华大地是一片从未有过的火热气象。「时代赋予了我们这一代有幸见证和参与中国最大的社会变革。」金辉记得1990年代末第一次去深圳,感觉脚底下的土地都是滚烫的,空气中飘荡的是躁动与激情——想做一番事业的激情。
师范学校毕业的金辉,不爱当老师,随着大潮去开网吧,去上海的电脑城卖电脑。后来创业失败了,而他结婚生子又早,有了养家的压力,就去外企安分地工作了一段时间。
再后来就碰到了季琦创业如家,他被朋友推了一把,加入了季琦的创业团队。2005年,金辉又从如家再到汉庭,成了0002号员工。
「0002号这个号特别神秘,因为我们没有0001号……后来我对季琦说,要不要给你恢复0001号?他说不要,他是0000号,代表无限大与无限小。」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与创始人有没有一个坚定的、伟大的愿景直接相关。而同行人能否一起相伴走下去,也与他们在一些重要节点上关于理想、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取舍能否与企业共频,有很大关系。
金辉伴随华住的15年,企业有过三次明显的迭代:
第一次是初创期,汉庭做成了中国领先的酒店集团,创业第5年就在纳斯达克上市了;第二阶段从2012年开始,华住从汉庭单一品牌成长为多品牌酒店集团,2014年又与雅高集团结成战略联盟,共同开辟在华业务;第三次是抓住内循环的契机,深耕中国市场,立下千城万店的目标。
现在看这三个阶段,仿佛是上帝视角般的「在正确的时候做出了正确的决定」,但身处当时的情境下,也是一个在混沌中拨云见日的过程。
创业的人有一个普遍路径:先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切入去all in,一旦跑通了这个领域,就会以为与此相关的其他领域自己也摸清了,于是扩大战果去攻不同的山头,其结果往往是枝枝叉叉的业务大都以失败告终,因为这些业务不是自己所长,且没有动用公司全部的资源扑进去做。
钝刀子割肉的结果大都是内耗、停摆、结束……兜兜转转一大圈后,创业的人痛定思痛,回归主业。
但是,因为自己不熟悉而不去触碰,那些领域不就成了终身不熟悉吗?人的成长与飞跃,又从何而来呢?就是一个悖论,也是一个灵魂拷问:在遇到新问题的时候,是该勇敢地突破自我,用全新视角审视;还是回归自己的擅长,用过去的经验去解决?
金辉的选择,一如他打硬仗出身的基因,「如果不去勇敢尝试突破,过去的成功就会成为下一阶段成长的瓶颈——跨不过去、迈不过去,就是死。」金辉说,「2010年华住上市以后,我们就找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那个时期,发生了在华住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佘山会议」,会议开了两天,主要讨论一个事情,「汉庭要不要从单一品牌往多品牌发展」。那次会议结束一天以后,华住就坚定地推出了第二个品牌「全季酒店」。
「其实一开始叫『汉庭全季酒店』,但很多人对这个产品不满意,说不就是一个汉庭的升级版嘛。通过两三年的优化调整后,『全季』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既然要大胆地尝试,就要有挫折的心理准备。
2015年,大家开始对互联网如何改变酒店业有了更多的认知与交流,Airbnb这类新物种的崛起引起传统酒店业的高度重视。
华住在那个阶段很有互联网焦虑,在论证与研究之后,他们用互联网思维提出了一个线下的战略,围绕住宿产业各个环节的客户体验场景,投了好几个项目,包括日式浴场和共享办公等等。
遗憾的是,那几个项目最终都没大获成功。要知道做酒店是非常辛苦的,金辉比喻有点像「种地」——开荒拓土、看天吃饭。2020年因为疫情,收成少了很多,2021年如果天气转好,收成或许就多一点。
不管收成如何,酒店人的每一天都必须早出晚归地蹲守在那里,兢兢业业种下每一颗种子,认真盘算每一天的利润。所以一下子交了那么多的学费,当然是心疼的。
投资不利,给到华住的复盘教训就是:要提升组织力、并储备不同维度的人才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金辉这几年的核心工作就是重塑组织力和储备人才。
他介绍,酒店业有一个特殊性,从业人员来自两种不同土壤:一种是从酒店的最基层,比如门童、前台做起来的,国外不少酒店集团高管就是基层出身;另一部分员工是专业出身的,与老酒店人相比,他们虽然没有那种融入血液的酒店人意识,但有比较先进的管理方法。
