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四海八荒的学霸做同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也许是中欧MBA的学习生活太忙,所以直到假期坐在回家的航班上,我才有时间翻看中欧最新一期的校友杂志TheLINK。本以为平时对身边同学已经很了解了,但在这本杂志中,我才看到他们一些非同寻常的经历。比如有同学先前既创过业又做过投资人,有同学是中华选美小姐还是商界精英,有同学助力中国企业在海外反败为胜,也有同学很早就把自己的产品卖给世界顶级药企等等。顶级商学院的魅力之一就是其多元性和包容性,这里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年轻人。不仅身边的中国同学都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而且大部分国际同学对中国也有独到的见解。
Rafa在新加坡
回顾自己的经历,仿佛越往后越是处在一个多元化的环境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书的时候,曾感觉这个处在东南亚中心的国家有将近一半是外国人。毕业后,我作为当年唯一的中国人加入了全球第二大的能源服务公司,而当时入职的其他同事则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名校生。
初入职场心无杂念,总是一心想把工作做好。刚开始工作的我总是会毫不犹豫地接过老板安排的任务,毫不犹豫地帮助身边的同事,再加上扎实的工程背景及分析能力,我很快赢得了同事和老板的信任并承担起更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休斯顿,我有机会带领一支跨国团队帮助公司成功研发HS石油井下流量阀,其中创新性的设计方法成为后来所有设计项目的标准。也因此,我作为公司最年轻的工程师代表,参加了那一年的全球海洋石油技术峰会。在工作三年后,我有幸成为起初同时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被升为项目主管的人。也在这个时候,我选择从公司的休斯敦全球总部回到新加坡亚太总部接受新的挑战,协助当时的老板为公司在亚太打造一直全新产品设计团队。
Rafa和美国团队
休斯敦的工作团队非常国际化,具有包容性。在工作中,不同背景的同事常常会提供非常独到的见解并发挥关键作用。然而在新加坡办公室,一方面我注意到那里的同事们更倾向于待在自己的文化圈和舒适圈,而非主动欢迎新的观念想法;另一方面,我也注意到西方同事有时候不太能理解东方人间接委婉的表达方式。所以作为项目领队,我不仅为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也致力于打造一支多元化且有协作文化的团队。
为了促进团队多元化,我先后招募了来自20名来自8个不同国家的工程师,鼓励大家在一起时讲英文,一起庆祝不同国家的节日,并组织不同文化风味的聚餐。为了培育互爱互助的团队文化,我鼓励高级工程师更加耐心仔细地帮助新同事,发起每周的知识分享会及团队内部的Mentor-Mentee项目,并多次组织了类似团建的远足活动。这些努力不但帮助同事们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也让大家渐渐乐于接受不同的观点并对不同的文化习惯更加包容。此外,大家也开始更加自发的帮助彼此,主动分担额外的工作,并愿意分享和一起庆祝大大小小的成功。有一次为了解决一个紧急石油井下事故,我带领几名同事彻夜工作给出技术方案,并最终忙的忘记了当天是自己的生日。第二天,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其他同事们早已买好了蛋糕并为我庆祝生日,我当时感动不已。多元化带给我们的创造力和出色的团队文化,最终帮助我们成为部门中唯一一支连续14个月完成月度设计目标的队伍。
在新加坡庆祝建国50周年的时候,我们整个团队在一起制作了一段视频来表达对彼此和这个国家的祝福。后来,我在公司创建Toastmasters俱乐部并组建管理团队时,也招募了来自不同部门不同职位同事以了解不同员工的需求、促进俱乐部发展。归根结底,尽管团队中的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背景,但成功的背后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善良、正直、勤奋和友爱。
Rafa和新加坡团队
人生就如登山,当我们爬的更高,便会看到远处更高的山峰,并心神向往。虽然五年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却渐渐意识自己工程背景的局限性。当我尝试从商业方向解读公司运作和战略时,我感到商业知识的匮乏。去年年初,我有幸被公司派往Mays商学院进修领导力课程,期间跟不同领域的人的交流更促使了我读商学院的决心。而后当我老板要被调回美国,我被委派接替她工作的时候,我选择了跟着心走、来读MBA。
Rafa在纽约中央公园
如果说生活是一缕阳光,中欧也许是我们可以照亮自己的镜子。如果说在读MBA之前我们的目光只集中在各自的领域,中欧MBA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大千世界的窗口。这里仿佛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教育和工作背景。最重要的是,我能从每个同学的精彩故事中得到启发。
每个学期,学校都会按照国籍、教育和工作背景把大家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而后在整个学期的魔鬼训练中,组员们不仅在一起分析复杂的商业案例时发挥各自所长,彼此之间还结下了革命般的友谊。从不同行业的同学身上,我们能了解到每个行业领域的优势和痛点,也能学到各种hard and soft skills,比如咨询师有条理的商业分析构架,投资人对商业模式的敏感性,市场专家强大的营销执行力,审计师对数字背后的商业捕捉,以及工程师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等等。课堂上,同学们往往会结合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行业经验对经典的商业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让其他人受益良多;课堂外,大家更是会通过组织俱乐部活动和商业案例比赛等活动,互相学习,互相竞争。
中欧充满了学霸,更是充满了一群爱疯狂的年轻人:有音乐家和舞蹈家们倾情表演,各种运动国际联队横扫大小比赛,旅行摄影大咖们畅游全球,红酒葡萄酒专家们高规格分享,也有party animal们一起彻夜庆祝。相比于其他的顶级商学院,中欧MBA项目每年把招生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也有助于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彼此相互熟悉,加深了解。校园里,有大家匆忙的脚步和热烈的商业探讨,也有同学楼下给猫咪喂食的爱心场景。在中欧MBA,你可以感受到某种能量,包容又勇敢,时时刻刻催人奋进,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
Rafa与中欧MBA同学的中东之行
世界很大,容得下不同的你和我。在这里,我们相互尊重,欣赏彼此的精彩,感受世界的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