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中欧EMBA2001级国际班校友
开疆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合伙人,企业教练

今年我从母校中欧EMBA毕业十周年了,回想这十年走过的道路,参加“良师益友”项目竟也一晃进入第五个年头了。作为“良师益友”四年级导师(参加了四届该项目导师的简称),先后结识并陪伴了17位MBA学员(12位中国学员和5位外籍学员),度过他们紧张充实的学习阶段,并一直保持联系,关注他们的持续成长。

2009年我告别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开始创业并转型成为企业教练。当时报名参加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练进修班时得到中欧邀请,参加了“良师益友”项目并正式成为一年级导师。那一年有6位学员邀请我做他们的导师,让我欣慰的是今天他们都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同时他们的个人生活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有3位在毕业后两年内成家立业。

从我个人辅导MBA学员的过程中,诸多收获难以言表,简而言之,也许可以用三个“一”来表达: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内外兼修的自我砺练;一条通往自由快乐的成长道路。

我在做导师这几年确实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加积极,平衡,乐活。在“良师益友”项目中,我们选择与陌生校友交往,并彼此成为学习伙伴,这既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缘分。导师和学员的平等相处,让双方都有了新的机会审视自身,从对方身上看见更多的自己。虽然作为导师,我们的阅历比学员略多一些,然而学员年轻的热情,创新的想法,坦诚面对自己的勇气都很值得我们学习。

在参加“良师益友”项目时,我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导师朋友,我们共同探讨和交流,延续了离开学校后的学习精神,也互相勉励和启发,共同面对职场和生活的挑战。我和其他导师及他们的学员常常一起组织小型学习沙龙,我们做模拟面试训练营,职业发展探索,行业发展展望,包括女性职业经理人角色和平衡的讨论。后EMBA阶段的学习和成长是个人眼界,修养品德,真诚付出相结合的健康生活方式,它让一个人可以保持充沛的活力,敏捷的思维,深度的觉察,以及多彩的社交。

为人导师也是一个专业的角色,记得有一位学员在我们的辅导谈话中提及自己的个性和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有时不够积极热情。如果这个问题是一位好朋友提出来的,我们也许惯常的做法是鼓励对方做出改变,并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对方,成为一个“参谋”。而真正可以帮助学员提高自我了解,发现自己潜能的方法恰恰是“不要给出建议”。我们后来围绕这位学员的自我形象和生活经验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让学员自己描述希望看到的自己是怎样的,并鼓励学员做一些适合自己的改变。

近几年的学员都更加注重与他人的互动,我带的小组也开始偏好小组学习方式。小组的互动可以带来丰富的视角和全新的启发,同时小组成员容易互相创造激励氛围。最近我们还尝试运用了“走谈会”的方式,边走边谈,让大家走出教室和校园,走在大自然中,让身心充满能量,让运动带来灵感。

我在这些年的导师角色也经历了几个阶段:一年级:陪伴和鼓励;二年级:辅导和激发;三年级:互动和创新;四年级:身心全面发展。这样的成长让我从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创造力,我要感谢我的学员们对我的信任,感谢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坦诚地反思,并积极地做出想要的改变,我们的成长是同步而和谐的,对自己成长的承诺是历久弥坚和终身获益的。我也衷心地希望母校“良师益友”项目可以春华秋实,成为更多校友投入爱心,自我发现,汲取养分,互助成长的快乐家园。