金辉说,长久以来,传统酒店人因为层级的原因,从前台、店长、区域经理、品牌CEO这样一步步地成长,上升路径本来就很漫长。信息化管理走的是「标准件」体系,但酒店基层员工的表现,是很难用一串冰冷的数字去衡量与判断的,很多基层的优秀员工由此失去上升的通道。
对于此,金辉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表述:「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土松开,他们要被看到。」而需要大格局、重战略的部门,会从全球知名学校招管培生。
2/ 一个心智有点纯净的人
金辉是地产圈出名的跑步达人,关于自律,他讲过的一个故事特别有画面感:跑过马拉松的人都知道,如果要在下一次比赛中PB(个人最好成绩),按照平时的训练量是不够的,比赛之前会花2个月的时间来刷跑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金辉在2015年商学院戈壁挑战赛前因为公务繁忙,赛前一个月的跑量快要完不成了,他就硬挤出时间,在每一次出差回虹桥机场后,把行李箱和外套丢车上,让司机开车走,他跑步回家,这样就可以多刷10公里跑量。
对结果导向的人而言,「因为时间不够导致目标无法完成」是不存在的,事实上我们发现一个规律——日理万机的大忙人,在运动这件事上的投入度和完成度,反而比常人要出色很多——虽然时间的长度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自律、有行动力的人,就是可以用「定了目标无论如何也要实现」的执念去排除万难。
跑马拉松的人越来越多,创业者的占比也不少。运动与创业的关系,有一个视角比较独特:可控的运动可以弥补不可控的创业带来的挫败感。
金辉曾经说过,跑步这件事的变量几乎忽略不计——你只要付出时间,辅以科学的训练方式,就一定会有产出。金辉用3年磨练的马拉松成绩来证明「投入必有产出」这个定律:3小时04分、2小时59分、2小时49分……相比之下,创业的变数太多了,努力投入是必须的,但更多时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用《具身认知》这本书详细解读了塑造身体对思维和行动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跑者越过一个又一个折磨身心的42.195公里之后,大脑接收到的身体巨大的愉悦释放与满足感后,就会去塑造我们强大的心智。而这个强大心智,又反过来助力像修行人一般艰难的创业者,令他可以走得更远。
金辉说创业者需要有强壮的身心体魄,他曾经连续两天每天睡眠不到5小时,飞2个城市和加盟商开会,喝四顿大酒,即便这样的连轴转,他也要挤出时间去跑一跑,跑完出一身汗,是一种排毒般的通体舒畅。
「跑步可以进入冥想境界,人一旦钻进去做一件事,整个状态会安静和放空。坚持运动的人,心智都会变得很纯粹。」
2005年到2010年华住上市期间,用金辉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直在打仗,打硬仗」。上市后,公司进入稳步成长期,苦干蛮干的阶段告一段落,金辉适时按下暂停键,在2012年去到中欧EMBA,系统地学习更先进的管理思想、工具和方法,希望可以让管理更精进,格局更宽广。
一进学校发现不得了,同学卧虎藏龙。金辉说:「196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通常是白手起家,他们身上有干过硬仗而留下的千锤百炼的能力,有宏大格局和家国情怀。而80后同学则是后生可畏,他们的打法犀利,有很多创新。」
除了厉害的同学,金辉对中欧的体育基因印象尤其深刻。他说,中欧就像一所体育学院,其中「势力最大」的协会就是戈友会。为了塑造逆流而上的领导力,中欧甚至首创研发了戈壁领导力课程。
创始人的兴趣爱好,很多时候会潜移默化地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员工会受影响、被鼓励地参与其中。
金辉就曾带领团队进行过野外徒步的团建,目的就是让年轻人通过身体的训练获得行动上的果敢与敏捷。他说,「人生在于折腾,作为带队人,除了季琦和我,年轻人也得多折腾。」
作者:张晴(一条合伙人)
采访:倪楚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